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不断走入新生活--再访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3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拉萨4月30日电(记者孙闻、罗布次仁、逯寒青)车进凯松,沿着武汉中南街道办事处援建的一条750米长的进村柏油路两边望去,450亩大蒜田一眼看不到尽头。

    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凯松居委会,就是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凯松庄园,是跟随达赖出逃境外的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西藏山南地区的6个庄园之一,凯松的村民都是原来庄园里的农奴。

    新华社记者郭超人曾经这样描述凯松民主改革前的景象:“全庄园除两三户人家外,其余都陷于赤贫状态,那时,全庄园没有一个不赤脚的妇女,没有一户人家有足够的盐茶吃,到处是一片萧条的景象。”

    1959年的春天,凯松庄园的四百多个农奴自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就从这里拉开。

    ――民主改革两年后,凯松的土地单产增收27%。

    ――1978年凯松人均现金收入270多元。凯松人拥有了现金收入,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

    ――1988年凯松人均收入达到508元。

    ――1998年凯松村人均年收入达1587元。

    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凯松的飞跃见证了西藏的发展,浓缩了民富国强的历史。

    科技让农民见到了最多的实惠

    2007年凯松居委会人均收入4510元,其中现金收入3066元,大蒜是最叫得响的农产品,几乎家家种蒜。

    4年前,山东金狮集团的技术员来到了凯松,在居委会牵头下,与村民索朗多杰结成了对子,在索朗多杰家试种了15亩试验田,当年就为索朗多杰家带来了6万多元的收入。

    “这样的示范效应远比我们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要好得多。”昌珠镇主管科技的副镇长卓嘎央宗说:“村民们一看大蒜的收益是青稞、小麦的三四倍,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第二年全村大蒜种植面积就扩大到200亩。村里的大蒜除供应山东外,还通过尼泊尔拉萨太阳商贸公司出口尼泊尔等地。”

    卓嘎央宗说,大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后,为确保农民增收,县、镇两级政府每年都要与尼泊尔拉萨太阳商贸公司和山东金狮集团协商,定好大蒜收购价,避免“蒜贱伤农”。

    卓嘎央宗说,这种政府牵线、市场指导的模式4年来运行平稳。山东来的技术人员还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气候、雨量、土壤等基本情况,帮助农民改进耕种方法。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目前凯松的农民种的大蒜可以收两茬儿蒜苗、一茬蒜薹,一茬大蒜。大蒜收完后,还可以补种一季早熟青稞和早熟油菜。

    “是科技让土地发挥了最大的效能,让农民见到了最多的实惠。”居委会书记吾金次仁说:“由于农业收益已经超过外出务工带来的收益,这两年凯松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从2003年的300余人,下降到今年的不足50人。”

    过去农奴主也很少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手里活钱多了,就可以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凯松居委会的把杰大妈说。把杰大妈一家去年现金收入超过了4万元,其中有近3万元来自土地。这样的收入在村里只能算是中等偏上。

    把杰大妈的父母都是农奴,1953年,她出生在牛棚里。在那段反映西藏民主改革时农奴焚烧卖身契的纪录片中就有把杰的父亲。从出生到民主改革,把杰经历了6年农奴生活,儿时的那段苦难至今让把杰大妈刻骨铭心。把杰大妈说:“那时如果碰到农奴主喂狗,我们就会围拢过去,农奴主把糌粑扔到地上,我们就跑过去跟狗抢食,抓起地上的糌粑,连沙带土地吃下去。被狗咬伤是常有的事。”

    把杰大妈说:“那个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人。农奴主经常像打牲口一样地打我们。我爷爷有一次就莫名其妙地遭到农奴主一顿暴打,右肩胛骨被打碎了,落下终生残疾。”

    现在把杰大妈一家8口居住在一栋近300平方米的二层楼里,楼顶上巨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让全家人天天洗上热水澡。房子是去年新装修的,客厅里梁柱和家具上的藏式绘画光鲜夺目。把杰大妈指着屋里的三根柱子说:“过去那些农奴主也很少能住上这样有三根柱子的房子。”

    去年自治区结合安居工程推广“一池一棚三改”,把杰大妈家成了全村最先修建沼气池的13户居民之一。“现在有了沼气池液化气罐基本上成了摆设,一年省了2000多块燃料费。而且沼气池上加盖的保暖大棚里还可以种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细菜不断。沼气池里的残渣废液还是上好的绿肥,可以还田。”把杰大妈说。

    党员要把党的政策落实到每户人家

    眼下吾金次仁书记最关心的事是如何让村里的6个困难户赶在2010年前享受到自治区安居工程提供的优惠政策。

    凯松居委会现在一共还有9个贫困户,多是由于子女在外打工或求学,家中缺少劳力所致。吾金次仁说:“这些人家很难靠自己的力量修葺或者新建达到安居工程标准的住房,必须得我们替他们想办法。”

    在为贫困户落实安居工程政策的工作中,凯松居委会和镇、县两级政府,尤其是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卓嘎央宗说,凯松居委会的9个贫困户都有县、镇两级政府的党员干部对口联系。去年,居委会党员自发捐款,由镇里对口单位解决木料,村民在党员带动下主动出义务工,为3个贫困户翻建了新房。“五一前组织统一验收后,这三户人家就可以领到自治区发放的安居工程款了。”

    当年的凯松村曾经建起了“西藏第一个党支部”。2006年,当年党支部的旧址被修复,确定为乃东县党员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旧址里陈列的历史照片和实物记录着这个村子里的人由农奴到公民的飞跃,以及他们从贫困而温饱,从小康到富裕的每一步历程。

    “县里把我们这里定为党员教育基地,要用我们凯松的事迹鼓舞别人,我们自己就要首先做到不褪色。”吾金次仁说:“基层党组织直接与群众联系,党组织在群众中能不能形成凝聚力,就看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办事公道不公道,能不能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每一户人家。”

    凯松居委会在落实安居工程政策时,对于村里的贫困户严格依照现有住房破旧程度为序逐一解决。吾金次仁说:“无论如何也要在2010年前把剩下的贫困户的房子修好、盖好。一户也不能落下。”

    告别凯松的时候,村民正在向田间放水灌溉,雅砻河水沿着一条条规整的引水渠滋润着凯松的千亩良田,阳光普照,满目苍翠,生机盎然。

 
 
 相关链接
· 民主改革使西藏人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