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人工增雨10年:黄河上游增加降水350亿立方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3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10月30日电(记者姜辰蓉)黄河上游地区开展夏秋季人工增雨作业10年来,已为黄河上游地区增加降水350亿立方米。

  青海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孙安平介绍说,青海省气象局从1997年开始持续在黄河上游17万平方公里作业区域内实施人工增雨。在科学利用气候条件的情况下,增加秋季降水,以“秋雨春用”缓解春播期干旱和牧草返青期干旱,促进生态恢复,并有效增加了黄河上游的径流量。

  据了解,与非人工增雨年日照、气温、降水条件基本相似的年份相比,人工增雨作业使作业区内牧草产量增产2成以上,实际平均牧草产量增产532公斤/平方公里。人工增雨还使作业区内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得到有效提高,平均增加15%以上。

  目前,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人工增雨作业中,青海省气象局根据作业区的天气特征,采取了飞机大面积作业、地面作业等方式,促使人工增雨作业区域逐步扩大。

  孙安平说,这里的人工增雨作业区域地表产流系数高,比较容易形成径流汇入黄河。特别是2005年,在有利的气候背景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新高,库区水体面积在8月上旬达到328.99平方公里,比上一年同期增加近61平方公里。10年来人工增雨作业为黄河上游地区平均每年增加降水35亿立方米。

郑州花园口:见证黄河变迁的窗口

  新华社郑州10月30日电(记者 程红根)在黄河南岸边的郑州市北郊花园口村,3幢新建成的农民公寓正在进行装修。村干部介绍说,这里不久就可以入住414户村民,形成一个新的滨河社区。

  村北不远处,就是1938年蒋介石企图以洪水阻止日军进攻而下令扒开过的花园口大堤。今年79岁的村民靳华成从小在堤边长大。他说:“那次决口后,村周围成了水洼,长满芦草,淹没的地也成了盐碱地,种粮食收成少,很多人只好吃糠菜和树皮度日。”

  靳华成说,现在,人们来到花园口,仍会想起“黄泛区”——因当年黄河决口而泛滥成灾的地区。这位老人回忆说:“过去花园口河堤窄,黄河一涨水就漫堤,特别是1938年被人为决口后,群众更是受尽了水害之苦。”

  据历史记载,自那次决口造成黄河从花园口一带改道南下的数年间,豫皖苏三省44县先后被淹死亡89万人,391万人被迫逃离家园,1250万人在灾荒中艰难度日。

  靳华成说:“从1946年把决口堵上,后来在黄河中上游修了不少水库,下游河堤也逐渐加宽、加固了。这60年来,花园口大堤岁岁平安,我们再也不担心被水淹了。”

  据传,花园口在明朝时有一处告老还乡官员修建的大花园,人们由此摆渡过河而得名。如今,花园和古渡口已难寻遗迹,一道32公里长的标准化堤防和480多道拦水石坝从这里横贯东西,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在这里飞架南北。

  在当年的扒口堵口处,建有纪事广场,立有纪事碑。当年曾参加堵口施工的郑州黄河河务局离休干部贺耀海回忆说:“过去花园口堤防简陋,渗水严重,附近林木稀少,尘土飞扬。如今这里建成的标准化堤防,不仅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而且成为黄河岸边一大景观。”

  黄河水利部门介绍说,黄河流至花园口段后,河道宽平,水流迟缓,泥沙极易沉积,久而久之,这里成了黄河下游悬河的开端。为了及时收集水文信息和监测黄河水质,水利部门在花园口设立了数字化的水文站和水质自动监测站。贺耀海说:“有了这两个监控黄河的‘科技前哨’,对黄河的安全问题就更可以放心了。”

  “黄河得到治理,岁岁安澜,河边群众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今年74岁的花园口村村民朱中秋告诉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兴建引黄淤灌工程,花园口附近的洼地和盐碱滩变成了千余亩水稻田,一些水面还被改造成鱼塘。现在,花园口一带是“鱼米之乡”,盛产的“花园口大米”和“黄河鲤鱼”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记者采访时看到,虽已是深秋季节,但花园口黄河大堤上的林木、花草郁郁葱葱。黄河大堤内的八卦亭、将军坝遗址、黄河水上游船、渔家餐馆,堤外的田园农家风光、万亩黄河湿地、四季景观园区等观光、休闲项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担任过花园口村村干部的李老麦说,花园口大堤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旅游区后,村民跟着办起了农家乐、渔家乐等项目,有的人买了汽车跑运输,还有的人在附近企业参加了工作,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舒坦。

 
 
 相关链接
· "黄河之肾"治理重要举措 投资66.4亿实现3大目标
· 夏秋季人工降雨已为黄河上游地区增水350亿立方米
· 我国用人工手段“清洗”黄河解“悬河”之危
· 宝贵的黄河水是怎样在各省区市间进行分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