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政能亮丨督查“利器”剑指庸政懒政

2017-06-13 14:30 来源: 凤凰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国务院日前部署开展第四次大督查。大督查的重点包括五个方面内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重点领域风险等。

7月中旬,国务院督查组将选择重要经济指标排名靠后、重点工作任务进度滞后、有关问题相对集中的部分地区实地督查。

多年以来,中央政府施政一直存在政令不通的问题,这也被坊间称为“政令出不了中南海”。其中,层层叠叠的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是一个原因,而各地各部门由来已久的庸政懒政怠政也严重阻塞了政令下行。

特别是,自从中央强力推进转变作风、反腐倡廉以来,相当一部分官员中间出现“不作为”现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风气蔓延,在损害政府权威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改革获得感。

从2014年本届政府开展第一次大督查至今,“大督查”已成为国务院抓落实、促发展的“利器”,不仅可以使国务院领导更多了解到各地各部门工作推动的实际情况,凌厉的问责也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久困于基层官员庸政懒政怠政的公众为之拍手称快。

这一次,国务院的督查重点,除了以往持续关注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外,也有一些新的变化,比如“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就是今年督查的新重点,剑指金融领域,旨在严格规范金融行业秩序、保证国家金融安全。这既是国家当下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领域。

无论是化解不良资产风险,推进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查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防范、处置和打击非法集资,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等,均关系到政府的“钱袋子”、老百姓的“钱罐子”。此前山东等地爆发出来的民间借贷乱象,已经给政府提了一个醒,而如何防患于未然,降低风险,迫切需要政府与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未雨绸缪。

国务院企业减负第三督查组到地方督查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资料图片)

国务院督查的威力,首当其冲体现在严厉的问责处理上。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基层的“不干、不为”顽疾,“不作为”、“慢作为”乱象,国务院督查组在地方、部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明确追究责任,既抓负面典型,也强调普遍性的问题解决;既处置一般官员,更追究相关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这样,由点及面、标本皆治,能够尽快扭转被督查地方部门的工作作风。

从目前的后续处置情况看,也呈现出逐渐加力的趋势。据披露,第一次督查之后,经监察部审核,辽宁、吉林、安徽等7省的59名干部在审批、决策和监督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懒政、怠政、失察、失职、渎职等不作为问题,相关责任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个别违法者受到刑事处理,其中涉及地厅级5人、县处级20人。

2015年8月至12月,针对国务院第二次大督查发现的财政资金沉淀、土地闲置、项目拖期、保障房空置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分三批开展督查问责,共依法依规问责382个突出问题,问责处理1456人。

今年2月至5月,国务院办公厅针对第三次大督查发现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拖期、财政资金沉淀、“放管服”改革落实不到位、涉企乱收费、公租房空置、医保资金管理使用不到位、套取挪用侵占保障房资金和扶贫资金等117个问题,会同各有关地区和部门分别进行了核查问责,1089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

此外,督查的目的也在于促进工作开展、转变工作作风。问责之外,对于一些做得好的地方和部门,也要予以褒奖。惟有奖惩并举,才有可能实现良性治理,从而理顺行政体制。

也就是说,问责不是目的,督查的关键在于用问责唤醒责任、用责任传导压力,从而切实解决施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惟有让失职懒政者“官不聊生”,则国务院的政令才能畅通地传导到基层,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如果官员依然四平八稳,依然滥用手中的权力,延宕改革发展的步骤,等待他们的将不再是“太平官椅”,而只能是让出“位子”、腾开“椅子”。

实际上,早在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便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求,要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克服拖延应付和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2014年6月,李克强将“为官不为”的问题严厉地向部委官员提了出来,甚至放狠话“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

可以说,督查本身也是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在政令下行过程中的“庸、懒、怠”都是不可原谅的,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占着位子却无所作为,甚至胡乱作为,这样的官员就该受到党纪政纪法纪的惩处,相应的,这样的部门机构也应该彻底整改。治国理政首在治官,这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必然,也是民众权利实现的便捷路径。(特约评论员 小麦)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杜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