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海南经济特区20周年: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2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海口4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周正平、齐中熙、赵叶苹)20年前,海南建省办中国最大经济特区,使一个封闭落后的边陲海岛,跨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回顾特区20年建设历程,开放始终是海南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20年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21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1.5倍,农民年收入增长7.6倍,海南特区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增添了璀璨夺目的光彩。

    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员工在包装准备外运的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2月28日摄)。 海南建省之初,农业受“以粮为纲”以及计划经济的束缚,农民夏种水稻、冬种番薯、玉米,冬天则还有200多万亩土地撂荒。从1990年开始,海南改革耕作制度,全省从南到北掀起了冬季种瓜菜的热潮,面积和品种都大幅增长。冬种瓜果菜很快成为海南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今,海南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2007年,海南瓜果菜出岛449万吨,出岛出口大幅增长,瓜菜、水果、热带作物等优势农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上。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摄

    今天,开放的意识已经渗透到特区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入人心,成为海南人民的思想主流和精神财富;开放的举措,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海南特区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已经形成。

    三个昔日小渔村展示特区开放大格局

    三亚、博鳌、洋浦,分别位于海南岛的南端、东面和西北角,三个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已是国际性滨海旅游胜地、国际会议中心和面向东南亚的对外贸易桥头堡,成为展示海南对外开放格局的三张标志性名片。

    4月10日至13日,1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抵达三亚市,短短4天时间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龙湾畔,为四国元首举办了隆重的国事活动,举办了9场与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的会谈。 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以外举办如此大规模、高规格、高密度的国事活动和高层外交活动,这还是第一次。

    一位网友用如诗的语言描写了他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情景:“在如茵绿草衬托下的红地毯上,胡锦涛主席和国宾步态轻盈而又稳健,面带微笑,检阅着从椰林深处雄赳赳气昂昂走来站定的三军仪仗队,身后是随风摇动的椰树和波浪拍岸的碧海……这是我见过的国内接见外宾的最美画面。”

    人们在三亚海边乘凉(1月11日摄)。阳光、海水、椰树、沙滩……如今在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滨海城市三亚,人们可以享受到和夏威夷、普吉岛、巴厘岛等世界级旅游胜地一样的热带风光和旅游设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有关统计,三亚已经位列各国游客最想去旅游的前五十个地区之一。 新华社记者 程春香 摄

    人们很难将这样的画面和10多年前的三亚相联系。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三亚仍有八成人口以务农和捕鱼为生,市内公共交通主要靠三轮农用车,全城看不到几栋两三层的楼房。抚今追昔,令人恍若隔世。

    三亚面貌的改变,依靠的是向世界旅游市场的对接,发展以国际滨海旅游胜地为支柱产业的现代服务业。截至2007年底,在三亚投资旅游行业的外资企业已有200多家;全市已建成开业或在建的五星级酒店超过20家,密集程度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喜达屋、万豪、洲际、希尔顿、凯宾斯基等20多家国际品牌酒店陆续入驻三亚,使三亚跻身世界知名饭店管理集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美国嘉年华、美国皇家加勒比和马来西亚丽星世界三大邮轮公司都开辟了途经三亚的定期航线。2007年,三亚接待国际游客52.20万人次,是1987年的17.5倍。

    三亚内涵的提升,依靠的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融会美丽、力量、个性、自然等世界时尚文化元素,营造三亚“世界浪漫之都”。2003年以来,三亚先后举办了世界小姐选美大赛、世界先生总决赛、TCL高尔夫球精英赛、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世界第一大力士冠军赛等国际文化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形象进入全球亿万人的视野。

    海南有世界的三亚,海南还有亚洲的博鳌。

    万泉河口,疏疏落落的村庄农舍掩映在绿树繁花丛中,千百年来,博鳌人在这里渔耕传世,直到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宣告成立,这个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的关注焦点。

    亚洲唯一非官方、非营利、定期定址举办的国际会议组织选址博鳌举办,为亚洲和世界各地的政、商、学术界领袖进行高层次平等对话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中国提供了展示民间外交新姿态的舞台。

    如今的海口市万绿园远眺(2008年3月13日摄)。 20年前,海南省海口市万绿园所在地还是南海之滨的一片乱石滩涂,20世纪90年代初,海口市决定填海兴建绿化工程。如今,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大型的热带海滨生态公园,园内栽种近万棵以椰子树为主的热带和亚热带观赏植物,铺种60余万平方米草坪,呈现出一派广阔的热带园林风光,成为海口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摄

    海南建省前,外国首脑能来岛上访问,曾是非常稀罕的事情,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后,来海南的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人数迅速增加,海南已接待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43位。

