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首次绕月探测意义深远 航天开始最远"长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 黄全权)2007年10月24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正式实施。

    这是中国对遥远月球展开探测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

    在世界和举国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强烈关注中,“嫦娥探月”的意义实际已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具有深远影响。

    一国综合能力的“崭新亮相”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大量的高精尖技术成果,已被公认为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人们不会忘记,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人类月球探测的脚步从未停止,无论在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领域,一些国家已经有了很多的收获和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中国,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的脚步从未脱离过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探测月球,是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50余年不懈地发展、积累的一个必然结果,无疑也是一次崭新的证明。

  “开展月球探测,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

  “迈向深空”的航天新阶段

  实施探月,对中国航天具有强烈的标志性意义。

 月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它本身的环境特点,使它成为人类迈出地球摇篮,走向深空的门槛和试验场。通过月球探测与实验项目,人类不但可以学会如何“离开地球家园”,还可以将它作为进入更遥远空间的“中途岛”和转运站。适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已成为各国航天活动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的重大举措。

  专家指出,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活动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带动效应”影响深远

  重大工程可以带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飞跃,激发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各国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月球探测这样的重点工程将强有力地带动光学通信和高速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今天,美国民用和国防工业的许多关键技术,都直接来自于对阿波罗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阿波罗工程产生了3000多种专利技术,很多都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生产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个工业体系中。月球探测工程所实现的真正价值往往远高于工程本身。

  人们注意到,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项目所实施的时间里,我国现有的运载能力、卫星技术等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整合和推动。随着科学探测的成功实施,必将有力带动空间天文学等各门学科、科研能力的进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与月球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一步

  科学研究的视野永远都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无论是月表的太阳能,还是月壤中清洁高效的氦-3资源,都有可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开展月球探测,将迈出积极参与月球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一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

  有力推动外空事务和国际航天合作

  月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资源。1984年,联合国通过了《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如今,如何保证履行《月球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及有关权益分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些专家表示,我国作为外空委的成员国,适时开展月球探测,取得进展和成果,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外空相关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将为推动国际航天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嫦娥”飞天,科学目标明确,蕴含意义深远。中国迈向月球的这一步,既是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航天开始最远的“长征”

    新华社西昌10月24日电(记者贾永、白瑞雪、李宣良)随着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4日傍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航天开始了历史上最远的“长征”。

    按照预定计划,重量为2.35吨的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距地球38万公里、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

    此前,中国发射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则是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轨道上飞行。

    仅就这一点而言,与曾被媒体称为“红色太空新长征”的载人航天飞行相比,嫦娥一号卫星的绕月之旅,无疑是一次更为艰巨的“长征”。

    在进入环月轨道之前,卫星还要经过4次变轨、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实际飞行距离超过100万公里,约需330小时即14天左右的时间。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2003年神舟五号飞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把人送上太空的能力;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将证明,我们的飞行器能够离开地球、到别的星球上去进行深空探测。”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说。

    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作为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第15次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顺利升空,又一次延续了这个被称为“金牌火箭”的型号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长征”,是中国运载火箭的共同名字。

    “朝天上打的东西应该叫什么?天高路长,太空任务的艰巨性,似乎只有红军长征能够相比。”回忆起上个世纪60年代为运载火箭命名的过程时,84岁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冬春说,“对于这个名字,大家的意见高度一致。”

    50年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南郊成立的几个月后,10万大军开进中国西北的戈壁滩,开始建设第一个导弹发射场。这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

    曾在长征中率部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营长孙继先,担任了这里的第一任司令员。

    “航天精神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红军在长征中那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作风,一直激励着航天人奋进。”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说。

    截至今天,长征系列火箭已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了103次发射,成功率约93%。

    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认为,这个成功率为世界一流。

    颇为巧合的是,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地西昌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红军长征曾经过的地方。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巧渡金沙江之后进入彝族聚居的川西大凉山地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今天,“彝海结盟”的雕塑和高高的航天发射架一起,成了西昌的标志。

    “发射圆满成功,但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和绕月之路才刚刚开始。”龙乐豪说,“同样,实现绕月,只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第一步。”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二期工程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实现自动采样返回。

    这个简称为“绕、落、回”的“三步走”计划,预计将在未来10年左右完成。

    “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相比,我国在太空活动、科学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龙乐豪说,“因此,我们把今日的进展,比作‘万里长征第一步’。”

 
 
 相关链接
· 解放军气象水文部门已做好"嫦娥一号"发射前准备
· 国防科工委:绕月工程准备良好 10月下旬有望发射
· 我国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部分应用成果亮相东博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