EN
https://www.gov.cn/

甘肃陇南:电子商务开扶贫新路——
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之六

2017-02-06 16:3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兰州2月6日电(记者 王博)春节刚过,杜林林就开始走村入户,了解村民们来年需要在网店代购、代销的商品,并详细登记入册。

今年26岁的杜林林是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王磨镇浪沟门村的村民,也是该村农村淘宝的“村小二”和王磨镇智源农产品网店的店主。通过这两个网店平台,他一边帮村民代购农资农具、日常生活用品,另一边帮村民代销家中的土鸡、土蜂蜜、核桃等土特产。2015年至今,杜林林的网店已经累计销售50多万元,不但自家甩掉了“穷帽子”,还带动王磨镇7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2016年开展的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甘肃陇南通过电商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被视为典型经验做法。

回想起今天的成绩,杜林林觉得有些难以想象。仅仅在两年以前,杜林林一家还是浪沟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种玉米、小麦,一年到头全家收入不过四五千元。“父母常年生病,还有两个要照看的小孩,忙活一年,啥也没攒下。”杜林林说。

2015年初,成县在县城设立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并在乡村建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打造“消费品下乡、土特产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杜林林抱着尝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成县当年举办的一期电商培训班。随后,又在当地村干部的推荐下,成为“农村淘宝”合伙人和镇上网店的“掌门人”。

“学会开网店后,我就尝试着在网上销售一些自家产的土蜂蜜、土鸡。”杜林林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就挣了2万多元,过去种地根本没法比。”

杜林林家所在的陇南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湿润,生态良好,有油橄榄、核桃、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批的土特产烂在地里都没人要。“土里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然是这里农民的写照。截至2015年底,这里仍有贫困人口50万,贫困发生率20.5%,是甘肃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2013年,时任陇南市成县县委书记的李祥通过微博在网上销售当地的核桃,被誉为“核桃书记”。当地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如期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任务,传统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有很大局限,必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找新路子。通过电子商务,将深山里的“宝”销售到海内外,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新探索。

而对于深处西北内陆的陇南来说,经济基础薄弱、电商人才缺乏、市场发育不完善等,都成为制约电商发展的瓶颈。因此,陇南的电商扶贫探索通过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带动示范逐步推进。

“在贫困落后地区开展电商,干部队伍观念的转变是第一要务,并且要带头示范,推进电商发展。”陇南市副市长、成县县委书记李祥说。

为此,陇南市通过组织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学电商、开电商、用电商,网络销售农副产品。

2013年以来,陇南市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和80%以上的涉农资金,用来解决基础设施“短板”。截至目前,硬化通村公路1万公里,实现了全市城区和乡镇4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到70%以上。整合发展各类物流企业200多家、快递服务站800家、村邮站1200多个,基本建成了“县区有物流园、乡镇有快递服务站、村有代办点”的物流快递服务体系。

在电商人才建设方面,陇南市筹建了西北首家电商职业学院,同时,依托电商培训机构以及电商龙头企业,累计培训13万人次。目前,在陇南,大学生村官、城市务工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等,都参与到农村电商发展中,保障了电商人才队伍建设。

陇南还围绕电商,完善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产业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陇南依托电商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5.7万多个,吸纳贫困人口1.4万多人就业。

据统计,截至目前,陇南的网店数量近1万家,累计销售45亿元,其中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800多家,销售总额达到3.2亿元,带动贫困群众15万余人增收致富。

2015年,陇南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电商扶贫试点市,并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