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尊师重教:全国优秀教师素描 教师幸福指数大提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0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9月9日电(记者 郑天虹)随着第23个教师节的来临,广东8日对一批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记者在表彰会上采访了解到,逐渐提高的幸福指数成为教师们的共同感受,这个幸福指数不仅来源于社会认可度的提高、教师待遇的改善,更多地还是来自学生的尊重和成才。

    “每个学生对我都像亲人一样,我觉得心里甜滋滋的,学生给予的尊重和信任是我最大的幸福。”广东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多罗山小学老师莫纯通说。这位驻守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村小学的普通教师,数十年如一日,既担任学校校长,又承担着各个年级语数外及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当地乡亲和学生们尊敬地称呼为“神通”老师。

    “至今我教过的100多名智障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其中有72人找到了工作,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老师申承林认为,看到学生成才是他幸福的源泉,他也因此深刻体会到教师职业的高尚。

    薪水低、福利差,曾一度成为教师行业的关键词。但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教师待遇正在逐步提高。“今年6月我的工资由去年的1200块涨到1700多了。”莫纯通说,虽然这点钱不多,但是工资涨得越来越多了,“能看得出政府很重视提高教师待遇问题。我们基层教师还是很有信心的。”

    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广受追捧也反映出近年来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国家新出台的面向师范生的优惠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对教师行业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这让我们选择读师范的大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林筱婉对记者说。再过几天,她就要和其他同学们一起到各个中学做实习班主任老师了,“虽然当老师要面对很多挑战,有时还要面对社会的不理解,但只要怀着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我们就有信心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去做好。”

云南玉溪:山区教师也在城里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新华社昆明9月9日电(记者 杨跃萍 王研)教师节前夕,已有33年教龄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化乡小学教师普家发迁进了位于县城繁华地段三室一厅的新居,一家人正忙着布置家具。

    一幢幢橙色、淡黄的小高层建筑错落有致,散布于开满鲜花,绿树葱茏的林荫道两侧。远处,黛青色的群山蒙着一层薄雾,恍若一幅巨大的油画。这就是新平县为解决山区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而统筹建设的“阳光家园”。

    “房好,环境也好,政府是真心实意为农村教师办好事。”普老师透过白色纱帘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绿树,高兴地说:“退休后我就在这安度晚年了,平时假期也可过来休息,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同普老师一样,我国广大农村教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大批农村教师没有拥有产权的固定居所,只能居住于学校的集体宿舍和值班房,备课、学习、做饭、睡觉都挤在一间小小的陋室里。不少老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退休后却面临没有自己住房的困境。因为房子问题,很多教师不能安心在农村任教,“调动进城”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2004年教师节,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冒雨到峨山彝族自治县亚泥中学、小学看望遭受洪灾的教师,含泪写下一首题为《深山教师》的小诗:“授课卅年居三米,夜来暴雨苦谁知。窗风吼哮似荒野,漏瓦淋漓成小池。泥溅书中心忐忑,水淹铺下履参差。高楼大厦满城市,莫忘深山有教师。”

    为了让广大农村教师居有其所,安居乐业,能够像城镇职工一样拥有完全产权的住房,玉溪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各县在县城较好位置统一规划出用地,按照“政府调控,定向开发,市场化运作,让利教师”的原则,在县城为山区农村教师统一建设安居房。

    玉溪市教育局局长李世华告诉记者,今年教师节前后,全市2008名农村教师将陆续喜迁“安居房”。今后3年内,玉溪市还将在各县区集中规划建设近10000套安居房,一次性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的问题。

“为制作标本,程老师钻进大象肚子里”

    新华社郑州9月9日电(记者 訾红旗)为给一头死去两年的大象制作骨骼标本,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主任程会昌,只身钻到大象腹腔内剔除内脏和腐败的皮肉,再把骨骼一块块卸掉。提起这件事,程会昌副教授总是淡淡地说:“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儿,为了让同学们更细致地了解动物的结构,自己做出的标本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刚刚被评为河南省首届十大师德标兵的程会昌老师,28年如一日,把自己的情与爱留在了教室,留在学生心中。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程会昌常说“为师之道在于育人”。2003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孔二军,家中病人多,经济困难,多次有辍学的想法,每次都被程老师说服打消了退学念头。2005年,该同学父亲患肝癌,哥哥患间质性肺炎,孔二军本人也因结核病住院,家中只有母亲一人无法前来照看。程老师知道后,亲自到医院付医疗费,多次探望和陪护。看着程老师百忙中跑前跑后、问寒问暖,孔二军多次泣不成声,连医护人员和病友也感动地说:“程老师真是爱生如爱子!”在程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该同学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2006年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进一步学习深造。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在教学中,程会昌广泛涉猎相关的学科知识,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教案和讲稿每年都要补充和更新一些教学内容。多年的教学积累,使教学内容的每个章节他都烂熟于心,绘画解剖图形象逼真。同学们说:“程老师上课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酣畅淋漓,有艺术的享受。”为了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环节中,他虚心向内行请教,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科学直观,受到学生的好评。

