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端午节等民俗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周玮、隋笑飞)民俗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承载着人民对团圆、健康、富足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国务院日前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包含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火把节、那达慕等70项民俗。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稻作文化。每逢端午,民间都有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还是伟大诗人屈原的祭日。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著名学者闻一多称其为“龙的节日”,和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一样成为全球华人精神、亲情的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有牛郎织女的忠贞形象和优美故事,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意为“游戏”和“娱乐”,是蒙古族人民为庆祝重大节日和欢庆胜利而举行的体育盛会,这一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茫茫草原,养育了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勇敢剽悍的性格,使那达慕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那达慕又称“男子三项那达慕”,其主要内容是摔跤、赛马和射箭。

    曾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美誉的秦淮灯会、中国传统三大国家级祭典活动之一的妈祖祭典等也同时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

藏医药等传统医药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周玮)国务院日前批准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医药等传统医药名列其中。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0类518项,传统医药类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等9项。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体系,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深受百姓欢迎,而临床效验显著、不需要贵重仪器设备的特点,也便于推广。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据了解,目前全世界有中医医疗机构几万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完)

“梁祝传说”等31项民间文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周玮、隋笑飞)“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西施传说”等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务院日前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江格尔”“玛纳斯”等31项民间文学。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传说始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从此世代相传,日久弥新,源源不断地为众多艺术作品提供素材,至今已经涵盖了口头故事、小说、剧本、曲艺、戏曲、交响乐、芭蕾舞剧、歌剧、电视剧、电影等艺术领域中的众多形式。

    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则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四部分,表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哲学思想。

    此外,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斯)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完)

景德镇制瓷、茅台酒酿制等89项传统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周婷玉)景德镇制瓷、宜兴紫砂陶制作、茅台酒酿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传统手工技艺均在日前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18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占89项,主要包括陶瓷、纺织、酿酒、冶铸锻制等方面的工艺。

    江西景德镇制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陶瓷史》记载,早在明代景德镇就成为全国闻名的瓷都。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目前高档艺术陶瓷已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瓷器因其“技术精湛、品质优良、工艺独特”而成为国家用瓷的首选。

    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紫砂陶制作始于北宋时期,江苏宜兴是我国紫砂陶的主要产地之一。紫砂陶与中国茶文化一体化,同时浸透了中国文字、书法和绘画艺术。它最初的造型多是取材于田园事物,并在工艺流传中形成了装饰性造型,如南瓜、树干、荷花等。

    贵州茅台酒、四川泸州老窖、山西杏花村汾酒分别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黄酒是我国历史最古老的酒,以浙江绍兴最负盛名。它们的酿制技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次也都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

传统戏剧入选数量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榜首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周婷玉、周玮)国务院日前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剧类以92项居入选数量榜首。

    入选的传统戏剧中,既有昆曲、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人们所熟知的剧种,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剧种,如江西的广昌孟戏、湖南岳阳的巴陵戏、山西孝义的碗碗腔、安徽的泗州戏等。

    据了解,我国现存地方剧种300多个。昆曲、京剧以外的地方戏,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剧种和一些濒临消亡的小剧种;二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诞生的新兴剧种;三是现在还在比较广的地区流行的剧种。但这三类剧种又有交叉,比如秦腔、豫剧也都是古老剧种,但现在还比较广泛地流行,因此它们既是古老剧种又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剧种。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其中传统手工技艺、民间音乐以89项和72项的入选数量分列名录的第二、三位。(完)

 
 
 相关链接
·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立法
· 景德镇陶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奇葩
· 中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规模展览揭幕
· 广州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制定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