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实时报道: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结束 圣火礼花表演开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快讯: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仪式前表演开始。

闭幕式前的“鸟巢”全景。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新华社快讯:各代表团运动员入场。

各代表团在闭幕式前入场。 新华社记者 郭大岳 摄

这是中国代表团成员在闭幕式前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 郭大岳 摄

    新华社快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入场。

    新华社快讯:北京残奥会闭幕式倒计时开始。

    新华社快讯:北京残奥会闭幕式开始。  

    新华社快讯: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9月17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新华社快讯:各代表团旗帜入场。      

这是各代表团旗帜入场。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新华社快讯:顽强拼搏奖颁奖仪式开始。  

 

这是颁发顽强拼搏奖。新华社记者 郭大岳 摄

      国际残奥委运动员委员会新当选委员向残奥会志愿者献花

9月17日,志愿者代表在闭幕式上接受献花。新华社记者 郭大岳 摄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钱荣、汪涌)17日晚,在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国际残奥委新当选的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向12位志愿者代表献上鲜花,以表达所有参赛运动员对北京残奥会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感谢。

    当12位志愿者代表微笑着走向“鸟巢”中央,接过委员们献上的鲜花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北京残奥会有100多万志愿者投入服务,其中赛会志愿者4.4万人,城市志愿者100万人,拉拉队志愿者20万人,是历届残奥会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一届。残奥会期间,他们在赛事组织、安全保卫、交通保障、媒体服务、城市运行等各个领域提供服务,并开展各类扶残、助残活动,用微笑传播爱心的种子。

    志愿者们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不仅确保了赛事的正常运行,也赢得了官员、运动员、媒体和观众的广泛赞誉。

    来北京考察的俄罗斯索契奥组委志愿项目主任嘉丽娜甚至表示:“希望北京奥组委将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我们一起分享。希望在索契冬奥会的赛场边能够看到中国志愿者的身影。”

    国际残奥委战略项目主任瑞格斯和国际残奥委无障碍设施专家莫里斯也认为,北京残奥会志愿者表现非常优秀,北京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而这12位接受献花的志愿者正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其中包括9名赛会志愿者、1名城市志愿者、1名社会志愿者和1名拉拉队志愿者。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张鸿祺是奥体中心体育馆医疗赛会志愿者。今年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他作为队长带领宣武医院医疗队战斗在抗震前线。在四川绵阳,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在六级余震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手术,受到伤员及当地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赞扬。从灾区回来后,他又满腔热情地投入奥运和残奥医疗保障工作中。

    在外企工作的滕鲁宁是一名城市志愿者,从2007年起,她就开始参加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的服务。残奥会之前,她摸清了所在站点附近每个盲道的大小和位置,设计制作了北京市城市志愿服务站点首张“盲道图”作为志愿者培训材料,以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受到了广泛好评。这位25岁的女孩告诉记者:“从志愿服务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参与志愿服务,代表着我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江李丽珠是一位加拿大华侨,也是12位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已有25年志愿者经历,曾参加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志愿服务。她说:“在北京当志愿者很自豪,作为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志愿者的代表,能够接受委员献花,是我志愿者生涯的最高峰。”

    她还表示,向志愿者献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服务将对中国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感染和教育,今后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服务于社会,这也是志愿者服务发挥到一个理想程度的标志”。

    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代表,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路钧和北京体育大学的洪磊都表示,能够接受献花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幸运,“光荣属于所有志愿者,我们将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于更多的社会活动”。

    新华社快讯:文艺表演《给未来的信》开始。

这是闭幕式上的文艺表演给未来的信。新华社记者 郭大岳 摄

这是闭幕式上的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 郭大岳 摄

《给未来的信》――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专访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汪涌)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举行前,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北京残奥会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全面阐释了残奥会闭幕式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新华社记者: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为何选择《给未来的信》作为整个节目的名称?