    由于专业课程的特殊性,程会昌时常自己动手制作教学使用的标本和组织切片,其中制作的教学幻灯片有2300多张,挂图146幅,各种家畜和家禽的骨骼、肌肉、内脏、血管、神经等解剖标本1320余件(套),另外还有大熊猫、小熊猫、海豹、黑颈鹤、丹顶鹤等稀有动物和珍禽的形态标本及器官标本。多年来勤恳的制作,使实验室的标本数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最多、最全,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教学经费。

    1999年,程老师应郑州市动物园的邀请,为一头死后的大象制作骨骼标本,大象虽在地下埋了两年,但是皮肉等还没有完全腐烂,腐臭味几十米外可闻到,戴上口罩都能透入。程老师首先钻到大象腹腔内剔除内脏和腐败的皮肉,再把骨骼一块块卸掉,每天工作结束他都要在外洗澡换衣后才能回家,饭食难以下咽。就这样历时一个多月,制作出至今尚属全国首例的大象骨骼标本。

广西优秀教师:“爱”是开启教育成功之门的钥匙

    新华社南宁9月9日电(记者 王立芳)当了16年班主任的广西北海市第五中学教师冯筱玲有一门“绝活”,每次担任新班班主任,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天,她都能准确地叫出全班学生的姓名,她说,“爱”是学生对教师最淳朴的期望。教师节前夕,广西各地优秀教师交流了他们各自的心得。

    “第一天、第一次、第一声,对学生是多么重要,轻轻喊一声名字,就会让学生立即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冯筱玲说,在接受新班级之前通过学生入学档案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第一次见面就能叫出学生的名字,她和学生之间很快就会相互信任、彼此接受,这样开展班主任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西柳城镇龙头镇希望小学教师韦秀红,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工作已有16个年头。由于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加上条件有限,想逛书店买一本自己需要的书也不容易,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面对新教材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和茫然失措。

    “学生不能被耽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了解新课程的信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凭借对学生的关爱和高度的责任感,韦秀红自费购买了电脑,上网查询有关知识。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王菘舟的诗意课堂、贾志敏的作文教学、孙双金的情智语文、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韦秀红说,就像武陵人进入了桃花源,网络让她这个身处穷乡僻壤的乡村教师眼界大开,她的课堂也逐步摆脱往日的沉闷,受到学生的喜欢。

    在一些教师眼里,对学生的爱,也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广西南宁三中的数学老师黄河清在24年的一线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一对一指导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他每带一个班级,都要为每一位学生做学情分析表,把学生作业、考试中的每一点错误都记录下来,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一一找学生交流指导。

    黄河清的“问题解决教学法”,在课堂中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教学活动变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成为动力,‘解决问题’唤起学生探索的激情。”黄河清说,“问题解决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更大的追求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生活。

    采访中广西一些优秀教师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爱教育事业,是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开启教育成功之门的钥匙。”冯筱玲如是说。

“一个优秀的老师 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平民教育践行者李镇西寄语教师拥有童心

    新华社成都9月9日电(记者 周俏春)“在我们学校,挂有一幅巨幅照片,上面全是学校孩子们的笑脸,因为自然,所以动人,许多人来学校参观时都会乐于在照片前留影。孩子的笑脸提醒着我们,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由于致力发展乡村平民教育,得到国务院领导亲切关怀。教师节前夕,他手捧刚刚获颁的“成都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荣誉证书,寄语教师拥有童心。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2006年7月新成立的城郊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失地农民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了让这些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同时也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软件资源和教育师资,李镇西努力在教师中间开展“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课,每天至少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写一篇较有深度的教育随笔,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1年来,学校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坚持做好这“五个一”,每个老师平均读书10本以上,共写下教育随笔4900余篇。老师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智慧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他们现在看孩子的眼光充满了爱和欣赏;他们现在的工作依然辛苦,却体验到了越来越多的成功感,有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幸福感。

