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综述:科学抗旱为实现夏粮有个好收成保驾护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董峻)自去年冬天以来,北方小麦主产区发生的这场几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对小麦正常越冬和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严峻挑战面前,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目标,始终把科学抗旱摆在突出位置,力争重旱区少减产、轻旱区保稳产、非旱区多增产,努力实现今年夏粮有个好收成。

    旱情罕见、挑战严峻――科学抗旱是必然选择

    抗旱就是浇够水?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的专家表示,并非如此简单。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气候条件不同,水利设施各异,苗情千差万别,怎样浇、浇多少?这是门学问。否则,大水漫灌,不但做不到抗旱保苗,反而会“浇”死麦苗。

    专家还说,今年旱情发生季节在正常年景下还不是大面积浇水的时候。由于干旱影响,部分麦田出现黄苗、死苗现象,需要早浇返青水、早施返青肥,救命保苗,增加了肥水管理的复杂性。随着天气回暖,黄淮、江淮等地可以大面积浇水施肥,但河北等华北地区土壤还未解冻,只能抓住中午温度较高的时段,采取小水细灌的方式,防止冻害发生。

    水利设施各异,抗旱保苗也必须因地制宜。在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和抗旱机具,扩大水浇面积;在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只能采取镇压、耙磨、划锄、覆盖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保墒防旱。

    抗旱要兼顾春管,抗旱保苗必须配套田间管理。专家指出,这次抗旱比常年增加了一次浇水,浇水可以缓解旱情,但也容易引发病虫草害发生。同时,早春用河水等地表水浇麦,易导致地温降低,造成土壤板结。所以,浇水后需及时划锄,增温保墒,促进根系生长。

    会商、培训、科普、指导――科学抗旱方式多样

    在应对这次罕见干旱中,从农业部到旱区各级农业部门,从专家到基层农技人员,全方位动员,全系统投入,针对不同的农时季节、抗旱条件和小麦苗情等实际情况,采取会商、培训、科普、指导等各种形式,推进了科学抗旱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农业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查清苗情、墒情和可用水源的基础上,分类制定科学抗旱对策和技术方案。同时,多次组织受旱省区农业部门和有关专家,分析旱情、苗情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抗旱和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制定发布《2009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旱区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技术意见。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培训会等,大力推广抗旱技术措施,提高抗旱技术入户到位率。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载体,以及发放“明白纸”、“口袋书”、光盘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抗旱知识,提高科学抗旱水平。

    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专家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和帮助农民因地制宜把科学抗旱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农技专家根据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一类麦田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二类麦田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的成穗率;三类麦田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管理以促为主。

    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科学抗旱成效显著

    由于各级农业部门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目前科学抗旱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2月17日,河南等8省小麦受旱面积和受旱严重面积,分别比旱情最严重的2月7日减少53%和56%;受旱麦田中已灌溉面积1.24亿亩,已追肥面积8559万亩,分别比7日增加45%和80%。

    据农业部调查,目前麦区的苗情已开始好转。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加快,重旱区已有10%的三类苗转化为二类苗,小麦一、二、三类苗的比例,已由越冬期的3∶3∶4转化为3∶4∶3。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科学抗旱还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对今后抗旱减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如,科学抗旱指导思想逐步形成,“科学抗旱,分类指导,水肥并进,早促早发,防控病虫”,已成为今后农业抗旱的重要技术路线;科学抗旱技术体系逐步形成,选用抗旱品种,精细整地,镇压划锄,运筹肥水,防治病虫害等科学抗旱技术得到综合应用。

    此外,科学抗旱方法手段正在完善,由大水漫灌发展到塑料管灌,喷灌、滴灌开始逐步推广应用,农机农艺措施日益配套。

 
 
 相关链接
· 安徽受旱耕地基本实现"浇一遍水、施十斤肥"目标
· 甘肃投入抗旱资金5600万 积极组织抗旱春耕生产
· 山东陆续开展抗旱保苗灌溉 农田受旱面积减少50%
· 河南引黄用水创30年来新高 抗旱浇麦积500万亩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