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河南、新疆、重庆、甘肃四地农村劳务经济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培训“一石二鸟”

    新华社郑州4月27日电(记者李钧德)为了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机会,近几年,劳务输出大省河南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力度,不仅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增加了务工收入,受到农民欢迎。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技能培训,不但就业困难,有的勉强找到工作,获得的报酬也不高。

    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从2004年开始,河南省大力推广信阳市“先培训、后转移”的经验,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在培训资金方面,河南省更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4年,省扶贫办拿出366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培训基地建设和贫困学员学费补助;2005年,全省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投入达到4500万元。2006年,全省又投入财政扶贫培训资金5670万元,培训贫困农民21.15万人,安排转移就业19.5万人,占年计划转移任务的108.3%。

    这些经过专门培训、具有一定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人才市场上受到了欢迎。淮滨县固城乡农民杨公良,每年外出打工,经常找不到工作。去年,他在信阳市扶贫培训学校学习电焊技术毕业后,很快在郑州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月工资达到2000元。面对媒体采访,他高兴地说:“是劳动力转移培训改变了我的命运,给钱给物,不如帮学技术,有知识有技术,外出打工才能有出路。”

    新疆首批赴内地务工维吾尔族女工返乡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27日电(记者刘恺)4月以来,新疆首批政府组织赴内地务工的维吾尔族农村姑娘陆续返乡。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这些姑娘切实感受到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她们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当记者在伽师县看到这些刚从东海之滨回来的维吾尔族姑娘时,惊讶于她们穿着的时髦。姑娘们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从嘴里蹦出的是一串串流利的汉语。

    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是该县212名维吾尔族农村姑娘。她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像她们的父辈一样从未走出过农村。2006年的4月初,她们远赴东部海滨城市--浙江海盐务工。这是新疆历史上首次有组织大规模赴内地务工。

    伽师县地处新疆西南、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去年将这些姑娘送到浙江的伽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迪拉热回忆说,初出家门时,这些姑娘汉语讲得不好,也怕生得很,轻易不敢说话。“如今呢,个个都变得认不出来了!”

    艾木拉姑是这些姑娘中的普通一员。一身牛仔装,脚上穿着一双红色休闲鞋,显得青春时尚。去年一年,艾木拉姑一共给家里寄回了4000元钱,这比全家五口人一年的种地收入还要多。

    像艾木拉姑这样一年给家里寄回数千元的情况不在少数。伽师县有4000余人在内地务工,她们每月的工资普遍在800-1200元。艾木拉姑的同乡古兰拜尔姐妹给家里寄回了11000元钱,帮助家里添置了新电冰箱,盖了新房子。

    19岁的茹仙姑丽说,她的愿望是努力在内地学好技术,将来回到家乡开一个裁缝店。

    据新疆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去年一年,新疆全区向内地输出劳动力达10.7万人次。

    “石龙技工”带动5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

    新华社重庆4月27日电(记者郭立)近年来,重庆巴南区充分发挥“石龙技工”这一全国知名品牌效应,巧打劳务输出和劳务经济牌,带动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累计挣回劳务收入26亿多元。

    “石龙技工”是重庆市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知名品牌,也是全国第一个注册商标的劳务品牌,在重庆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99年,重庆巴南区群龙劳务输出公司成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组织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实行有序输出,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公司组建七年多来,输出劳动力80927多人,实现劳务收入6.82亿元。为了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劳务品牌,巴南区石龙镇去年组建了重庆石龙技工劳务集团有限公司。

    “石龙技工”成为重庆市的劳务品牌后,在全国的劳务市场享有盛誉。为做大做强“石龙技工”品牌,当地政府目前计划投入1.5亿元,创建全国首家“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目前,石龙技工劳务公司已经成立了新疆、黑龙江、山西、甘肃、重庆五个分公司,拥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210多人,业务涉及铸造、建筑、家政、餐饮、服务等。依托公司这一载体,不仅使石龙镇90%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转移,同时还吸引了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和重庆市内的南川、长寿、万盛、綦江等地的1300多人加入到“石龙技工”队伍。

    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挣了票子,回家修新房子”。记者在石龙镇看到,外出民工回家新建的房屋已有800多幢,建设面积近12万平方米,形成了大兴、大桥2个农民新村。有700多个民工家庭安装了住宅电话、98%的民工买了手机,农村电视普及率达97%以上。

    7000多个劳务基地推动甘肃劳务输出

    新华社兰州4月27日电(记者李明心、孙欢杰) 来自甘肃的杨晓琴目前正在北京富平家政培训学校接受为期24天的免费家政培训,她是今年4月11日500名进京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陇原妹”中的一个。

    杨晓琴告诉记者,以前来北京都是自己来,每个月才挣300来块钱。这次由政府出面,联系就业岗位,还能免费参加培训,心里踏实多了。

    这次500名“陇原妹”赴京务工是甘肃省今年继第一季度有组织输转125.79万名劳动力后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定向劳务输出,在接受培训之后,她们将由北京市家政协会安排就业,一年后经过进修的中级服务员月收入能达到1500元。

    甘肃是劳务输出的大省,省委、省政府1986年成立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专职负责农村劳动力输转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开展一主多辅的有组织输转。将以往分散的自发的外出打工人员组织起来,从培训、交通运输、路途服务和用工单位衔接等各环节开展一条龙服务,降低了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打工的盲目性。充分发挥政府驻外办事处和驻省外劳务机构在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劳务输出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各级扶贫、乡企、建设、妇联、团委积极配合,通过组团考察、劳务对接、劳务推介,建立劳务供求关系,订立劳务供求协议,开辟劳务基地,省政府领导亲自挂帅,赴新疆、天津等地专门考察劳务市场情况,为农民“找工作”,落实“劳务订单”。

    目前,甘肃省已建立1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7000多个,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劳务工作管理体系。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通过与劳务机构“合、挂、设”的方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新疆、江苏等地成立驻外劳务管理工作机构100多个,驻外劳务工作管理机构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并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第一个境外劳务工作管理机构。

    2006年,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35.5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195.57万人次,占劳动力输出总数的36.52%,比2005年高出2.6个百分点。境外就业人数1141人,比2005年增长19.1%。

 
 
 相关链接
· 湖北省检查组将分赴17个市州开展劳务经济大检查
· 甘肃省劳务经济亮点频出 百万陇原儿女他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