    张继钢:闭幕式整个晚上都在“写”这封信。无论是唱的歌,跳的舞,都是围绕这一主轴进行。在艺术手法上,我们选择用童话般的风格来表现,这是因为闭幕式同残奥会开幕式是一个整体,开幕式也是童话风格。

    《给未来的信》文艺表演是一部运用现代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由2000余名演员与全场观众、运动员共同完成的,具有浓郁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六个章节以《给未来的信》作为整体结构,体现自然、纯净、亲切、温暖的艺术风格,结合绘画与雕塑艺术的视觉语言,书写残健同行、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以此表现出向着最美好的梦想奔跑,永不放弃的主题。

    文艺表演以北京的香山红叶作为艺术形象贯穿始终,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在《给未来的信》中,向全世界残疾人朋友们送去中国人民最诚挚的祝福:自强不息,收获幸福。

    新华社记者:奥运会开幕式选择了画卷,闭幕式选择了记忆之树,残奥会开幕式选择了白玉盘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残奥会闭幕式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张继钢:具体的载体就是"明信片",大型的纪实性艺术行为。专门为9月17日晚的北京残奥会闭幕式设计的绝版明信片,也是孤版。邮戳也是专门为这一天设计的,发出的地址是"鸟巢"。观众17日晚走进"鸟巢",就会发现有不少的邮筒在场内,“邮递员”把观众们写上寄语的明信片收回,放到邮筒中,邮政部门将在节目结束后,接收全部邮件,并将在18日正式投递。这个创意,显示我们不是空洞的创意,而是附载了实际的内容,写给当世的纪念,一种寄托,一种祝福,给明天、给未来。

    新华社记者:《给未来的信》中鲜花绽放的"草坪"的创意过程是怎样的?

    张继钢:这是我们这个团队交出的最后一份答卷。创意在一年多前确定。我们在残奥会闭幕式上一直在考虑,如何充分将"鸟巢"这种气势恢弘的建筑的各种重要元素融入开闭幕式中。从"鸟巢"顶上燃放焰火的效果,到李宁点燃奥运会主火炬塔时使用的"鸟巢"顶部的"碗边",再到"鸟巢"内的巨大"草坪"。当我们最初出现"草坪"这一灵感时,相当的激动。我曾经在欧洲出访演出时,在比利时的一个城市广场,目睹过这样一幕,广场摆满了鲜花,旁边有音乐家在演奏交响乐,四周许多人在露天咖啡馆惬意地喝着咖啡聊着天。这一个场景,给了我们创作的灵感。

    一大片草坪上鲜花绽放的场面很动人。我们的草坪上,像魔术一样,层林尽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作为大型广场艺术表演来说,一定要有视觉上带来震撼的奇观。

    新华社记者:在闭幕式上,香山红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样创意的目的是什么?

    张继钢:香山红叶是北京的象征之一。香山红叶以其优美的造型、斑斓的色彩闻名。黄桷树是香山品种最多的红叶树种,栽种历史悠久。在《香山红叶》章节中,红叶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我们从"鸟巢"顶部撒下60多万片红叶,持续5分钟时间,不间断飘洒,形成艺术景观,蕴含着深情、祝福和祈盼,代表着中国人民及北京人民,对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祝福。

    60多万片香山红叶,我们都是选用环保材料制成,经过了多次试验,整体效果令人满意。

    新华社记者:奥运会闭幕式上用卷画轴的方式熄灭圣火的创意十分感人,残奥会圣火熄灭的方式有什么创意?

    张继钢:残奥会圣火熄灭原来的方案是让一位盲人熄灭圣火,表现"光明永在心间"的意境。这个创意一直坚挺到闭幕式前十余天,但随着残奥会的进程,随着我们对残奥会精神的理解的深入,我们感到这个熄灭圣火的时刻并不仅仅标志着残奥会的落幕,而是整个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画上一个句号,七年精心准备"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圆满地结束。因此,残奥会圣火的熄灭不同于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圣火熄灭,意义更为特别。

    经过大家的反复研究,最后商定选择了新的圣火熄灭方式替代十几天前还在准备的那一个方案。现在是选择一位聋人小女孩用手语的方式,在与圣火交流的过程中,圣火缓缓熄灭。

    新华社记者:承担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四个仪式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这一光荣的任务即将在9月17日画上句号,如何评价这一特殊的经历?

