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西藏年轻一代:青藏铁路是"催化剂" 将带来新机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6月11日电(记者 吴宇 李建敏)即将通车的青藏铁路,让15岁的次仁多吉想得很细、很远:“高原列车的车窗会不会像普通列车一样,可以打开?”“旅客会不会随意向外扔垃圾?”“以后长大了,我想开一家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因为西藏通火车后,环保要求肯定很严,环保产业会很有前途。”

    来自拉萨的次仁多吉,现在是上海市共康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在这所专门为西藏培养未来人才的初级中学里,生活着600多名来自西藏的孩子。

    “我也想办一家企业,专门加工青稞、牦牛肉这些产自西藏的绿色产品,再通过铁路,卖到全国各地。”次仁多吉的同学旦增桑珠说。

    来自山南地区浪卡子县的土旦曲达从小就喜欢藏族传统文化。在他看来,青藏铁路是“催化剂”,海内外游客热衷坐火车去西藏,就是想更近距离感受藏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我想当一名优秀的藏学学者,以后可以向坐火车去西藏的人们介绍更多、更美的文化宝藏。”

    34岁的胡平从事内地西藏班教学工作已11年。这位英语教师回忆,自己带第一批西藏学生时,英语要从“ABC”教起,难度很大。“现在,西藏和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来上海读初中的西藏孩子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教起来很快。我想,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的发展步伐肯定会更快。”胡平说。

    目前,中国内地17个省市开设有西藏中学或西藏班。专门为共康中学西藏班学生教授藏文课的扎西群培认为,青藏铁路正在为西藏年轻一代打开一个重新认识西藏的新视角,青藏铁路给西藏未来带来的变化,正在让新一代藏族青少年自觉增强学习动力,树立更加积极的人生理想。26岁的扎西群培说:“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如果说中学生与青藏铁路有关的想法还带有“遐想”的成分,那么,正在上海戏剧学院求学的藏族大学生则要“务实”得多。“随着铁路的通车,西藏老百姓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观念,西藏不会没有话剧市场,我们回去后一定会有所作为。”22岁的表演班学生阿旺仁青说。

    阿旺仁青瘦瘦高高,脖子上挂一条西藏风格的绿松石项链。他告诉记者,作为实践锻炼,同学们准备自己编创几个小品,结合自摄的DV短片,利用今年暑假,回到家乡的铁路沿线,向藏族老百姓普及环保知识,和他们一起探索铁路通车后的生产生活新模式。

    “西藏的年轻一代正在与青藏铁路一起成长。他们比我们想得更远,眼界更宽。我为铁路带给西藏的新希望感到欣喜。”上戏西藏班带队老师达娃片多说。(完)

    背景解读: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

    新华社西宁6月11日电(记者侯德强 王圣志 拉巴)在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附近,坐落着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

    昆仑山为世界名山,高大雄伟,横贯亚洲中部,被称为“亚洲脊柱”“龙脉之祖”。昆仑6月飞雪,盛夏时节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昆仑山隧道地处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质结构复杂,自然条件严酷,隧道穿越多条断裂带,进口处有厚层地下冰,出口处为乱石堆积体,中间有裂隙水、地下水、融冻泥流等,被称为高原地质的“万花筒”。

    2001年9月,中铁五局铁路建设者开始隧道施工。由于隧道在夏季时洞内温度上升,冻土容易融化,常有冰块掉下来,这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顺利打通隧道,建设者采用“长隧短打”方案,在洞内形成多个工作面施工,推广冻土施工湿喷混凝土、防排水结构等多项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并摸索出高原机械功率恢复、低温启动等方法,从而提高了机械设备在高原施工的适应性能。为了防止和减少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昆仑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比平原地区多一倍的工序,加设防水层和保温板。

    经过一年艰苦施工,2002年9月26日,昆仑山隧道顺利贯通。(完)

    可可西里藏羚羊已完全适应青藏铁路动物通道

    新华社西宁6月11日电(记者侯德强 拉巴次仁 王圣志)记者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的藏羚羊迁徙情况来看,“高原精灵”已完全适应青藏铁路专设的野生动物通道。

    可可西里管理局五道梁自然保护站站长格来介绍说,5月16日,保护区东部的首批67只怀孕藏羚羊悠然自得地通过了青藏铁路五北大桥,进入保护区腹地迁徙产仔。到目前,已有上千只临产藏羚羊借助动物通道安全顺利地穿越了青藏铁路。

    “今年藏羚羊大规模迁徙产仔明显早于往年。它们穿越青藏铁路时一改过去的犹豫徘徊,开始大大方方地结队通过动物通道。”可可西里管理局局长才嘎告诉记者。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为了保障可可西里等地的藏羚羊自由迁徙,青藏铁路建设者在沿线专门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动物通道,这在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史上尚属首次。从2004年以来,可可西里藏羚羊开始逐步适应青藏铁路动物通道。

    据了解,可可西里管理局每年在藏羚羊迁徙期间都要组织清障、护航行动,保护队员和环保志愿者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到公路沿线拦车,为藏羚羊迁徙让道,使来往于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临产藏羚羊有了一定的安全感,逐步适应了青藏铁路留给它们的通道,从而减少了在铁路附近徘徊犹豫的时间。

    “如今,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在青藏铁路沿线附近自由自在地迁徙、觅食、追逐嬉戏,它们与钢铁巨龙都已成为雪域高原上的靓丽风景。”才嘎如是说。(完)

