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张勇 陈键兴 茆雷磊) 备受海内外瞩目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8日至2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汇集两岸各界代表真知灼见的盛会以直航、旅游、教育为主题,顺应了两岸同胞扩大交往、加强合作的迫切愿望,符合两岸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了惠利民生、造福两岸的累累硕果。
论坛展现和平发展心愿
本届论坛依据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中关于“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的共识,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国共两党及亲民党、新党、无党团结联盟人士和两岸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台商代表等共500余人出席。
在前两届论坛的基础上,本届论坛紧扣当前两岸同胞关注的直航、旅游、教育问题深入探讨,集思广益。海峡两岸企业界、教育界、学术界的代表作了专题报告和发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本着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望,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和两岸各界有识之士两年来付出了巨大努力。从去年4月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和10月举办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及其系列活动,到如今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国共两党捐华务实,注重实效,贴近民生,促成解决了一系列台湾民众关心的问题,嘉惠了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民众,受益的不仅是台湾工商企业,还包括农民、学生,以及医生等专业人士,受到两岸同胞的欢迎和国际舆论的好评。
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参加本届论坛的一些专家、学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对于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党来说,为促进两岸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两岸人民的托付。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没有辜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
论坛成果惠利两岸民生
为促进两岸直航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早日实现,提升两岸教育交流水平,密切两岸同胞交流与往来,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文化认同,融合同胞亲情,本届论坛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共同建议,具体包括:促进两岸空中直航与航空业交流合作,推动两岸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继续拓展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积极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继续推动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论坛闭幕之际,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负责人一共宣布了13项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交往与合作的政策措施,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利好”包括:欢迎台湾地区高等院校招收大陆学生;今年向台湾居民再开放会计、卫生、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15类(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鼓励台湾相关企业直接投资参与大陆的码头、公路建设和经营,台湾相关航运和道路运输企业可直接在大陆设立独资船务、集装箱运输服务、货物仓储、集装箱场站,等等。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与会代表纷纷对论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好评。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叶惠德说,共同建议和大陆有关部门宣布的新措施都非常实在、具体,在过去的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
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政策委员高孔廉表示,有关交通和民航方面的新措施令人振奋,相信对于台湾业者来说帮助很大。而在教育方面,欢迎台湾高校到大陆招生至少具有3层积极意义:使两岸的教育交流有望成为双向;有助于促进两岸年轻人相互了解、消除隔阂,使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趋向良性;帮助解决台湾高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代表们普遍认为,论坛取得的成果必将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惠利民生,造福于两岸同胞。
两岸交流进一步发展前景牵动人心
在论坛落幕之际,走出会场的代表们面对众多两岸媒体记者的采访,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规模不断扩大的论坛发出了更加强大的声音,大陆方面再次释放善意,如今就要看台湾当局的反应了。
“两岸交流要尽快实现双向开放!”这是新党主席郁慕明在论坛闭幕式上的诚挚呼吁,而这也代表了全体与会代表对于尽快落实论坛成果、推进两岸交流全面深入发展的心声。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潘锡堂说,此次论坛的议题都是台湾民众非常关心的,取得的共识也符合台湾主流民意。那就是希望看到两岸和平、交流、发展、双赢。两岸人民的眼睛看得很清楚,谁真正在为两岸人民谋福祉,谁又是在设置障碍。
国民党籍民意代表雷倩对记者说,目前两岸交流所遭逢的一些滞碍,其症结都在民进党当局。如果当局继续以意识形态锁岛,大陆方面释放的“利好”再多,台湾民众恐怕都难以真正享受到,结果只能是让台湾边缘化。这次论坛就是要让民进党当局听到比以往更加强烈的民意和呼声。
岛内有关人士积极评价大陆惠台新举措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陈键兴)大陆有关部门29日再释惠台善意,宣布了13项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措施。其中,欢迎台湾高校招收大陆学生及向台湾居民再开放15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等涉及教育和就业的新政策,立即得到岛内众多有关人士的积极评价。
岛内有舆论认为,大陆开放台湾高校招收大陆学生,是13项新举措中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极具深远影响的一项。尽管预估民进党当局不会“放任”台湾高校延揽大陆生源,但相关方面仍会对这些“利好”表示欢迎并向当局强烈呼吁。
作为这一政策的直接利益关系者,岛内不少公、私立大学在获悉消息后纷纷表示,面对岛内生源不足的现状,吸收大陆优秀学生是可行之道,民进党当局应尽快采取开放政策。而招生危机感最强的高等职业学校,更是把到大陆招生视为“起死回生的及时雨”。
金门技术学院校长李金振表示,受“少子化”影响,台湾大专院校招生缺口每年高达约10万人,严重冲击了台湾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去年岛内技术专科大学校长会议时,许多学校就共同呼吁当局开放招收大陆学生,认为开放招收大陆学生可“以大陆之有余补台湾之不足”,是早晚要面对的问题,“不能再观望、空想了”。
台湾大学有关行政管理人员表示,岛内公立及私立大学的相关协会都曾讨论并建议当局开放岛内高校赴大陆招生。如能开放,除了能解决招生问题,也可增加校园的多元化。
云林科大校长林聪明对媒体表示,若能开放台湾高校到大陆招生,既可解决大陆升学问题,更可解决台湾招生不足的问题,学校对此乐观其成。