    张继钢:我个人这两年多的时间,虽然很累,但收获丰硕。以前不熟悉张艺谋,而这次张艺谋在我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作团队中作为带头人,带领我、陈维亚、蔡国强等艺术家,这样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如此密切的合作,本身就是巨大的收获。

    我们共同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任务的那种责任感,进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艺术探索,通过奥运会开闭幕式表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和灿烂,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而通过残奥会开闭幕式,我们则展示了人性的光辉。这四个仪式完整地展示了当代的中国,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很辉煌。

    新华社记者:奥运会和残奥会四个仪式有哪些亮点让你自己难以忘怀?

    张继钢:奥运会开幕式上就有不少令人难以忘怀的创意。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上万名运动员们共同完成的那幅画卷,色彩斑斓。“击缶”的倒计时方式、焰火“大脚印”;闭幕式上的"记忆之树";残奥会开幕式“白玉盘”主舞台上翻动的"四季"、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聋人手语舞蹈《星星你好》、残奥会闭幕式上的"草坪"和“红叶”等,都是我们的得意之作。

    应当说,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艺术家们在体育场内“制造”的“爱琴海”,那种高水平的构思真是不太容易“对付”。

    不过,我们的"草坪"、童话、LED、白玉盘、记忆之树、焰火等,从空中到地面,从创意到实践,也占领了不少制高点,我想,这也给未来承担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艺术家们留下了不小的挑战。

    新华社快讯:文艺表演第一节《香山红叶》开始。

这是闭幕式上的文艺表演《香山红叶》。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香山红叶》表演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北京香山的红叶,以其造型优美、色彩绚丽而著称,是中国首都北京的风景名胜之一。在这个节目中,飘落的红叶成为独特的艺术形象,代表中国及北京人民,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祝福。

    数百名演员汇聚起来,镶边成为一个巨大的信封。今天在北京的这次代表全人类的聚会,以《给未来的信》的艺术形式贯穿整场演出。

    新华社快讯:文艺表演第二节《播种》开始。

    《播种》表演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布娃娃”们伸手摘下天上的“星星”,把它们播种在草地上。满天繁星从天空坠落……

    通过节目中卡通娃娃在宇宙天穹中播种光明的艺术形象,展示各国和地区残疾人运动员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播种着奥林匹克的种子,从而表达他们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共求一个梦想的美好追求。

    新华社快讯:文艺表演第三节《浇灌》开始。

    《浇灌》表演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少女们组成的河流“流”入草地,翩翩起舞,满地鲜花盛开……

    中国人把黄河与长江比作母亲,足见这个民族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及与水的亲融之情。今晚,也将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入表演现场,流淌在绿草地上,浇灌我们共同播种的梦想与希望,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残疾人演员向星光许下愿望 用笛声寄托梦想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叶锋 汪涌)在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的舞台上,参加文艺表演的残疾人演员总能吸引全场的目光。他们向星光许下愿望,用笛声寄托梦想,并充分享受收获的喜悦。

    漫天红叶从“鸟巢”上空洒落,随着八音盒的音乐节奏,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布娃娃”们,迈着卡通人物的步履,跟随一位老人进入草坪中央。这是一群盲童。他们仿佛是来到了宇宙的天穹中,能够看见满天的星星。孩子们欣喜地摘下天幕上的一颗颗星星,播种在大地上,成为他们永远的光明。

    当其中一位盲童摘下天空中那颗最大最明亮的星星时,草地上巨大的信封闪烁出一片五彩的光芒。孩子们把他们的梦想和希望,载入到给未来的信中,如同播下一粒粒晶莹的种子。

    随着音乐的变化,志愿者们将分布在草地上四周的椅子搬到草地中央,均匀散布在草地上,一群“铜雕人”在椅子上若有所思……在音乐声中,168名发丝树冠少女神情高贵典雅,款款走入,如同一条河流,流淌在绿地上,在那些排列整齐的铜雕人群中像清泉般流动、浇灌,长椅上的雕塑人物随之渐渐活动起来。

    这时候,一阵清脆的竹笛声,打破宁静,穿过晨雾缭绕的田野……一位盲人站在70多名铜雕人组成的太阳造型中吹起笛子,草坪上的太阳造型随之缓缓起伏,36万朵鲜花在草地上绽放。一会儿,铜雕人群组成的“太阳”溶化了,他们在空旷的绿草地上,卷出一道道收割后的金灿灿的“麦茬地”,形成一堆堆金黄色的“草垛”。

