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防洪、发电、航运三效益凸现 三峡工程造福百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3日   来源:半月谈

人物篇: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普普通通,数以万计的三峡建设者,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写下了一曲又一曲“感动中国、震撼世界”的壮歌。给他们画一个整体肖像很难,这里记者只能记述他们中的几个代表人物,与他们一起体味创造“人间奇迹”的艰辛与伟大。

  郑守仁:三峡就是我的家

  “他有一本特殊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别人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还有一张特别的作息时间表,上面没有白天、黑夜……”提起三峡大坝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同事们都心疼地称他为“工作狂”。

  今年66岁的郑守仁,主要负责三峡大坝的施工质量监督。12年来,他肩负重任,几乎日夜守候在三峡工地,当别人问起家庭住址时,郑守仁总说:“我的家在三峡工区。”

  郑守仁所说的这个“家”是三峡工区的一个宿舍,只有10平方米多,里面除了一张双人床,余下的空间只能放下一张桌子和一个简易衣柜。十多年如一日,互为同事的郑守仁夫妇,一年四季吃食堂,每天揣着饭卡排队买饭。而他们在武汉分配的住房,至今都没有时间去住。

  不了解他们的邻居,以为他们没有亲人。其实,他们有自己的宝贝女儿。这也难怪,1968年女儿在乌江渡工地出生后,不满周岁就被送到了苏州外婆家。直到16岁高考完,女儿才来到三峡,第二次见到父亲。30多年来,郑总同女儿见面的日子加起来竟还不到两个月。

  说他是纯粹的“工作狂”,不知道挂念女儿,那是假话。每年的9月15日,他总会提醒妻子:一块儿吃碗面吧,算是为女儿过过生日。

  去年8月3日,郑守仁因病住进了武汉同济医院,检查确诊为癌症,医生建议,马上动手术。但郑守仁对大坝的施工质量放心不下。手术前的一个双休日,心急如焚的郑守仁从医院跑了出来,亲自到工地上再三叮嘱施工单位,要采取措施,做好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工作,要让全国人民放心。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目前,在数以万计像郑守仁这样的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下,难题一个一个被破解了,大坝已验收过的项目和指标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

  他的那次手术,既让老伴忧心,又让老伴舒心。忧心的是,医生对郑守仁手术前的检查表明,他全身没有一项生理指标正常:缺钙、贫血、转氨酶偏高……舒心的是,终于让这位“工作狂”第一次有了整块的时间与女儿呆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张为明:不让大坝留一丝遗憾

  三峡工程金属结构安装总量达到7万吨,相当于10个百万吨级水电站金属结构安装的总量。担负三峡泄洪坝段106道闸门安装重任的张为明和他的同事,为了让三峡蓄水万无一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98年9月,张为明奉命率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公司一批精英担起了三峡工程金属结构安装的重任。但是到了2001年底,工程进展缓慢。外国专家毫不客气地说:如此下去,三峡工程的发电时间将推迟一年。

  在压力下,张为明不得不打破常规,进行方案创新和技术创新。他和同事们大胆提出,改变原设计方案,在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趁深孔还没有封闭,把大坝导流底孔弧门安装好。这一方案的实施,使23孔闸门中的13孔实现了敞孔吊装,把整个工期提前了半年。

  一次,在安装大坝排漂孔闸门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门叶吊不进去的现象。金属门可不像木质门,装不进去可以削一点。一扇闸门足有半个篮球场大,两个支臂像一把巨大的剪刀,静静地僵持在那里,犹如一块骨头卡在喉咙,进退不得。正值盛夏,钢板上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汗水浸透了张为明的工作服。

  他冷静地判断,吊装方案没有问题。他果断决定再次吊装,采取一寸一寸变换闸门角度的方法,终于将闸门吊装到位。这时的张为明已经在现场坚持了5天,回到宿舍,他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倒在沙发上就睡着了。