大陆方面此次向台湾居民一次性再开放了15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受到岛内专业人士和产经界的积极评价。有分析指出,这将有助于岛内专业人士跟随赴大陆发展的台商拓展新的职业空间。
“永庆房屋”副总经理陈史霖表示,将鼓励员工赴大陆相关热点地区参加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考试;“信义房屋”企研室主任苏启荣表示,大陆商机庞大,房地产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开放后,将吸引不少台湾从业人员和学生,目标主要将是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热点城市。
还有分析认为,岛内由此将出现一股赴大陆的“考证热”。据了解,岛内有证券业者已计划安排员工分批到大陆参加与证券相关的经济、金融类专业资格考试。
实际上,岛内一些“大陆考证补习班”近来的“生意”已经越来越红火。以“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为例,一年多前刚开课时只有1个班的11名学生准备到大陆考试,而现在是一次开8个班,最高收120名学生。
记者手记:挥别连战 期盼重逢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茆雷磊)在出席了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之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30日中午乘机离京返台。他们将把本届论坛的丰硕成果以及大陆方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充分善意、诚意带回给宝岛的乡亲。
挥手送连战,别情两依依。飞机腾空而起之时,前往送行的人们心头涌起的,是一片新的期待与希冀。期待两岸交流不断深入、拓展,也期待明年春天,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能在宝岛举行。
弹指之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历经三届,虽然大陆方面一直在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释放善意,不断推出切合实际、具体可行的惠台新措施,可惜由于台湾当局囿于狭隘的意识形态考虑,两岸交流仍难跳离单向、片面的怪圈。长此以往,即使大陆再单方面推出更多利好政策,恐怕广大台胞还是难以实享其利。
尽管岛内总有一些人对国共两党有关机构共同举办的论坛极尽谩骂、诬蔑之能事,但论坛反而越办越好,这是因为论坛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获得了两岸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历史已经一再而且还将继续证明的是:人民,唯有人民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终决策者。如今两岸人民心头所想,正是将两岸关系的交流由单向变成双向、由片面变成全面。
今朝离别预示着他日相逢。倘若来年春暖花开之时,论坛真的得以在宝岛台湾举办,也许春风将不只吹拂在人们的面颊发端,更将会吹入两岸人民的心头肺腑。
航空航运概念“利好”备受岛内业界欢迎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陈键兴 张勇)大陆方面最新宣布的13项惠台新政策措施中,有关新增包机航点、开放台湾企业在大陆设立独资船务企业、允许两岸企业合组航空公司等航空航运概念“利好”,受到了岛内业界和民众的关切和欢迎。
对于包机航点增加的“利好”消息,大陆台胞特别是经常往来两岸的台商们纷纷表示欢迎。深圳台商协会辅导会长郑荣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机场能覆盖深圳、东莞、惠州等地,新增深圳航点将给这三个区块的数十万台商带来很大便利。
据了解,岛内航空公司已开始为拓展包机业务“摩拳擦掌”。“华航”驻大陆首席代表刘乃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两岸共有12家航空公司经营两岸包机业务,若长期局限在首批的北京、上海、广州、厦门4个航点上分配航线,市场竞争太激烈。现在新增成都、杭州等6个航点,可以让民航主管部门依照航空公司的规模、机队运量,妥善分配各公司的航线和班次,既有利于各公司更好地开拓市场,形成良性竞合,也可为各地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从5月1日起,台湾所有飞行两岸包机的航空公司将可在所有开放的大陆包机地点设立办事机构或代表处。对此,一位台湾航空公司驻大陆代表表示,这将使台湾航空业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往来两岸的台商,更好地拓展两岸之间的未来市场。
大陆方面此次在海运、道路运输和民航等领域加大了台湾企业的准入空间,也使岛内业界倍感振奋。长荣集团副总裁林省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非常好”表达对这一政策的欢迎。他在表示长荣将就此进行详细研究的同时,也强调:作为业者还是最希望能早日实现两岸直航。
岛内海运业者则认为,台资企业过去多是以迂回方式间接在大陆投资船务等企业,此次大陆开放直接独资,将有助于企业对大陆业务的布局。
香港媒体认为两岸交流合作大势不可阻挡
新华社香港4月30日电 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9日在北京闭幕。香港报纸30日大篇幅进行报道,并发表社评认为,两岸交流合作大趋势不可阻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建议如能早日落实,受惠的是台湾民众。
《大公报》在题为《两岸交流合作大趋势不可阻挡》的社评中说,两岸关系要实现正常发展并获得双赢目标,道路很长也很曲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台湾政党的真诚合作,在台湾目前动荡不安的情势下愈发显得重要和必要。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召开和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显示,尽管台湾执政当局不断掀起“台独”的逆流恶浪,但两岸交流合作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社评认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历三届,前两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台湾执政当局千方百计地阻挠,其成果尚未能充分落实。社评说,两岸同胞是一家。一个中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利益的根本所在,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否定这一前提和基础,和平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台湾执政当局顽固坚持“台独”路线,不仅破坏了逐渐改善的两岸关系,破坏了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也给台湾社会造成动荡。
香港《文汇报》详细列举了大陆方面出台的惠台措施,并引述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姚大光的话说,台湾旅游业界已经为大陆游客赴台观光做了万全的准备工作,现在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希望东风早点来。《文汇报》还引述国民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曾永权的话表示,就大陆游客赴台观光事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只剩“临门一脚”。
《新报》题为《若拒合作创双赢台必自招边缘化》的社论说,会议提出六项共同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共创双赢。台湾若拒绝搭乘大陆的经济快车,最终将令自己陷入被边缘化的危险,对台湾的经济极为不利。社论说,台湾不少人已看到,若不改弦易辙,台湾未来将被边缘化、空洞化。自绝于大陆之外,令经济受到重创,而自我封闭,更会对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害。两岸若能合作,大陆可以为台湾经贸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更强劲的动力和更优越的条件。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建议如能早日落实,受惠的是台湾民众。
《东方日报》一篇题为《经贸合作促进统一》的评论认为,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取得进一步成果,今后参加的人数、代表性将愈来愈广,说明论坛的形式已为除“台独”势力之外的台湾各界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