    这位盲人名叫毛笛,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一位青年演员,他常与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弹奏钢琴的盲人金元辉同台演出。

    太阳的温暖和牧童的短笛交织,田园诗般的舞蹈和音乐展现出在丰收的田野中收获的愉悦。这温馨、亲切的场景,寓意着残疾人付出他们的努力和艰辛后,充分享受着人与大自然“和谐”所赋予的快乐。

    《收获》表演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在以人体组成的“太阳”中,盲人演员吹响牧笛,营造出田园诗般的意境,展现出在田野中收获时的愉悦。

    吹奏笛子的盲人,用他的音乐来表现奥林匹克精神,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新华社快讯:文艺表演第五节《欢庆》开始。

    《欢庆》表演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一百多名男、女演员在草坪上舞蹈,用盛大的仪式欢庆丰收。

    这个节目用特殊的表演形式表现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共享奥林匹克运动的欢乐与友谊、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

    新华社快讯:文艺表演第六节《寄往未来》开始。

    新华社快讯: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致辞。

    新华社快讯: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宣布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

    新华社快讯:奏英国国歌,升英国国旗。

    新华社快讯:降国际残奥委会会旗。

    新华社快讯: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和伦敦市市长约翰逊上场。

    新华社快讯:国际残奥委会会旗交接仪式开始。

    “伦敦8分钟”下篇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黄杰 汪涌)在17日北京残奥会的闭幕式上,“伦敦8分钟”终于完整地向世人展现出其全貌。

    在15日凌晨,“鸟巢”内举行了闭幕式之前唯一一次的联排。而在这次联排上,伦敦奥组委承担“8分钟”这一活动的创意团队仅仅派出了技术保障人员,公交巴士、演员等“主角”均没有出现在现场。整个运行团队在位于北京郊区大兴的一个训练基地进行秘密训练,放弃了参与预演的唯一一次机会。在之前的采访中,伦敦运行团队也为这次8分钟的细节打了“埋伏”。

    直到闭幕式上,人们才真正得以一览“伦敦8分钟”的“终极全景”。

    体育改变年轻人

    作为奥运会闭幕式上伦敦8分钟的下篇,残奥会闭幕式的这个8分钟依然选择公交巴士这样一个伦敦人十分熟悉的形象作为主要元素。与奥运会闭幕式不同的是,巴士直接以“花瓣”的形状驶入了鸟巢。

    巴士的顶层树立着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著名的尼尔森勋爵纪念柱,他是英国最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之一,他的雕像是伦敦的标志性景观,同时尼尔森的残疾也进一步点出了残奥会的特点。在车厢的两侧,来自英国动物园部族(Zoo NAtion)街舞组合和坎兜口(CandoCo)舞蹈团的年轻舞蹈家们随着大巴的前进表演着舞蹈。

    动物园部族在英国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而坎兜口舞蹈团由肢残和健全舞蹈家共同组成。伦敦奥组委文化、开闭幕式及教育总监比·莫里斯在16日表示,通过动物园部族和坎兜口舞蹈团以及英国残疾人运动员的表演,他们希望能够展示出体育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希望重点展示的是青年一代的活力。我们选择的演员都很年轻,有前途。”莫里斯说。

    当巴士行驶到主席台前时,随着大巴内升降梯的缓缓升起,女鼓手切丽丝·奥塞开始演奏音乐。“尼尔森”勋爵戴上墨镜,拿起自己的吉他,进入到乐队的演奏中。他的扮演者正是和奥塞同为英国新一代音乐人代表的萨姆·赫耶迪斯。

    把两个奥运都带回伦敦

    1948年,二战中负伤的士兵在英国伦敦的斯托克·曼德维尔医院举行了射箭比赛,而这正是残奥会的起源。因此,闭幕式上残奥会主办权的交接,也标志着残奥会“回家”了。

    在舞蹈表演的高潮时,英国人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下午茶”习惯。一名演员推出装满了茶点的小车,正在载歌载舞表演的年轻演员们纷纷“品尝起”下午茶的糕点。随着演出逐渐达到最高潮,大巴也逐渐由“花瓣”的状态折叠起来,车厢尾部组成了伦敦2012年残奥会的标志。