    恒基地产、中信泰富、保利集团……一批批商界巨头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认识、了解了海南,前来投资。整个海南东部和南部海岸,包括海棠湾、清水湾、神州半岛纷纷进入大规模、高标准的开发阶段,海南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正在到来。

    曾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晴雨表”的洋浦经济开发区,也许缺乏几许美丽和浪漫的韵味,发展历程也格外坎坷曲折。但今天,洋浦作为海南外向型现代工业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再次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立足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发展大项目,目前,洋浦已建成投产亚洲规模最大的浆纸一体化项目、中国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800万吨炼油项目。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介绍说,2007年,洋浦用占海南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海南40%的工业产值和60%的进出口额。

    2007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叠加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中国特殊开放区域的所有优惠政策和功能,洋浦再次占据中国对外开放制高点,被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

    洋浦毗邻东盟贸易区,靠近国际主航线,拥有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洋浦被国家赋予桥头堡和纽带的新角色,洋浦新型工业的崛起,丰富了海南对东盟出口商品种类,拓展了海南与东盟国家经贸发展空间。

    中石化海南炼油厂厂区一景(3月30日摄)。这座总投资116亿元的海南800万吨炼油厂,环保投资超过25亿元,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大部分能够变废为宝。 海南自1996年开始,提出“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热带海岛度假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经过11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同时,海南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实行“三不”原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 摄

    目前,洋浦生产的成品油对东盟国家出口,品种日益增多,从2006年的车用汽油1种增加至2007年的4种,分别为车用汽油、航空煤油、轻柴油和液化石油气等。据海口海关提供的数据,2007年,洋浦口岸进口原油715.2万吨,价值35.8亿美元。

    围绕着初具规模的油气化工产业,洋浦已经制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中长期产业发展目标:建成中国最为开放的航运中心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原料、纸和纸制品、公共货物保税仓储、中转交易的物流中心,以及化工产品的出口加工基地。

    调整开放战略:区域开放向产业开放推进

    海南建省办特区,利用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到开放经济的重大转变。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海南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以产业开放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发展思路,海南特区对外开放迈入全新的境界。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表示:为了继续保持海南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位置,海南始终把扩大开放作为履行经济特区使命的重大举措,要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开拓一切能够开拓的市场,引进岛外先进生产要素,输出岛内特色产品,全力打造开放之岛。

    产业开放,海南有思路:建设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产业开放,海南有策略: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

    近几年,海南从中央争取到的政策,紧扣着产业开放的主题。目前,海南在国内唯一实行全球游客落地签证制度,美国、俄罗斯等21国旅游团队15天内可免签证;海南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验,对外开放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海南还是大陆首批设立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通过产业开放战略的实施,短短几年时间,海南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外向型特征、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如油气化工、汽车、造纸、旅游、现代农业、航空,制药等,为海南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了强大的后劲。

    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拉动海南省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2007年,外资企业对海南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3%,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外资企业占据了海南百强企业前5名中的4席,分别是海航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仅这四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就达319.26亿元,约占海南全省GDP的三成。

    海南省商务厅厅长裴真表示,外资企业对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直接体现在吸纳就业能力和纳税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增长了78.39%;从纳税贡献来看,目前海南全省税收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来自外资企业。

    据海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字,目前外商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外资企业有21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69家,主要集中在旅游房地产、造纸、石油化工、采矿、航空等行业,仅外商投资的旅游房地产项目,2008年的投资额就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最具挑战性的改革开放新探索

    2007年4月,在中共海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向全省党员、全省人民发出了“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的号召,在全省引起了一次广泛持久的大讨论。

    卫留成认为,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就是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就是要在对外开放上有新的举措,就是要在艰苦创业上有新的作为,就是要在抢抓机遇上有新的成效。

    “这是海南特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思想动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评价说。他分析说,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了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区的特殊政策色彩正在减弱,这一点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中国经济特区的特殊体制优势不能被淡化,反而更需要进一步强化,从海南的实际情况看,是否具有特区意识和特区精神,对海南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更特的体制机制,营造更为开放的投资贸易环境,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海南自由贸易区,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海南从各级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从企业家到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话题,显示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特区意识和精神。

    当前,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建设“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国务院日前已函复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海南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

    创建国际旅游岛,显示了特区人并没有满足于开放的成就,更没有在开放的征程中歇脚。

    800多万海南人民,将在继续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重任下,努力拼搏,再创辉煌。

 
 
 相关链接
· 郭声琨率团出席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庆典
· 大企业接踵而至 台商投资海南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 海南经济特区20年:做好"特"字文章 推动科学发展
· 海南洋浦迎来发展新契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