  令张为明感到欣慰与骄傲的是,三峡大坝泄洪项目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47扇弧门全部一次吊装到位,没出任何安全事故。同时还创造了日安装425吨,月安装2500吨,年安装1.82万吨的同坝段、同行业世界纪录,连续四年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而对家人,张为明却充满愧疚。由于常年在工地上奔波,他和妻子恋爱8年才结婚,婚后也是聚短离长。儿子5岁时,因为没人照看,手臂两次骨折。他参加工作后父母先后病倒,直到临终都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张为明说:“看到巍然屹立的三峡大坝,我终于可以告慰二老的在天之灵了。”

  女子电焊班:我们打工的地方叫“三峡”

  在三峡工地上,还活跃着一支女子电焊班。在这充满阳刚之气的地方,她们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了一片令中国女性都深感骄傲的天空。

  隶属于三七八联营总公司的女子电焊班,是1995年甘肃大峡水电站修建之时,公司在当地招募的一批农民工。1997年转战三峡后,这支拥有10多条焊枪的巾帼英豪,用自己两年练就的一手绝活,把100多吨重的焊条准确地焊接到了三峡大坝的20多万个钢筋接口上,这些一尺来长的焊条接起来,从长江源头能排到入海口。

  三峡工程的施工工序,安排得见缝插针般紧凑。为了避开白天的上钢筋、立模板、金属结构预埋等工序,女焊工全部改为下午4点班和零点班。姑娘们每天踏着夕阳出门,踩着朝霞下班。在与常人完全颠倒的作息时间里,女焊工们每天都要背着几公斤重的工具包,抱着每包5公斤重的焊条,拽着四五十米的焊把线,在施工部位爬上爬下。

  寒冷的冬季,遇到狭小的焊接部位,姑娘们脱去厚厚的棉袄换上焊服,蜷缩在狭窄的空间里工作。遇到特殊的部位,蹲不得,站不得,只有曲着腿弓着腰焊接,往往是一个接头焊下来,手臂酸得抬不起来,腰也僵硬得直不起来。

  流火的7月,为了避免被飞溅的焊渣烫伤,姑娘们不得不用厚厚的棉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使这样,身上还是被烫得伤痕累累。焊接过程中,焊渣飞溅到脖子和脚面,顷刻间就和肌肤粘连在一起,但是焊接工艺要求她们绝对不能停下来疗伤。姑娘们都是强忍着疼痛,一口气把活干完。

  施工时遭遇雨天,对这群高空作业的焊工来说,是最困难也是最危险的。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和防止触电,要使电焊面罩、焊条、焊接点不被雨淋着。姑娘们只好用雨伞遮住焊接部位,而把自己的身子露在外面任凭雨淋。

  六七年连续无假日的室外作业,使她们返回西北老家时,已黝黑得如当地的汉子。但当她们跟人说起自己打工的地方叫“三峡”时,人们无不为她们感到骄傲与自豪。(记者 熊金超 魏梦佳 张琴)

    小资料:三峡工程数据

    三峡大坝长2309米,坝顶海拔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混凝土浇筑总量161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大坝。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度,均居世界第一。

    三峡水库全长600余公里,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是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

    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轮船,船舶通过三峡大坝只需半个小时。

    三峡工程永久枢纽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抗震标准按7度设防。

    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工程总工期17年,预算总投资为2039亿元。其中施工准备期和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以大江截流为标志;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以水库蓄水至135米水位、永久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发电为标志;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工程全部竣工。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重庆市、湖北省的20个县(市),动态移民总数最终可达113万人。

    三峡工程是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集成创新的结晶,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至2005年底,三峡工程形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专利几百项。 

    1 2 3  
 
 
 相关链接
· 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对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正式验收
· 国务院验收组开始对三峡右岸大坝进行验收
· 三峡工程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 彰显“中国奇迹”
· 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告别三峡工程22日将移师金沙江
· 新华社记者三峡大坝最后50方混凝土浇筑亲历记
· 三峡工程质量报告:确立"双零"目标 追求细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