    全体演员聚集到巴士前面,巴士开始踏上归途。一名舞者高举雨伞走在队伍最前面,紧跟在他身后的是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曾获得残奥会奖牌的轮椅篮球选手阿·阿德皮坦,和9岁的残疾人运动员加·皮肯。整个队伍引领着巴士向着“回家”的路驶去。

    “如果说奥运会闭幕式上我们的8分钟表演,呈现出从伦敦开抵北京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个8分钟则明确地表达出,奥运会和残奥会正式进入伦敦时间。”伦敦开闭幕式总指挥格林说。“我们的‘巴士’就要启程返回伦敦,希望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能够给全世界带来同样的精彩。”

    新华社快讯:北京残奥会圣火熄灭。

这是闭幕式上主火炬熄灭时的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 郭大岳 摄

    新华社快讯: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结束。

    焰火北京述说“未来”——地球上空首次绽放焰火汉字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谭晶晶 汪涌)随着一声礼炮轰鸣,“鸟巢”夜空惊现两个金光闪闪的焰火汉字——“未来”。千万双眼睛注视着一个五彩斑斓的焰火“信封”点亮奥林匹克殿堂,向未来诉说一个动人的东方传奇。

    那一刻,掌声不息,焰火漫天,击缶欢歌,全场近十万观众激情澎湃……

    17日晚,当残奥会会旗徐徐降落,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城再次以一台空前绝后的焰火盛宴,依依惜别这场精神与竞技同样精彩的体育盛宴。

    火树银花幻亦真

    晚上8时整,灯光渐暗,数百发焰火划破“鸟巢”夜空,一曲激昂欢快的乐曲拉开闭幕式序幕。浩瀚夜空中,“垂柳”依依,“麦浪”滚滚,“繁星”点点——万千烟火将全场观众和运动员带入一派四季轮回、大地丰收的景象。

    上万束“柳条”、“蒲公英”、“落叶”、“雪松”直冲云霄,一排排红、绿、金、银四色“罗马烛光”烟花同时迸射。璀璨夺目的焰火表演与文艺晚会交相辉映,把奥林匹克带来的喜悦传递给全世界。

    当残奥会旗徐徐降落,“鸟巢”上空刹那间绽放出两个清晰的金色汉字——“未来”。紧接着,银色的英文单词“FUTURE”(“未来”之意)和一个五彩斑斓的焰火“信封”点亮夜空,娓娓诉说着这个古老而现代之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这是地球的天空中首次用焰火打出汉字。这个意味深长的结束语,预示着北京的金色未来,以及奥林匹克的美好前景。”制造这场焰火盛宴的“魔术师”蔡国强说。

    21时22分,残奥会圣火缓缓熄灭。礼炮轰鸣,一束束金色“杨柳”腾上夜空,在天幕中变幻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迷人景观。一朵朵金光闪闪的“锦冠”在夜空中错落有致,洒下万道光芒;垂挂的“杨柳”在夜空中编织出一个个璀璨的光环,化作繁星点点,将夜空点缀成五光十色的仙境。

    长达90秒的“锦冠”焰火伴随着经久不息的鞭炮雷鸣,将这个激情燃烧的记忆永远定格。历史将永远铭记这辉煌的一刻,这一刻属于光荣的奥林匹克,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

    焰火、音乐、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闭幕式气氛推向高潮。运动员们在北京秋凉的温馨中相互拥抱,挥手作别。

    “闭幕式焰火与文艺表演相辉映,着重展现的是大自然、植物、丰收和轮回不息。我们利用传统焰火的各式各样花草造型讴歌大自然的魅力、生生不息的美好四季与丰收景象。”担纲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的蔡国强说。

