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五”未完成指标凸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十五”四大未完成指标凸显中国发展“瓶颈”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贺劲松、张晓松、齐中熙) 盘点“十五”,5大类40多项数量指标基本实现,但耕地保有量、污染物排放、研发投入比、高中入学率等四项指标却没能完成。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和有关专家指出,这些“十五”没有完成的任务凸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十五”指标]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800万公顷。

  [完成情况]刚刚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净减少耕地36.2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2200万公顷。

  [点评]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指出,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少,加上大量占地,粮食单产增长潜力受到诸多限制,而人口仍在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时关注,不能掉以轻心。”

  谈到耕地保护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邦杰列举了一串数字:目前我国基本农田已不到16亿亩,高产田仅占28%,中产田占40%,低产田占32%。杨邦杰建议,国家应重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土地复垦,稳步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倡导节约用地,尽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十五”指标]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

  [完成情况]2005年,除工业固定废物排放量有显著减少外,其他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烟尘等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没有实现,二氧化硫排放甚至有所增加。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王有德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有的地方虽然口号叫得响,可到了实际工作中,眼睛只盯着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硬指标”,而忽视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这些眼前看不到成绩、但却关乎子孙后代的“软指标”。总体上看,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远没有实现转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五”指标]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

  [完成情况]刚刚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367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1.3%。

  [点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这一指标没有完成表明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科技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方廷钰指出,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到70%的水平。中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必须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十五”指标]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到200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

  [完成情况]据教育部初步统计,2005年高中毛入学率只达到52%以上。

  [点评]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高中阶段教育供给不足,一是普通高中培养能力严重不足,有些地方特别是中小城市、非重点高中经费投入不足;二是职业教育发展薄弱,专业结构急需调整,实验实习条件急需改善。

  “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与城市有很大差距,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交不起费用而提前结束了学业。”全国人大代表段志爱是来自山西平遥县的一名中学教师。她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近些年来,国家很重视教育发展,“普九”、高校扩招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作为承上启下的高中教育还有待加强。未来应加大对中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能增加就业的职业中等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完)

 
 
 相关链接
· 我国“十五”期间科技事业飞速发展成就辉煌
· “十五”期间全国共有3400多万人补签劳动合同
· “十五”期间教育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
· “十五”改革在方方面面给百姓日常生活带来实惠
· [公路]十五”期间道路运输发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