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精彩残奥会 魅力残奥村——外国朋友的北京感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1日   来源:人民日报

    助残设施无可挑剔

    9月10日下午,在从老山自行车馆回到主新闻中心的媒体班车上,记者巧遇美国导演艾尔文·科菲,路上便与他聊了起来。

    科菲告诉记者,自己正在拍摄一部反映美国残疾人自行车选手生活的纪录片《追逐太阳的人》。“过去两年中,我一直与这些美国残疾人选手在一起,正是托他们的福,这次终于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北京。”

    “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太大了。”科菲笑着对记者说:“本来以为残疾人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大都市里会很不方便,但我的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告诉我,北京是一个让残疾人感觉很方便、很舒心的城市。”

    科菲的表妹卡丽莎是美国残奥会代表团的盲人自行车选手,在9日举行的女子个人追逐赛中获得了一枚铜牌。“别看没有拿到梦寐以求的金牌,她却整天乐呵呵的,因为北京的观众太热情了,不仅看台的上座率高,而且给运动员加起油来特别卖劲,让她和队友们十分感动和兴奋!”

    “到北京后,卡丽莎不止一次对我讲,北京的盲道棒得无可挑剔,其他选手也反映无障碍设施好得很。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充满了爱心,不论是志愿者还是普通市民,都随时准备向残疾人伸出援手。”科菲做了个鬼脸说:“卡丽莎还对残奥村里的美食赞不绝口,已经几次邀请我到她在残奥村里的‘家’做客。我这两天太忙了,等自行车比赛全部结束后,一定要去看看残奥村,也带我的表妹好好逛一逛北京城。”

    两个奥运同受重视

    伊朗学生通讯社记者穆罕默德·哈桑·内贾德对记者说,他虽然不是一个残疾人,但曾闭着眼睛在残奥场馆的盲道上“试走”,“北京的盲道设计得十分科学、合理,让人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起点、终点,凸显了人性化的理念。”

    哈桑表示,北京残奥会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待人极为和蔼、亲切,“不论你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也不论你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这真正体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和‘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让我颇为感动。”

    在主新闻中心的文字记者工作间,记者再次见到了奥运会期间结识的南非《索维坦日报》记者迈克拉维。“主新闻中心向残奥会记者提供的各种材料与奥运会期间一样丰富,志愿者还是那样的笑容满面,媒体班车还是那样的安全准时,所不同的只是在奥运会结束后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这里便增添了许多无障碍设施,让人感觉更加温馨!”迈克拉维说。

    他表示,中国向世界做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从主办者对奥运会和残奥会媒体服务的同等重视便可以看出,“中国人做出了承诺,就一定会兑现!”

    盲人电脑走进网吧

    北京残奥村正式开村快两周时间了。听参加比赛的外国运动员介绍,他们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这个特殊的临时家庭。

    残奥村国际网吧里,来此上网的残疾人运动员络绎不绝。“虽然打国际长途回去也很方便,但是我更愿意在网络上与家人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经历。”瑞士轮椅网球运动员卡琳·苏特夫说,网吧环境很好,志愿者总是来回地巡视,帮助解决电脑问题。这里有四台盲人电脑,安装了语音提示系统、盲文阅读机和盲文刻录机,不仅能打字还可以下载所需要的资料,吸引了不少盲人运动员前来体验。

    英国游泳运动员斯蒂芬妮·米尔沃德和七人制(脑瘫)足球队员马特·艾利斯则对运动员餐厅里摆放的“鸟巢”和“水立方”模型情有独钟。米尔沃德说:“我们刚入村的时候,它们就在那里,太可爱了,大家都认识它们,都忍不住上去摸一摸。”艾利斯认为模型一定是用某种合金制成,不仅着色迷人,而且做工精细,“每一个细节都很逼真,让我们对‘鸟巢’和‘水立方’印象更深。”

    小小徽章传递友情

    奥运纪念章是残奥村里的“硬通货”,运动员的包里都有交换得来的各式各样的纪念章。残奥村这个大家庭里,运动员之间交流有时存在语言障碍,但是徽章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徽章交换区里,国际分级师、来自俄罗斯的诺曼·托尔马契夫很满意交换到了一个带有福娃和写有英文“DOCTOR”(意为“医生”)的徽章,而他收集这类奥运徽章已经40年了。“真喜欢这个徽章,因为我就是医生。我参加了九届残奥会,交换徽章成为残奥会的一部分。运动员们在残奥村交换它们的同时,还传递着友情。他们把交换来的美好回忆带回去,永久保存。”

    见面时赠送徽章、交换徽章在残奥村里已成为一个习俗,记者在国际区里走了一圈,手里已经得到了若干个。“带回去做个纪念”这句话也成了打招呼的流行语。

    亲密接触中国文化

    来自美国的兰迪·史密斯正在残奥村的中文学习区里,手里拿着《快速中文30句》,认真地跟着志愿者老师练发音。“您好”、“谢谢”、“不客气”,虽然发音不是很标准,但她已经兴奋不已。“中文很难学,我知道这是很古老的语言。不过这里把它教得很简单,我很喜欢这些陌生、不太好读的字。”正是从这些基础的词汇中,外国朋友接触到了中国文化的点滴。史密斯说:“在美国能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不是很多,这次可谓机会难得。”

    新西兰残疾人田径队的特里在特色商品店里选购了一个中国传统手工艺挂件,他对此大加赞叹:“在新西兰,只有毛利人能做一些这样的手工小饰品,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精巧的。我一定要买几个带回去,送给我的朋友们。”(记者 陈一鸣 张蕾 韦冬泽 陈晨曦)

 
 
 相关链接
· 刘静摘得残奥会乒乓球首金 中国女队10日狂揽4金
· “感受生命的力量”--香港市民谈2008北京残奥会
· 北京残奥会:中国让各国残疾人时时刻刻感到温暖
· 残奥会新华时评—感受快乐残奥 和梦想一起飞翔
· 北京城市志愿者为残奥会推出多项“阳光服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