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河南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跨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12日   来源:经济日报

    1月16日到22日,“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在澳门、香港举行。这次活动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和省长李成玉带队,23个团组带着精心筛选的2262个项目前往参加,获得累累硕果。

    在这次“港澳行”活动中,过去一直为经贸洽谈“开路搭台”的“中原文化行”活动,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充分展示和有效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自己也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角正式“登台唱戏”:活动期间,共有31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成功,引进资金达到5.336亿美元,涉及文化产业的内容产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豫港澳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迈出了一大步。

    作为河南独有的一项创新,“中原文化行”活动自2001年走进福建开始,至今已有7个年头。它以其独有风格和深远魅力将中华文化之“河南风”吹遍了广东、福建、北京、上海等地,成为河南省不断扩大影响、加快对外开放的知名品牌。可以说,“中原文化行”活动本身不仅已经成为河南文化宣传领域的一个名牌产品,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显著符号,它还代表着河南文化产业正以日益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大步走出中原,走向世界,这无疑是河南在加快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跨越过程中的一个可喜变化。

    作为经济大省,200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根据初步核算,2006年河南省生产总值达到124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在取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文化发展成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标志。

    在澳门和香港活动期间,徐光春曾多次谈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自2005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以来,守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河南,开始重新认识和发掘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传承中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河南,既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保障力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随着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出台,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5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已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河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

    为了加快河南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2006年11月,河南省选定200个文化产业项目,涵盖了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建成了“河南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并把这些项目库在网络上发布,随时等待外来资本精挑细选。

    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成立不到两年的郑州歌舞剧院的一系列市场化运作,使之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和缩影。他们用高雅艺术演绎古老传统题材的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摘取了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不仅迅速地把少林文化带到了全世界,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在国内演出的35场中,《风中少林》的票房收入就有600多万元,盈余200多万元。除了演出本身,“风中少林”商标专利也经过了19项注册,涵盖了歌舞剧以外的衍生产品,《风中少林》已经被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线项目来经营,其他项目也在全面面向市场运作中获得成功。

    1月31日,在河南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再次就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要像抓经济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要通过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通过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高吸引力,通过市场运作增强影响力,从而增强文化产业的亮度、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河南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介绍,2007年河南将首先着重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系统梳理,着力推进影视文化、图书出版、演艺、会展、旅游、书画、文博、少林等八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统筹发展,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动力。(党涤寰)

 
 
 相关链接
· 2006年河南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31亿元
· 李成玉表示:倾河南全省上下之力 两年消灭棚户区
· 李成玉慰问困难企业困难群众时强调多办利民之事
· 河南:加强对政府机关施政行为和作风建设的监督
· 河南省扶贫办:2007年要让7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 豫今年将投入5560万元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