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社会和谐,既体现在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中,也体现在社会的精神、文化、观念、思想中。和谐的精神、文化,是和谐的制度、关系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非常必要。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在党的文件中明确使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创新。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

    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和支撑。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可以进一步完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牢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首先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重要概念,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建设和谐文化,应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倡导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应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担负着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的任务。特别是新闻媒体通过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与各类新兴媒体一起,可以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舆论阵地。

    以创建活动为抓手,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经验。借鉴这一经验,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广泛开展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各种和谐创建活动,并使之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吸引群众参与,有助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心理健康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问题,六中全会对此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强调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离不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完)

 
 
 相关链接
· 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 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
·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路》
· 百姓眼中的六中全会公报:对和谐社会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