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雪龙"号极地破冰船启程 南极科考迎来"大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南极考察活动将围绕长城站、中山站两站改造,实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和确保内陆站建设选址这三大任务一一展开。

    11月6日,升级改造完毕的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驶出维修工厂,在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码头亮相。人民日报记者 屠知力 摄

    为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建站选址

    记者:此次南极考察将在冰穹A地区进行综合考察。因为我国将在冰穹A地区建立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这一综合考察格外引人关注。

    曲探宙:是的。冰穹A是南极冰盖最高区域。由于其严酷的气候环境条件,这里过去一直被国际南极考察界认为是“人类不可接近之极”。2005年1月18日,我国内陆冰盖考察队从地面到达冰穹A并开展实质性科学考察行动,这在人类南极科考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次考察首先将测定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站选址提供系统、详实的决策依据,为下一年度完成内陆站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利用冰穹A这个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制高点,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A冰芯钻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和天文学观测等,以此带动一批具有极地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发展,形成我国的优势研究领域,为国际极地年和国际南极科学作出贡献。

    这次内陆队总计工作时间计划为90天。考察队员在冰穹A大本营及其周围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建站选址和科考任务,计划花去20天时间,在2008年1月底之前撤离冰穹A。

    记者:能否具体介绍几个内陆考察任务?

    曲探宙:我们有一项主要的考察任务叫作“冰雷达探测”,这也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熊猫计划”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科考队会在冰穹A区域绘制高精度三维冰下地形图,为确定内陆科考站站址提供最详实的探测数据;同时,也可明确冰穹A是否存在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并寻找最佳的深冰芯钻探位置。

    这个任务采用穿透能力超过3500米、四种极化天线的脉冲调制型冰雷达探测系统开展工作。为完成冰穹A区域1400千米冰雷达探测任务,至少需要30桶燃油。

    冰穹A区域1∶50000地形图的测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测区范围15公里×30公里,可为我国内陆科学考察站的站址选择提供可靠资料。

    另外,根据冰穹A的特殊地理位置,还将建立一个天然地震观测系统,利用天然地震观测数据,获得站点及其周围地区地球深部结构信息。

    记者: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进行这些科考活动,一定相当艰难,甚至充满了风险。

    曲探宙:在那样的环境下,科考和探险是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确立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比如,科考队员每天与中山站电话联系一次;如现场条件不许可,则中止考察,卸掉物资就地返回,确保人员安全等。

    “熊猫计划”关注生态、环境主题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熊猫计划”。

    曲探宙: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核心计划“熊猫计划”,全称是“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英文简称“PANDA”,恰好是“熊猫”的意思。此次考察分为度夏和越冬考察,包括内陆冰穹A地区考察在内,一共需要执行科考任务37项,其中和国际极地年有关的就有29项。

    这些科考任务大都集中在生态、环境的主题,围绕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展开,比如南极长城站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南极法尔兹半岛生物多样性调查、南极中山站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等。这是由于极地生态系统对气候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跟踪、监测和研究区域性和全球性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响应和反馈作用的天然实验对象。

    记者:南极的极端环境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条件?

    曲探宙:确实如此。这次考察就将有针对性地进行队员的生理、心理适应比较研究,以及营养膳食调查和营养干预研究等。

    长城站处于南极圈外,中山站处于南极圈内,冰穹A处于4000米的低氧、高寒、强紫外线的复合环境,在这些环境下通过对队员进行生理、心理监测,可以获取重要的第一手数据。

    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为我国极地特殊环境生理学积累资料,也可应用于航天、高原和现代社会心理健康研究。为此,科研人员在内陆队队员出发前、到达中山站、到达冰穹A、返回中山站和返回国内不同时间段都将对其进行生理、心理指标检测,并将血样品采集、分离和保存后带回国内,进行实验室深层次分析研究。

    另外,这次科考任务之一的极地机器人系统现场考察与应用研究,将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验证机器人系统的关键技术,采集大量的科学观测数据,为后继的该机器人系统实用样机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记者:对长城、中山两个考察站进行大修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曲探宙:长城站是今年改造重点。它建于1985年,已超过当时的设计使用年限,由于各种原因,考察站的整体能力也有所下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需要对原有站区进行拆除、改造、新建。根据安排,2007—2008年南极夏季期间要完成900多平方米科研栋、600多平方米综合活动中心、远程通讯网络系统建设等任务。同时还要对长城站周边进行200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

    中山站建于1989年,在此次南极考察度夏期间将拆除原科研栋和完成综合栋等11个单体建筑的基础工程,建设985.56平方米的车库。同时国家测绘局将以中山站站区为核心2平方公里内施测1∶500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记者 余建斌)

“雪龙”号升级

    这是正在上海船厂紧张大修的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10月26日摄)。为准备我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于2007年3月27日驶进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浦西修船码头进行升级改造,船上的通讯导航设备、海洋科学考察设备、实验室以及生活设施等将全部更新,大修完成后将全面提升“雪龙”号的极地、大洋科学考察能力。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我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在经过耗资两亿元、历时7个多月的大修后,以全新的面貌精彩亮相,即将执行我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据悉,此次“雪龙”号改造主要包括船体、轮机、电气和科考4个部分。经过大修,“雪龙”号完成了升级。

    更亮丽——红白外衣替代黑白外衣

    最为直观的是,“雪龙”号的外貌发生了变化。6日,在上海船厂举行的交船仪式上,人们发现,“雪龙”号一改固有的黑白色外衣,代之以鲜亮的红白相间外观。

    更舒适——面积利用率大幅增加

    据“雪龙”号船长孙波介绍,通过统一设计后,“雪龙”号最大程度增加了面积的利用率,改造后的科考船对生活区布局进行彻底的完善和调整。

    更先进——自动化能力提高,增设“千里眼”

    “雪龙”号新增了许多科研设备,船体的自动化能力大大提高。航行设备及驾控台全部更新,同时增设“千里眼”电子海图及F站、铱星电话系统等。为了容纳更多的学科加入到极地考察队伍中来,船上的实验室面积已从原来的200平方米增加至687平方米。

    孙波说,“雪龙”号如今更能满足未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的需求,并能和国际极地考察船相接轨。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已先后10次赴南极、2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链接

    冰穹A:整个南极大陆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覆盖,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冰盖”。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南极长城站:长城站是我国首个极地常年考察站,建于1985年,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具有南极洲海洋性气候特点,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和“绿洲”。长城站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地质、地化、地震、地磁和电离层等科学观测和研究。

    南极中山站:中山站建于1989年,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中山站主要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陨石)、地理等科学观测和研究。

 
 
 相关链接
· 中国开始为建立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进行选址测量
· 第24次南极科考11月启动“雪龙”号下水“热身”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