    张树森:用双脚踏勘青藏铁路

    新华社兰州6月11日电(记者张锰)今年已经75岁的张树森,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主持青藏铁路勘测设计的总工程师。谈起青藏铁路,老人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张树森说:“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一样,都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期待,在多少人的努力下,如今都实现了,不容易啊!”他感慨地对记者说。

    由于受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青藏铁路的勘测设计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三上两下”。张树森主持了第二次勘测阶段。“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勘测资料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勘测,为第三次勘测又积累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次。”

    1974年下半年,国家决定再次启动青藏铁路的勘测设计工作,43岁的张树森被任命为青藏铁路勘测设计总工程师。

    由于青藏铁路经过特殊的地质结构,世界上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作为总工程师,张树森最担心的就是勘测数据的准确性。为了保证野外调查的基础性资料数据的准确,张树森制定了严格的勘测制度,并且带头亲自跑到每一个工点,现场核实数据。在唐古拉山口,由于缺氧,张树森的手指甲慢慢变紫,呼吸也越发困难。在队友的帮助下,张树森在工点稍作休息,指甲的颜色才慢慢恢复正常。

    “作为总工程师,必须一个工点一个工点看,桩基必须一个挨一个核对。几年下来,走通了青藏铁路全线1000多公里。”用双脚踏勘青藏铁路令张树森感到自豪,而更令他欣慰的是,由他主持的第二次青藏铁路勘查设计,数据和资料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青藏铁路的建设,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张树森告诉记者,当年受到国力限制,在设计铁路时,仅仅能保证铁路修通,火车能安全通过,对于列车运行速度等问题都没能顾及。张树森自豪地对记者说:“现在修通的青藏铁路,充分考虑了列车速度和安全的要求,列车最低时速都要求100公里以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采访即将结束,记者要求看看当年勘查人员奋战在青藏铁路的资料照片。张树森告诉记者,当年勘查队只有工程地质的技术人员有相机,但作为工程工具,张树森规定,严禁为私人拍照。就这样,作为总工程师的张树森也没能留下一张当时的照片。“虽然当时没有留下照片,但是如今铺就在青藏高原上的铁路已经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记忆,并将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张树森说。(完)

青藏铁路:环保投资15.4亿元

    新华社拉萨6月11日电(记者拉巴次仁 文贻炜 王圣志)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修建在珍稀物种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之上,一旦破坏沿线的环境,短期内很难恢复,那么这条环保投资高达15.4亿元的青藏铁路是什么样的一条铁路呢?

    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1142公里的“钢铁巨龙”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如何在工程建设中保护好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据审计署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单位认真贯彻环保要求,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安排和落实了环保措施相关投资15.4亿元。“投入这么大的巨资从事铁路建设环保工作,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介绍说,为了使环保工作贯彻到建设中的每一环节,青藏铁路在中国大型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了环保监理,委托第三方对青藏铁路全线进行全程环保监控。一位青藏铁路施工单位负责人坦言:“我们没法不认真搞好沿线环保工作,因为有‘第三只眼’在密切地注视着你。”

    青藏铁路还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移植草皮……

    6月的藏北草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记者来到青藏铁路当雄车站采访时看到,铁路路基上移植的草皮与周围的高原绿草已自然融为一体。为保护藏北草原,青藏铁路在海拔4300米至4500米高度地段种植和移植草皮获得成功。据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介绍,青藏铁路唐古拉山以南段大面积种植和移植草皮,对帮助铁路沿线恢复生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移植草皮的同时,建设者还有效地保护了被称为“高原肾脏”的高原湿地。记者看到青藏铁路建设者先在原湿地旁边的植被稀疏处挖出与湿地等高的洼地,将湿地原水引入,营造出人工湿地的环境,然后,再将车站用地上的牧草连根挖出半米深,一块块植入人工湿地内。如今,移植的湿地草皮与原湿地草皮连成一片,生机盎然。“为了保护4000多平方米的沼泽湿地,我们在青藏铁路施工中首次采用加筋挡土墙技术,但增加投资达2000多万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任辉民说。

    “藏羚羊是老大,环保监理是老二,这两样我们都不敢‘惹’!” 这是记者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常听到的“怨言”,但却印证了青藏铁路近乎苛刻的环保制度。栖息于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每年春夏季节都会大规模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为了保证它们自由迁徙,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并根据不同动物的迁徙习性,将通道设计为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三种形式。记者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拍摄的录像画面中看到:铁路建设以来,依然有大批的藏羚羊从青藏铁路大桥下自由穿越。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拉有玉说:“青藏铁路是一条‘工程未动,环保先行’的铁路,在铁路的规划、设计、施工中始终贯彻环保原则。” 在青藏铁路开工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物种和生态进行了专题研究。青藏铁路确定的环保目标包括:江河水质不受污染、水土流失防护得力、高原植被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自由、铁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等。

    根据青海、西藏两省区环保部门检测表明,截至目前,青藏铁路建设对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沼泽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如今,青藏铁路全线铁轨已全部铺设完毕,一条“绿色巨龙”已经横亘在“世界屋脊”之上。(完)

 
 
 相关链接
· 一站一景 青藏铁路火车站融合民族风格现代理念
· 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应急工程基本完工
· 青藏铁路环保施工 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