    李镇西说:“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多方位的,不仅要喜爱优秀的学生,更应厚爱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我曾经把全年级的‘困难学生’集中编一个班,在当这个班的班主任时,我喜欢与顽童们‘吃喝玩乐’:星期天,和他们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假期,和他们一块儿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有了学习上的进步,就带去吃火锅以表庆贺……这样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在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中获得共同的欢乐。”

    “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想一个朴素的问题,我给学生的将来留下了怎样的记忆?”这是李镇西常常对老师们的提醒。现在,“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已成为学校老师每一天的行动,许多老师利用各种机会放下老师的架子,跟学生聊天谈家庭聊社会,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降低了教育的难度。

4年12万字辅导员周记

——包涵用笔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心桥”

    新华社上海9月9日电(记者 刘丹)复旦大学化学系辅导员包涵,2001年至2005年在担任辅导员工作期间,每周坚持给学生写一篇周记,供学生阅读、交流。4年间,包涵完成周记152篇,共12万余字,用笔搭建了与学生沟通之“心桥”。

    而今,包涵担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任重书院学工组组长,带领着更多辅导员用爱为学生导航。今年教师节前夕,包涵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光荣地成了党的十七大代表。

    周记伴随学子成长

    2001年,包涵直升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生,那一年,她同时担任了化学系本科新生的辅导员。 面对130多位学生的庞大集体,上任之初,包涵开始尝试用“周记”方式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学生阅读,每篇周记约800字,内容从社会热点评点,到重大政治事件剖析;从生活感悟交流,到升学就业指导…… 每周一早上“周记”按时贴在年级宣传栏上,供学生们自由浏览。对其内容持不同意见或希望就某一话题深入探讨的同学,包涵再以邮件、书信、面对面交谈等不同形式做个别沟通,做到思想工作“点面结合”。

    第一篇周记中,包涵对学生道出了第一声鼓励:“2001年,你们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我希望你们之后的每一步和你们过去的每一步一样坚实沉稳,一样信心百倍。”

    新学期开始不久,初涉化学领域的学生,有的因对化学缺乏兴趣而感到失落,包涵针对这一情况在周记中写道:

    “……其实,你们要因有这样的经历而感到幸运,因为这意味着你有机会去熟悉一个原本不太注意的领域,而有时奇迹正是从此刻开始。”

    经过包老师的细心劝导,这些同学重新点燃了大家对化学的热情。 有一次,包涵了解到一贫困生在奖学金下发后请同学大吃大喝一事,于是,她在周记中,旁敲侧击地从国家设立奖学金的原因讲起,谈到班级贫困生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特别谈到了艰苦朴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两天后,包老师意外收到了那位学生的邮件,学生在检讨的同时,附上一句“谢谢老师用这样的方式提醒我”;更出乎意料的是,包老师还收到了另一学生的短信:“老师,我们以后都会注意勤俭节约的。”

    大三之后,不少学生的关注点放在“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上,包涵便利用几乎半个学期时间,写了一系列有关升学就业的周记,一方面分析毕业、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在案例解读中引发学生从宏观层面思考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引导学生懂得任何一种选择都要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4年来,浏览周记已成了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包涵为“包姐姐”,他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周记与励志

    大学期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包涵对待学生思想工作就像打磨艺术品般精细,“我一直告诫自己:也许,一个失误,对于全班来说只是百分之一的损失,可对个体而言,就是整个人生。”

    针对班级里学生之间存在自私自利、漠不关心的现象,周记上会适时地写道: “你需要有人帮助,你身边的人也需要你的帮助、关心,从离你最近的人开始,然后,让爱蔓延开来。”

    针对班级里学生的助人为乐行为,周记上会加以鼓励:“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当学生面对众多就业机会无从选择而陷入彷徨时,周记中写道: “机会摆在所有人面前,你有权去争取正如你有权去放弃一样,不是可以把握住所有机会的人就一定能够成功,而是说,一个真正懂得去辨别什么是自己应该把握的,并且能真正把握住的那些人才可能成功。”

    “我并不奢望每个学生都认真看我的周记,但150篇周记中哪怕只有一句话为学生受用,我就很满足了。因为,有时候一句话可能会带来无穷力量,并由此改变人的一生。”包涵说。

    “周记三易字体”在学生中曾一度被传为佳话。周记一开始采用仿宋字体,看上去虽显端庄、但有失活泼,且仿宋字体常用于文件字体,难免给人以沉重、冷冰冰之感;几周后,包老师将周记改用楷体,但字体太过端正、且清晰度不佳;最终,包老师在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后才决定采用“幼圆小四字体”,理由是幼圆字体形式活泼,有个性,能突出私人交流的感觉。

