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万事俱备等神七——专访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电(记者陈辉 黎云)回家的日子就要到了,人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内蒙古四子王旗这片辽阔的大草原上。28日,神七飞船返回舱将在这里进行回收。

    神七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2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着陆场系统已经做好回收搜救的各项准备工作,大草原张开怀抱,等待航天员回来。

主着陆场承担4大项任务

    “从飞船在好望角上空进行制动、点火开始,我们着陆场系统的任务也随即启动。”隋起胜介绍。

    主着陆场承担的任务是4个方面:一是返回舱的测控。在飞船穿过黑障以后,就处于测控部门的全程测控跟踪状态中,一直到飞船平安着陆。此外,地面测控部门还将用光学仪器,全程拍摄飞船的回收过程。二是返回舱的搜索和救援。返回舱着陆以后,搜救人员要迅速找到返回舱的位置,打开舱门后,将航天员送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三是返回舱的处置。航天员送走以后,搜救人员还要在现场对返回舱进行检查和研究,最后运回北京进行后期处置。四是上升段的应急救生。

与神六比,搜救技术状态发生5大变化

    与神舟六号任务相比,神舟七号任务主着陆场的技术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航天员由2人增加到3人。这就要求任务的工作流程要按照3人来设计,各种保障方案都要按照3人来制定。

    二是返回的时间由黎明变成傍晚。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和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都是在早晨落地。虽然落地时天色较黑,但航天员出舱及以后的工作是在白天进行。按目前的发射窗口,神舟七号任务回收现场的部分工作将是在夜晚进行。

    三是新增加了空中指挥通信系统。在总结前六次神舟号任务基础上,神舟七号任务要求在空中能与北京实现调度通播、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为实现这个需求,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空中指挥通信系统,安装在直升机上,去实现从着陆区到北京的不间断通信,为任务组织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搜索救援工作由原来空地协同转变到空中自主完成。按照任务方案,神舟七号搜索救援任务完全由空中分队承担,简称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这种搜救模式的变化,要求着陆场必须在岗位设置、指挥程序和组织方式上进行改进,以适应任务要求。

    五是增加了上升段应急救生任务。

众多单位和人员参与回收工作

    在主着陆场参加回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既有科研院所,也有专业测控、搜救人员,还有陆军航空兵、空军部队,医监医保人员。

    为了配合默契,来自各大单位,涉及到测控、通信、医学、人体科学、气象几十个学科专业的回收搜救人员,提前进入主着陆场,参加由着陆场组织的救援、数据处理、气象等专业训练,并完成了多次合练。各项预案方案也通过了专家评审。

    “看上去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但是,伟大的载人航天工程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主着陆场区形成了富有战斗力的任务团队,去执行飞船返回舱的测量、搜索、救援和处置任务。”隋起胜说。

地面的回收搜救准备工作全部按时完成

    与神舟六号相比,神舟七号增加了1名航天员。隋起胜说:“别小看只是增加1名航天员,这使我们整个回收搜救工作程序和物资保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回收搜救人员已经提前两个月进入主着陆场进行准备,派出人员重新对主着陆场进行了空中勘察,为了详细掌握主着陆场的居民分布情况,着陆场系统还组织了各个参与单位,对20000多平方公里的场地进行空中勘察,准确地标注了村庄、河流的地形。“一些危险地貌,尤其是一些沟壑和沼泽地,这些直升机无法降落的地方,我们都要心里有数。”隋起胜说。

记者手记:驱车千里迎神七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7日电(记者李宣良)为迎接飞船回家,在酒泉卫星中心目送神舟七号升天后,我和新华社摄影记者李刚在大漠中驱车1500公里,前往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26日一大早,长征二号F型火箭飞天时的巨大轰鸣似乎还在耳际回响,许多工作了一夜的科技人员就从东风航天城和我们一起出发,他们要去几十公里外的机场。

    飞船系统应急救生分系统设计师刘宏泰告诉我:“发射成功,我们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只有当3名航天员平安落地,我们才能松一口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刘宏泰和同事们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密切关注飞船的一举一动。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他们准备了170多种应急对策。

    地面、空中,心心相牵;空中、地面,息息相关。

    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一望无际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开出去几十公里,一回头还能看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高的发射塔架。

    大漠,是让人的想象力尽情延伸的地方。从几千年前的飞天壁画到今天世界一流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幻想和现实是如此完美地交融。

    航天员该吃饭了吧?他们睡觉了吗?是不是该进入轨道舱了?舱外航天服的组装顺利吗……一路上,我们无心欣赏窗外飞速掠过的金黄的胡杨林、火热的红柳,热烈地讨论着可能正从我们头顶上空飞过的神舟飞船。

    车行几百公里后,戈壁滩上开始出现绿色,一块一块的,越来越大的大漠慢慢变成了草原。从祖国上空飞过的翟志刚和他的战友们,一定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戈壁、荒滩、草原的变化,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吧?

    道路两旁,渐渐出现了三三两两的蒙古包。又饥又渴的我们,在一处毡包前停了下来,热情好客的主人立即端来了热气腾腾的奶茶。毡包内的电视画面上,正播放着神七飞船返回舱内的画面。

    “平时我们舍不得看电视,要把电留到晚上照明。”男主人青格勒图说,“神舟七号发射,太让人激动了,我们一直在看电视直播。”

    和草原上许多远离城镇的牧民一样,青格勒图家的电视机通过简易的锅状卫星天线接收信号,而电力则全靠竖立在毡房边的小型风力发电机。

    青格勒图一再挽留我们多留一会,我们也很想多看一会儿电视直播。可是,主着陆场还在500公里外召唤我们,我们必须在航天员返回之前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

    走出毡房时,我们禁不住回过头来再看一眼电视屏幕——在景海鹏的帮助下,刘伯明正在像鱼儿一样游进轨道舱……

    3年前,就是在阿木古郎草原,我幸运地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费俊龙、聂海胜巡天归来的英姿。

    在2005年10月17日那个星月同辉的凌晨,当费俊龙、聂海胜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走出返回舱时,我通过铱星电话实时把这一消息报告给了后方编辑部,以及千百万正在焦急地等待的人们……

    一路上,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设计再次进行“快讯直播”的方案,与已经先期抵达主着陆场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黎云一再通话安排采访细节。

    为确保第一时间报道飞船返回的消息,最好是乘坐直升机。然而这次搜救方式的变化,使得我们很难像上次那样挤上直升机。

    乘坐越野车?如果返回舱像前两次那样准确降落,距离理论着陆点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那么只要我们事先在这里“守株待兔”,一定可以比任何人都更早迎接飞船回家。

    兴奋着,期待着……车速越来越快,终于看到了主着陆场那个标志性的巨大雷达天线。

    阿木古郎草原,我们来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我们在草原等你们回家!

 
 
 相关链接
· 神七主着陆场区见闻
· 世界著名航天着陆场
· 主着陆场现场正在架设开舱平台
· 飞船主着陆场四子王旗地区目前天气良好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