    焰火盛况开创视觉景观新思维

    当巨大的“脚印”穿城而过之际,当“梦幻五环”在“鸟巢”上空升起之时,当2008张“笑脸”绽放夜空之刻,当“银色瀑布”垂下“鸟巢”碗口之瞬,任何语言都变得苍白。

    在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上,一幅幅万紫千红的“火药画卷”,让晚装的中国惊艳世界。这个一千多年前发明了火药的国度,用“焰火语言” 向全人类讲述自己独特的文明和价值理念,创造了世界焰火史上一个个叹为观止的奇迹。

    “焰火表演成为四个仪式上最大的看点之一,堪称‘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焰火盛况’。”蜚声海内外的蔡国强说,焰火设计除了充分发挥其创造庆典气氛的传统,还首次与仪式主题及文艺表演紧密融合,场内与场外相辉映,为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盛典创造出一个个重要的经典瞬间。

    据他介绍,四个仪式焰火设计各有侧重:奥运开幕式焰火造型融入了奥林匹克符号、形象和寓意,着重表现神圣、神奇和辉煌灿烂;闭幕式突出活力、狂欢、四海一家,用灿烂的焰火圆圈宣告奥运会的圆满结束;残奥会开幕式着重表现宇宙、光明、生命和时空旅行,用梦幻般繁星焰火表现星光灿烂的浩瀚宇宙;闭幕式则突出的是四季轮回和大自然的丰收景象。

    这位被西方媒体称作“玩火艺术家”的泉州旅美大师,为四个仪式的焰火表现绞尽脑汁,准备了整整三年。“我们团队九成的会议是在挖空心思想好的创意和表现手法。我们重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大脚印、画卷等,结合许多西方现代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令人震撼。”

    四个仪式上共用了63万多发礼花弹和特效与组合烟花,在整个北京城70多个燃放阵地竞相吐艳,营造出气势恢宏的空前景观。在注重视觉冲击的同时,焰火表演还在环保技术上取得不少突破。膛压发射系统、芯片造型弹及微烟、无烟火药等世界前沿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减少了焰火燃放后的烟尘污染。

    “整个焰火设计开拓了盛典会场的新规模,这个创作过程对我未来的创作影响巨大,”蔡国强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火药创作作品,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被视为当代艺术领域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

    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展示“天人合一”,用激情创意的焰火谱写奥林匹克的盛世华章——四场震撼人心的焰火盛宴永远留在全世界观众的记忆深处,也为今后的焰火表演开创了视觉景观新思维。   

这是残奥会圣火熄灭后燃放的焰火。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曲终情不散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吴俊宽 张寒 李嘉)2008年9月17日是一个依依惜别的日子。在这一天,北京“鸟巢”上空熊熊燃烧了12天的残奥圣火缓缓熄灭。天空中绽放的烟火依然绚烂,场地里舞动的身影也依旧轻盈,但是欢快的气氛中却总是夹带着那么一丝淡淡的感伤,为了即将分别的相聚,也为了即将远离的朋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了,我的岗位

    尽管在北京残奥会的闭幕式上,12名赛会志愿者代表手捧鲜花,接受了现场九万多名观众的欢呼和掌声。但是还有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他们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他们就像一颗颗敬业的螺丝钉。正是他们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的工作才保证了北京残奥会圆满、顺利地举行。

    法国运动员在闭幕式上打出了“谢谢你们志愿者,我们爱你!”的标语,也许是对志愿者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褒扬。即将告别自己熟悉而钟爱的工作岗位,即将离开结下深厚友谊的同伴,志愿者们的心中也是说不尽的不舍。

    吕妍和邵开愚都是国家体育场文字工作间的志愿者。她们从四月份的田径测试赛开始就一直在“鸟巢”服务,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她们既要做好服务工作,又要兼顾学业,有时甚至要白天值班晚上写论文、准备考试。17日上午有马拉松的比赛,她们16日一天都在天安门马拉松起跑点搭记者工作间的大棚,一直工作了一个通宵。

    “今晚之后‘鸟巢’就不是我们的了,现在天安门已经不是我们的了。”率真可爱的吕妍已经把她们所有工作过的地方都当作自己的了。“打从四月份开始我们就在‘鸟巢’了,工作间除了墙不是我们砌的,算得上是我们手把手搭起来的,感觉上我们就是这里的主人。现在忽然要离开,心里当然不好受,这会儿大伙儿都不敢想闭幕式结束后会怎样。”