    如今,周记里的不少语句已成为了学生们奉守的座右铭,而包涵的举动也处处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态度。2001年开学首篇周记与2005年班级毕业时最后一篇周记,包涵在周记末尾写着同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奋力而争先”。 而今,这句话已成为了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张鹏程的座右铭,他感慨地说:“毕业那天,我真正从包老师身上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奋力而争先,就表现在点滴的积累上,表现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上,我也一直以这句话来激励自己走好以后的路。”

    周记与凝聚力

    作为在职研究生,包涵平时实验多,时间紧,但还是尽可能多地留时间给学生。有时包涵给班委会开完会后,学生相伴回宿舍了,她却又回到了实验室继续看文献、做实验。即使是这样,哪怕再忙,每周日下午或晚上,包涵一定会放下手中所有工作、细细回忆、认真写下周记,12万余字周记正是这150多个周末最真切的记录。

    4年间,包涵所带班级曾连续两次获得上海市先进集体称号,这在复旦大学历史上尚属首次,用学生们的话说“‘吾将奋力而争先’已融进了每一位学生心里”。

    记得2003年12月份,复旦大学号召大学生义务献血,全班学生都报了名,但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一部分同学被排除在献血者行列之外。然而,这些同学并没闲着,自发去菜场买鸡亲手炖鸡汤,并将鸡汤端至每一个寝室为献完血的同学补充营养,融融暖意在每位学生心中激荡,周记中“将所有的爱与热情留给最爱的集体”,已被学生们牢记在心。

    2005年10月26日,包涵生日当天,意外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张由50多位学生的签名、写满祝福话语的特大型自制生日贺卡悄然而至,那一天,离2001级化学系全体学生毕业已有4个多月,散布在国内外就业、深造的学生们却依然还记得老师的生日。 如此温暖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

    4年间,包涵用智慧将爱传递给学生,践诺着一个优秀辅导员的无私与奉献,在她的感召下,学生们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描绘着充满爱与责任的温暖人生。

“教育是爱的事业”——全国优秀教师素描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吴晶 宋云霄)“希望我的学生在每个新学期开学时,都能一个不少地回到校园,接受免费教育,享受免费食宿。”全国第2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国优秀教师胡安梅,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愿。

    这样朴实而真切的心声,来自这位湖北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的小学教师。和她一样,今年获得国家表彰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大多来自少人知晓的乡村、市镇。他们默默耕耘着自己的田地,将一茬又一茬的幼苗培育成树木、森林。

    学生是我的动力

    胡安梅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却救助失学儿童和贫困教师400多名,资助资金2万多元;她只是一位没有走出过山沟沟的女教师,却被请上了十几所高校的讲台。她用负债教书的动人经历,激励着一个又一个在逆境中教学和求学的人。

    胡安梅的父亲曾是火地沟村小学唯一的民办教师,因积劳成疾倒在辛勤耕耘了21个春秋的讲台上。当时刚刚初中毕业的她毅然接下了父亲的班。

    为了不让学生辍学,她挨家挨户走访,用自己的工资为学生交学费,又用社会各界的汇款设立“胡安梅教育基金”。迄今,胡安梅教育基金已有8.4万元,先后为411名贫困失学学生圆了读书梦。

    “学生就是我的工作动力。”胡安梅的这句话,就是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理由。

    类似的理由,一语带过了人民教师为了学生所付出的心血。

    7年前,刚刚分配工作的热情消退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教师申承林曾经动摇过。当年,他花了一年时间,教学生认字、数数,结果没有一个认得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能从1数到10。

    7年过去,申承林所任教的班级和科目学生进步率达到100%。他也先后获得“佛山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佛山市学科带头人”和“顺德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有人说,智障孩子能遇到申承林这样的教师是幸运,申承林却认为命运安排他成为特教老师是一种垂青。“看到他们获得常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得到别人的尊重,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他说。

    用生命谱写的篇章

    “你别怕,有我在,我来救你!”这是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依提木孔乡恰斯木克村小学教师阿木冬·吐鲁甫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今年6月14日,阿木冬奋力救出了落水学生,自己却被河水无情地卷走……

    生命的丰碑,铭刻着一个又一个人民教师的名字;人们的记忆,一次次定格在生死选择的瞬间:江苏金坛市城南小学教师殷雪梅、浙江绍兴县平水镇中心小学教师祝香云、山西沁源二中教师姜华等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推开过马路的学生,挡住了疾驰而来的大货车;河南南召县云阳镇新建小学教师丁恒桂纵身跳进5.8米深、严重缺氧的红薯窖,学生得救了,她却再没醒过来;新疆拜城县二中教师陈文金保卫被社会青年殴打的学生,被歹徒用匕首刺中心脏,年仅27岁……

