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内蒙古口岸经济蓬勃发展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8日   来源:经济日报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口岸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收到了显著成效。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今年一季度,内蒙古牛奶出口量为3672.9吨,货值278.7万美元。内蒙古成为全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基地。

    随着伊利、蒙牛两大乳品加工企业的牛奶出口量迅速增加,有“中国乳都”之称的呼和浩特市取得了对外贸易的新突破,2006年首次进入海关发布的外贸100强城市。过去已经“榜上有名”的包头,由于工业制成品唱起了外贸出口的主角,位次前移到了第27位。

    这两大外贸100强城市的产生和成长,建立在内蒙古对外贸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自治区商务厅厅长吕二喜介绍说,内蒙古的对外贸易始于1947年,当时主要是与前苏联进行易货贸易。到上世纪50年代,贸易对象扩大到东欧各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79年的2016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95亿美元,增长近294倍。其中,出口额由1979年的1263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1.4亿美元,增长168倍;进口额由1979年的753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8.1亿美元,增长505倍。

    尤为可喜的是,外贸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1983年以前,我区出口商品一直是以农副土畜产品为主,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在2006年全区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出口18.9亿美元,已成为全区外贸出口的主导产品。特别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从无到有,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达2.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7671万美元。原木、原油、铜矿砂等国内稀缺的资源性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2006年全区进口额达到25亿美元。”吕二喜说。

    如今,内蒙古已经构筑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最初,内蒙古仅有少数几家公司经营对前苏联的易货贸易,后来逐渐发展到16家国有外贸专业公司。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06年底,全区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达3173家,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出口商品达700多种。

    口岸经济蓬勃发展

    满洲里口岸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2006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累计约2171万吨,进出境人员累计约169万人次。目前,满洲里各大宾馆、饭店常年入住率都在90%以上,每天在这里生活、工作、旅游的外国客人达1万多人。

    物畅其流,人便其行,满洲里发展日新月异。“十五”以来,满洲里市经济增长速度、社会发展水平位居我国各沿边口岸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353元增加到2006年的11197元。

    在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内蒙古的18个口岸敞开了我国向北开放的门户,催生了活力无限的沿边开放带。从满洲里到二连浩特、再到策克,从东至西,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使过去封闭的边陲小镇焕发出生机。口岸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近年来,内蒙古口岸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已被批准为常年开关的国际性口岸。

    同时,内蒙古致力于推动国际运输通道的建设。2001年以来,累计投资逾40亿元修建了二连浩特口岸—赛汉塔拉、满洲里口岸—海拉尔、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乌里雅斯太、策克口岸—达来呼布等10多条以口岸为中心的公路,初步形成了边境地区与内地连接的公路网络。目前,临河—策克、赤峰—白音华、阜新—巴彦乌拉铁路、甘其毛道—包头东铁路、满洲里—海拉尔铁路复线改造等多条以口岸为中心的铁路大通道,正在或即将建设。

    口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为内蒙古扩大开放增添了新动能。呼和浩特海关副关长王富宽告诉记者,2006年,内蒙古口岸进出境货运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大关,达到3025万吨,同比增长12%。2007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883万吨,同比增长21.1%;出入境旅客人数达67.6万人次,同比增长8.6%。

    蓬勃发展的口岸经济为兴边富民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现在,每年口岸经济带动的税收占到我们旗总税收的一多半。”额济纳旗副旗长兰平薰高兴地说。乌拉特中旗依托甘其毛道口岸,将建设国家重要煤化工、有色工业冶炼基地和口岸过货资源的承接地,并围绕产业发展建设5万至8万人的工业新城。二连浩特市已经把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一批木材加工项目带动了该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新巴尔虎右旗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旗,这个以往吃菜都要靠外运供应的牧区,依托临边优势,如今成为了出口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牧民赵玉春种了4个大棚和30亩地,蔬菜大部分出口,年收入超过4万元。当地有500余户牧民像赵玉春一样,靠种植出口蔬菜走上了致富路。

    开放合作步伐加快

    西到阿拉善,东到呼伦贝尔,记者看到,内蒙古到处活跃着投资者的身影。逐步形成的招商引资的优良环境,发散出强大的“磁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客商。

    内蒙古对投资者的魅力,一方面来自它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和日益完善的开放政策分不开的。吕二喜说:“1987年以后,随着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及若干实施办法,采取了扩大地方外商投资审批权限等一系列措施,自治区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条例和规定,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对外开放有了崭新的局面。截至2006年底,全区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36家,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50亿美元。仅2006年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2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9亿美元,同比增长42%。”外商投资不仅规模扩大了,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投资领域拓展到化工、能源、通信、电子、医药、乳业、肉类、农畜产品等行业。

    内蒙古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引资与优化投向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构筑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资源转化能力强的大项目,推动全区资源开发型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变。目前,已有391户外商投资企业投入生产运营,摩托罗拉、奔驰等12家跨国公司在内蒙古安家落户,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4亿美元,工业总产值达61亿元,每年上缴税金近4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加快“引进来”的同时,内蒙古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按照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在境外投资和开拓市场方面取得突破。

    ————鄂尔多斯集团羊绒制品的年产销能力现已达到1000万件以上,占到中国产销量的40%和世界产销量的30%以上。目前,该集团在洛杉矶、东京、伦敦、莫斯科、科隆、米兰等地均设有国际销售公司和20多家直销店,年外销羊绒制品400多万件。

    ————森工集团在俄罗斯的森林采伐和木材深加工项目已达23个,累计采伐383万立方米。

    ————满洲里黎明经贸公司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投资2774万元人民币的桦木旋切单板加工项目已开工生产。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外向型经济的崛起,为内蒙古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内蒙古自治区负责同志表示,今年,内蒙古要采取多项措施,力争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口岸进出境货运量增长6.9%,进一步开创全区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记者 徐立京 陈 力)

 
 
 相关链接
· 构筑向北开放窗口——内蒙古振兴外贸和口岸纪实
· 人民日报社论: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 向北开放和对外交流给内蒙古经济带来无限活力
· 内蒙古自治区外贸:发展口岸经济 兴边兴区富民
·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