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北京发力培育"田秀才" 试破解农村人才短缺难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3日   来源:人民日报

    大兴区庞各庄西甜瓜产销合作社社长冯乐平(右)靠技术打市场,已有了自己的水果自主品牌。瞧,她和客户谈得多欢!

    正视差距

    百人摊不到半个“田秀才”

    “北京是特大型都市,但北京还有330万郊区人口,北京同样要破解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命题。靠什么,关键在人才。”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杨德宏直言快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恰恰是北京人才队伍建设的软肋。”

    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截至2004年底,北京郊区有农村实用人才8355人,仅占乡村劳动力的0.49%;中专及以上学历1011人,占12.1%;获得农民技术职称人员1230人,占14.7%。不难看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与实现郊区发展战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数量和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不仅数量有限,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受过系统全面的普通和技能教育,主要靠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和自我学习,逐渐成长为“土专家”,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的主动性略显欠缺,知识技能更新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这支特殊的人才“方队”还出现了年龄老化的趋势。据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平均年龄44.6岁,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占70%。

    同时,农村实用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和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以传统产业为主,市场营销、旅游开发、农村文化等新兴产业人才相当短缺。“北京郊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当前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比例为3∶1∶1,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很不适应。

    “从根本上说,还是人才结构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不高、协调发展不够。”北京市农委主任李进山说。

    对症开方

    《规划》勾勒振奋人心蓝图

    针对北京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北京调动各类资源,积极行动。2005年,市农工委、市农委联合制定出台《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详尽描绘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美好蓝图:

    ——到2010年,全市郊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万名,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左右;乡、村两级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开发培养1.2万名左右的创业型农村实用人才;在2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基础上,区县要选拔培养3000名带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全市将重点选拔培养500名典型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到2010年,农村实用人才在三次产业分布比例达到1∶2∶3,在平原区、山区(半山区)分布比例达1∶1;优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在农产品加工、民俗旅游、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文化等新型行业的实用人才数量要有显著提高,40岁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比例达到45%—50%。

    ——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并使每名农村实用人才获得一项专业或职业技能证书。

    ……

    引人注目的是,北京结合郊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还适时提出了农村实用人才“1521培养计划”:在全市180多个乡镇3800多个村中,每年市级培训100名骨干型优秀实用人才,各区(县)培训50名带动型优秀实用人才,各乡(镇)培训20名新型实用人才,各村重点开发1名中青年农民,使之成为农村实用人才。

    “‘1521培养计划’已经成为北京全市开发‘土专家’、‘田秀才’的得力抓手。”北京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幼林说。

    推实出新

    “田秀才”开发蓄势正发力

    近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将“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奖励纳入全市表彰奖项,与“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并列为三个市级人才大奖。这一新举,让很多“田秀才”欢欣鼓舞。

    “这将激励更多的‘泥腿子’成长成才。”张幼林说。

    按照“1521培养计划”,北京首先加大了市级优秀实用人才培训力度。2005年,全市13个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实训示范基地正式挂牌。如今,北京已连续两年组织举办大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对300多名市级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培训。

    “开了眼界,长了本事。”曾受训一周的怀柔区雁栖镇官地村农村民俗旅游人才单淑芝记忆犹新。如今,单淑芝的民俗旅游已经成了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除了集中培训,培训的课堂甚至拉到了国外。市里曾组织遴选10名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赴欧洲培训21天。消息传出,轰动一时。亲历了那次特殊培训后,房山区农民史建林便将在国外学到的观念和技术付诸实践,他经营的北京神州绿普果菜产销合作社现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市里如此重视,北京的各区县也频出实招:“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村村通数字化远程教育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开展,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力度。数据显示,仅大兴区举办的农村经纪人培训班,就有400多名农村经纪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拿到农村经纪人高级证书。”已获得中级证书的大兴区庞各庄西甜瓜产销合作社社长冯乐平似乎并不满足现状。

    不光出实招,北京还锐意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新路。

    “要大力培育‘田秀才’,首先得搞清什么人才算是‘田秀才’。”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焦守田直指要害。

    年初,针对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和培养缺乏规范化、科学化标准的瓶颈,北京对“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通过这套评价体系的运作,每年从每个乡镇劳力中培养出20位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补充进入市农村实用人才库,每个县区重点培养50名带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全市重点培养100名高级农村实用人才,使市、区县、乡镇三级明确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方式方法,实用人才培育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创新之举还远不止这些。今年,北京还在全市22个试点乡镇探索试行“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的服务”模式。

    “说白了,就是政府出钱,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厂长经理、协会负责人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智力资源,一对一的通过培养协议开发农村的‘田秀才’、‘土专家’。”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白仙畔一言以蔽之。

    专家分析,这套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智力资源,也提高了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事半功倍。

    “在连续两年评选表彰了20名‘京郊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后,我们还要探索新的激励机制。比如‘绿色证书’的配套激励要跟进,在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等方面就可让京郊广大的‘田秀才’享受优惠。”白仙畔说。

    “当农村实用人才不但脸上有光,还尝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甜头,这叫咱农村人怎么能没有积极性?”北京大营宏光肉鸭养殖场经理彭宏光的话,也许是对即将施行的新政策的最好回应。(本报记者 盛若蔚文并图)

 
 
 相关链接
· 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农村人才培养论坛在北京举办
· 天津市46万农村居民今冬明春有望喝上“放心水”
· 惠安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 七成农村劳力成功转移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07年新农村建设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