    新学期开学,亚生江·艾沙每天都要到肖塔渠大堤上,一遍遍地呼唤着老师的名字。 “我们又要到学校上课了,教室里却再也见不到阿木冬老师了,我很想念他。”

    “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要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老师时常念叨的话,还在教室中回荡;老师用生命诠释的精神,留在了学生们的心中。

    人民教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爱的事业留在人间。

    三尺讲台上的大世界

    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激情,因为他们会为了学生一点点的进步而骄傲。申承林可以为了学生学会自己系鞋带而激动不已。他说:“只要你真的懂了特殊教育,你就会真的爱上这些特殊的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其实,像申承林这样爱生如子的教师,全国还有很多:一心扑在幼教事业上的黄柳平老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信条的技工学校教师易贵平,把全身心献给山区教育的教师欧家健,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新疆教师克丽比努尔·吐拉甫……

    虽然辛劳早早爬上了他们的额头,染白了他们的两鬓,甚至摧垮了他们的身体。可他们却离不开这三尺讲台,因为他们的心中装着更大的世界。

    胡安梅从未因她教过的学生不回家乡而失落。她坚信,孩子走出山村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同时带动他们的家庭致富。家庭富了,家乡就发展了,受益于资助的人就会回报社会,不断地把爱心传递下去。

    湖北武汉的19岁女孩王潇今年以626分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她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了一封信,感谢国家帮她圆了大学梦。她也收到了温总理的亲笔回信。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尊师重教,奠基未来”。王潇这位未来的教师也在期待。

庆典中的缺席者——记见义勇为的英雄教师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 吴晶 刘奕湛)9月9日,当潮水般的掌声在人民大会堂内响起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代表正在共同庆祝第23个教师节的到来。然而,还有一些教师,从专属于他们的庆典中缺席——他们为救助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你别怕,有我在,我来救你!”这是今年6月14日下午,新疆叶城县依提木孔乡恰斯木克村小学教师阿木冬·吐鲁甫看见学生亚生江·艾沙落水时喊出的第一句话。话音未落,他已跳入了冰冷刺骨、水流湍急的河水中。在近7公里浑浊湍急的河流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托出水面,一次又一次地把岸上的人们扔进河里的救命木棒推给落水的学生。孩子最终得救了,可他却被汹涌无情的河水冲走,再也没能回来,年仅33岁。

    没有无私的精神就成为不了教师,没有献身的勇气就成就不了英雄。在三尺讲台上,他们是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在危难面前,他们是奋不顾身、气壮山河的英雄。

    2005年3月31日,51岁的江苏金坛市城南小学女教师殷雪梅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疾驶的汽车突然向他们驶来。殷雪梅奋不顾身张开双臂冲上前去,将正在马路中间的6名学生奋力推向路边,学生脱险了,她却不幸被撞出了20多米,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她瘦弱的肩膀,护佑着6个年轻的生命;她慈母般的爱心,永远照耀着怀念她的学生。

    2005年6月10日,新疆拜城县二中教师陈文金遇到社会青年殴打该校一学生,立即上前制止,使学生脱离险境,自己却被歹徒用匕首刺中心脏,因伤势严重而牺牲,年仅27岁。

    2005年10月30日,48岁的河南南召县云阳镇新建小学教师丁恒桂发现一名小学生掉入5米多深、严重缺氧的红薯窖内,她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红薯窖,在呼吸极其困难、摔折左腿的情况下,她忍着剧痛,积极营救学生,最终在群众的帮助下使学生脱险,她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近年来,全国教育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忠于职守、爱生如子、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优秀教师,他们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履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谱写了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

    人们常用“带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来形容高尚的师德。英雄教师带走的是死亡的黑暗,留下的是一片绿色的希望。

    “老师,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这是亚生江·艾沙在河岸边的呼喊。河流可以淹没他们的生命,却冲不淡人们永远的追忆。

    “老师,我们会努力学习。”这是殷雪梅的学生们对老师许下的承诺。大地可以埋葬他们的躯壳,却抹不去他们光辉的足迹。

    人民大会堂内落下的掌声,是致以英雄教师的永久敬礼。

 
 
 相关链接
· 刘奇葆:大力倡导尊师重教 推动广西教育事业发展
· 李克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 胡锦涛强调:大力倡导尊师重教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 让尊师重教成为主流价值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