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琼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捞出万件文物 专家全面解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09日   来源:海南日报

西沙考古工作队提供

从沉船里打捞上来的沉锚石

发掘现场

    “华光礁1号遗址”宋代船体全貌,图中标识为11个隔舱。 西沙考古工作队提供

为出水文物 西沙考古工作队提供

    打捞上来的沉船遗留物

考古专家全面解析“华光礁1号”揭开宋代沉船神秘面纱

    聚焦理由

    华光礁1号,一艘沉船,一段尘封的历史。对它的发掘再一次证明了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居民在西沙附近生产和生活,其发掘和打捞意义非同寻常。

    今年3月15日至5月8日,我国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

    50余个日夜,极大的艰辛和努力换来了近万件宋代文物出水和宝贵的测绘数据。

    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遗珍,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不仅如此,这次西沙考古的成功还是一个里程碑,它展示了中国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同时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西沙群岛水下考古队员,分乘琼海08068、琼海08098渔船,与从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北礁沉船遗址采集的近万件水下文物一起,回到琼海市潭门镇,圆满完成了为期55天的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

    中国第一次在远海发现、发掘的沉船的神秘面纱,经考古队员一次次水下探秘,渐渐揭开了盖头。

    搁浅后慢慢沉入海底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在狂风与巨浪的驱使下,飘至华光礁北边。这里水浅礁多,船搁浅慢慢沉入海底。”这是考古队员以现在掌握的情况向记者描述华光礁1号沉船时的情景。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今年是西沙水下考古20周年。这次西沙水下考古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这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

    华光礁1号沉船什么样

    据考古队员介绍,在华光礁礁盘东西边沿水深3米处,沉船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覆盖着许多的珊瑚,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大块珊瑚礁。船板下,上万件的瓷器等文物已沉睡了数百年。

    船体已经被破坏了一部分,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4米,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该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但是,由于船体构件已经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考古队员仅采集了部分标本,留待研究实验。如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是我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船体打捞最早今秋进行

    张威说,这次最主要的成绩是考古队已全面掌握华光礁1号沉船船体情况,并对船体进行了保护性回填,待时机成熟,最快今年秋天将对船体进行整体打捞。

    省文管办副主任王亦平说,这次最大的发现是华光礁1号沉船船体保存比较完整,但由于微生物入侵,船木比较松软,考古队将首先要对船体进行加固,然后做好船体出水后的运送和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后将联合有关部门进行船体整体打捞。

    为何沉没在华光礁

    中国古代航海中谚语有云“上怕七洲、下怕昆仑”(宋 ·吴自牧《梦量录》卷十二),内中的“七洲”即指西沙一带海域。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礁盘内的东西边沿。遗址表面低潮时距水面约0.5米,高潮时水深1.4米,遗址表面散落遗物的分布呈东南、西北走向,范围约38米。

    张威解释,考古挖掘时,我们发现华光礁1号沉船只有木制船体的下部结构残存在水下,没有见到有任何上层甲板之物,所有文物分布非常集中。如果船只只是从礁盘内被风浪击碎至此,在中间数百米的潜水区散落大部分的残骸和船货,不可能不留下一点痕迹。由此判断,沉船不可能在礁盘内失事,被风浪吹入浅水区,也可以排除是从礁盘内航行到此停泊的可能,而应当是被外力送入这一浅水水域的。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省文管办副主任王亦平分析,通过这次发掘对华光礁1号沉船有了更深认识,从船体建造看,此船建造于南宋福建地区,从船载文物看,多为福建出产陶瓷,此船可能是从福建地区出发,驶往海外的出海船,但由于可供实物不足,此船的目的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船可能是沉没于南宋中期。这艘沉船充分证明了宋代时的中国航海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人进行地理发现活动也走在当时世界各国前列。

    张威分析,华光礁挖掘出土的文物绝大部门是青白瓷器间或有褐釉、白釉器,从产地上看均来自福建闽南一带的民间窑场,可以肯定船只是在前往东南亚的去程中沉没的,据此推断华光礁1号沉船是一只古代贸易商船。该船满载着中国瓷器等货物前往东南亚进行交易。

    “丝绸之路”走向远海

    “华光礁1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中国段才算完整。”

    张威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限制,我国对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我国水下文物考古进入第二十个年头,此次发掘对我们全面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物,对华光礁1号沉船的这次发掘再一次证明了唐宋时期已有中国居民在西沙附近生产、生活。这次发掘的文物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水平,充分展示了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中国人进行地理发现活动也走在当时世界各国前列。(记者马继前) 

    相关新闻: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关强:海南是水下考古的好地方   

    “海南有着2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要冲。海南人民对大海有着深刻认识,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天时、地利、人和,水下考古,海南是个好地方。”

    据关强介绍,我国进行水下考古自1988年起,已有20年历史。此次在西沙考古是历次上最严谨的一次,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这次考古之所以放在西沙,是经过综合考虑的。

    国家对海南水下考古工作也非常重视,已在海南设立“甘泉岛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连续在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中,对南海及海南水下文物在保护工作和经费划拨等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说明。

    省文体厅副厅长朱寒松告诉记者,作为2007西沙水下文物考古参与者,他们在省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下做了大量工作。以省政府名义积极协调外事、边防和海军等部门,为考古队做好后勤补给工作。(马继前)

    相关链接:海上丝路泽琼岛

    自汉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始终扼航道之要冲。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海航道上新开通了东、西两条航线,而海南岛正是新航线的必经之路。

    海南岛因海上丝路而受益。当时的中国丝绸运往国外,国外的香料、宝石等货物从海上运往中国。唐宋时期,商船从广州启运,途经海南岛,经南海到波斯湾、红海,经航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达东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西沙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西沙群岛及其海域都曾打捞出许多唐宋瓷器,有青釉、龙泉青釉等。这些考古发现都是海南在这一时期在海上丝路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见证。

    西汉以来,沿海上丝绸之路乘船来华贸易的古波斯人在海南修整、补给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风避难滞留,以及其他原因,在海南留下了伊斯兰文化的足迹。清代以来,海南文化在同国外文化思潮的撞击和融合过程中,逐步吸收以南洋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形成了富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中国热带海岛文化的独特形态。

    海上“丝绸之路”使海南在更广阔的世界性海上贸易网络中以一种特殊形式占有一席之地。从汉代开始,海南就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民间贸易。据史料记载,唐代海南万安州(今万宁市)的首领就曾与波斯商人有过贸易来往。

    西沙考古10处新遗址

    在华光礁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西沙考古队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等10处新发现沉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这10处新遗址是:

    1、华光礁

    华光礁Ⅱ号(明 青花瓷),

    华光礁Ⅲ号(宋 青白瓷),

    华光礁Ⅳ号遗址(宋 青白瓷);

    2、玉琢礁

    玉琢礁Ⅰ号(宋 青白瓷),

    玉琢礁Ⅱ号遗址(明 青花瓷),

    玉琢礁Ⅲ号遗址(年代不详 石碇、象牙);

    3、北礁

    北礁Ⅵ号沉船遗址(明代,大量钱币)

    北礁Ⅶ号沉船遗址(明代,出青花、龙泉瓷器,已被盗掘)

    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出石碇 年代不详)

    北礁Ⅸ沉船遗址 (曾出龙泉、青花瓷器,已被盗掘)

    (记者 马继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中国首次远海考古发掘成功发掘出珍贵文物近万件
· 中外考古界关注的“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启动
· 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在北京揭晓
· 南水北调库区发现夏代城址
· 河南温县汉墓群出土一批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