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将首次在南极内陆系统研究考察队员生理心理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我国将首次在南极内陆“天然实验室”对考察队员开展生理心理系统研究

    新华社上海8月27日电(记者 张建松)在海拔4000多米、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南极内陆冰盖进行长时间的科学考察后,将对考察队员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在这种极限环境下的人类生存适应性研究在国际上尚属空白。

    在我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我国特殊环境生理学专家将首次对内陆冰盖考察队员开展系统的人体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医疗紧急救援和医学保障等方面的研究。这项名为“Dome-A高寒低氧极端环境下人体生理心理适应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计划,是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生命科学部人类生物和医学专家小组领导的“国际极地年”国际合作研究九个计划之一。

    “南极是进行人类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这项研究计划的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徐成丽副研究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南极的寒极、雪极、风极、白色沙漠、极昼、极夜,以及精神和地理上的与世隔绝,将使考察队员处于应激状态,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行为的适应性变化,以达到内外环境新的平衡。”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考察队员在南极居留4个月至5个月后,会产生一系列典型心理行为的改变和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国际上被称为“南极T3综合症”,并与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越冬期队员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常见的心理变化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的“越冬综合症”。“南极T3综合症”与“越冬综合症”明显相联系,但其生理心理机制还不明了,目前正成为国际极地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此次我国第24次南极内陆考察,随队医生除了利用这些先进的仪器对考察队员的心、脑、肺、血液循环等系统进行不同时段、不同海拔的动态监测研究外,还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心理检测及急性高原病等级评估。

    与此同时,我国专家还将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不同人种、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考察队员在南极与世隔绝、行动受限的极端环境下的生理心理适应比较研究,同时对考察队员的营养膳食进行调查,开展营养干预研究。

 
 
 相关链接
· 我国科学家将赴南极冰盖之巅寻找150万年古老冰体
· 我国将在世界首次绘制南极冰盖之巅1:5万地形图
· 我国将在南极冰盖之巅布设监测冰雪的"智能尘埃"
· 我国将首次在南极冰穹A进行天文台选址综合考察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