    邵开愚也说:“残奥会闭幕意味着志愿者工作的结束,‘鸟巢’的门要向我们关闭了。感觉就像忽然不让你回家了,要回家就得买票,买票进来还不是当年的感觉。毕业离开学校都没这么难受,至少知道学校随时可以回去,老师始终在那里,现在感觉好恐慌。至于残奥会之后会不会失落,我不敢想。几百号人,就怕有人带头,一个人哭肯定大家都哭了。”

    别了,残奥会

    残奥会结束,感到失落的不单单是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关注残奥会、报道残奥会的普通观众和媒体工作者们同样感到怅然若失。

    17日晚,来到鸟巢现场观看闭幕式的席红敏、席红榕姐妹告诉记者,残奥会这么快就结束了,她们心里特别舍不得,觉得比赛还没看够。她们表示,观看残奥会和观看奥运会的感受很不同,看奥运会的时候关心更多的是赛事本身,关心谁得了金牌。而在看残奥会的时候,她们则是更加关注自强不息的运动员,想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为他们的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席红敏:“在关注北京残奥会的同时,我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也有了变化。从前不知道他们能够做这么多事情,甚至比健全人还有力量,还有速度,他们的精神也更加激励我们。”

    保罗·迪克森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工作人员,完整地参与了北京残奥会的报道。他说:“北京残奥会就这样闭幕了,我感到很难过。 残奥会是一个很精彩的赛事,除了比赛本身竞争激烈、运动员表现激动人心之外,残奥会还更多地突出了残疾人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以及健全人对于残疾人的关爱。残奥会虽然结束了,但残奥会带来的改变却会永远留在中国,人们对残疾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

    “残奥会通常在奥运会之后举办,于是有些人会觉得残奥没有奥运精彩,但是事实并非这样。我亲历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两项赛事,我在国家体育场看到残奥会每天的田径比赛同样是座无虚席。观众们都很热情,非常激动,尤其是当中国选手夺牌,他们就会起立欢呼。明天我就要乘飞机回伦敦了,我感到很难过,也为北京人民感到难过,一切都要结束了,希望人们不会太失落。”

    别了,北京

    法国残奥代表团成员梅安在接受采访时说,对北京说再见,很难,当然会很难。北京残奥会是她见过的最好的一届,组织工作非常出色,志愿者服务细致入微,走到大街上,遇到的人们都热情友好,城市也很漂亮,很传统又很现代。

    的确,对于北京残奥会的细致有序的组织工作以及友好热情的中国人民,大多数参赛运动员都是赞不绝口。南非短跑名将泰格霍·莫卡拉加迪在比赛期间就曾表示,如果他有选择权,他还会选择北京举办残奥会。他说:“我在世界各地都参加过比赛,但是北京人民对于残疾人运动的热情却是我从未见过的。”

    作为莫卡拉加迪的队友,“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瑞斯也表示:“在这里(北京)经历的一切,我都会永远铭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整个残奥会间的每一个细节,看看残奥村,看看体育场,各处都令残疾人进出自由、行动便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服务更让大家心里都充满快乐。友善的群众,充满热情、激情洋溢。明天第一天“休假”,我要去长城,但北京可看的太多了,那么多名胜古迹,我想最好的办法是我专门抽出一周的时间,带着女朋友和家人,在北京好好逛逛。”

    17日上午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瑞典轮椅运动员亨里克·鲁费尔也表示:“北京残奥会给人留下的印象简直太深刻了,不仅赛事组织有序,人们也是友善而礼貌。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观众为残疾人运动员欢呼呐喊,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这次北京之行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有机会我还会回到北京的。”

 
 
 相关链接
· 克雷文眼中的北京残奥会:感动的泪水·丰厚遗产
· 北京残奥会闭幕式即将举行
· 残奥会留下什么?—写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之际
· 北京2008年残奥会圆满闭幕 胡锦涛出席|宴请贵宾
· 胡锦涛举行宴会欢迎出席残奥会闭幕式的国际贵宾
· 残奥会开幕以来北京市扎实落实各项安保工作措施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