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 两会传来哪些好消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9日   来源:人民日报

  着力缓解税赋重、上学贵、看病难三大负担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讲到“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时,人民大会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同在3月,江苏省睢宁县农民高德友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种粮不交税,地里的活儿都觉得轻省”。和高德友一样,今年进入春耕时节的中国9亿农民,都不再需要交纳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还取消了各种不合理收费。据国家税务总局测算,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共减轻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在西部地区实施,明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到2007年,中国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这一政策将惠及超过1.6亿的农村中小学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今年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中央财政为此将增加支出42亿元。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农民自己出10元,中央和地方出40元,资金统筹运作,可以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代表说。财政预算报告表明,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补助标准提高。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破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对此给予了充分考虑。预算报告显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平均到9亿农民兄弟身上,每人“消费”377.4元。中央财政每支出的6.5元钱中,就有1元钱实实在在花在了农民的身上。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增长14.2%,高于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若有超收,还将主要用于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同时,国家还将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等农村体制改革,并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方式,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成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血脉,我国虽然基本上建立了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目前部分涉农金融机构“有名无实”。同时,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除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自然灾害风险,一年遭灾,三年缓不过来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农业保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今年的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建议,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给农村输入充足的“血液”,也要给农业发展提供尽量完备的保障。这些建议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提出要完善农村信用社体制,推进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深化保险业改革,拓宽服务领域。

  春时、春景、春意浓。愿春天里的好消息,带给农民兄弟一年的好收成。(记者 朱隽)

 
 
 相关链接
· 湖南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纳入统计范畴
· 北京全力解决“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 广东农村信用社5年内将投1500亿助推新农村建设
· 广东省确定“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十大目标
· 广西“放心农资下乡入村宣传周”启动
· 全国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 为建设新农村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