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政协常委会委员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言献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 科技评价体系必须改革;科技经费的合理配置和监管制度亟待建立;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连日来,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们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科技投入会不会“打水漂”?切实提高政府科技经费使用效率

    (新闻背景)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而科技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重复建设、浪费甚至腐败问题近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少人提出质疑:科技投入增加了,效率和产出能增加吗?机制和体制不改革,科技投入会不会“打水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一些科研目标会不折不扣地实现吗?

    (政协常委“说”)姜笑琴(民建中央常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创新主体动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目前存在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下大力气突破创新合作机制、创新扩散机制、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和创新风险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增加投入的问题,还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公平性和投入产出效率。要加强对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过程监控,避免有的单位虚报项目、虚列开支,甚至财政提供的科技经费被挤占、挪用、浪费。应建立项目评审论证结果公示制度,加强政府资助的科技创新资金审计监督。对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资金的评价,要着重看其是否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公共财政提供的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也要接受社会监督。

    科技经济何时“一张皮”?科技评价“指挥棒”需重新确立

    (新闻背景)多年来,我国每年都有数万个“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各种评审会来立项,同时又有大约相同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会的鉴定。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和真正产业化、商品化的实用性成果所占的比例都很小,造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科技和经济脱节的现象至今仍然大量存在。

    (政协常委“说”)张涛(九三学社河南省主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活动与经济社会实践脱节,科技活动主体与经济活动主体脱节,科技界与产业界脱节。只有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使民间科学技术团体和中介机构得到充分而健康的发展,科技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大发展。

    政府财政资助的科技工作,不能只听科技界的意见,应该受到民众的关注和评价,而且应特别重视听取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对财政经费使用效果的评价需要由代表人民利益的组织或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科技工作者如果花费国家的税收从事科学研究,他就有责任、有义务让大众、媒体、政府知道和理解他所做的工作。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对科学技术工作的评价也是一样。

    研究机构会不会被“边缘化”?科研院所更加“大有作为”

    (新闻背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也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

    (政协常委“说”)陈心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现在强调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那么高校与科研院所干什么?是不是被“边缘化”了?当然不是。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灵活的机制,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可投入的资金,有创新成果应用的急切愿望和条件。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是无事可做了,而是更有用武之地。千千万万创新型企业崛起之时,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大有作为之日。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创新的需求,不断为企业提供新技术,通过企业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作为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和技术前沿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企业如何真正成为主体?中小企业孕育明天的“联想”和“华为”

    (新闻背景)我国的研发投入不足,除了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外,多数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是重要的原因。据2005年我国500强企业中373家的统计数据,他们的投入都不到销售收入的1%,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达到3%左右。要实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一战略要求,究竟是依靠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

    (政协常委“说”)任玉岭(国务院参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中约有15万家是科技型企业,它们拥有一大批博士、硕士和海外学子,是重要的创新力量。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能快速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无法突破技术垄断和打破技术壁垒。因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陈心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不能以规模大小来确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中一支十分活跃的重要力量,他们中大多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起家,有“绝招”“绝活”。政府要为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他们中将会产生明天的惠普、微软、联想、华为。(完)

 
 
 相关链接
· 科技部副部长: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4道"门槛"
· 李荣融:力推央企自主创新为建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 建科技创新型城市 合肥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 突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瓶颈制约”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向着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