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西藏民主改革50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拉萨2月26日电(记者赵超、李惠子)藏历新年到了。这段时间里,西藏堆龙德庆县农民达瓦一直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更让他高兴的是,前不久他们一家终于告别住了几十年的破旧房屋,搬到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新房。

    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牧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成效越来越明显。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得到有效解决。今天,西藏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日子越过越红火。

    安居工程让农牧民安居乐业

    在西藏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红色屋顶和蓝色屋顶的二层藏式小楼,它们多是在农牧民安居工程开展后建设起来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走进了工布江达县农民次仁的家里。这是一座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小楼,住着他们一家老小8口人。次仁说,这座楼是花了18万元建起来的,其中国家给补贴了6万多元。由于房子太大,很多房间是空的,次仁正准备开设家庭旅馆来增加收入。

    2006年初,西藏自治区决定实施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自治区21.98万户、80%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

    按照农牧民安居工程的不同类型,西藏制定了相应的补助标准,农房改造每户补助1万元,游牧民定居每户补助1.5万元,一般贫困户扶贫搬迁每户补助1.2万元,绝对贫困户扶贫搬迁每户补助2.5万元,地方重病区群众搬迁每户补助2.5万元,各地根据情况还出台了各自地方的补助标准。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艾俊涛说,2006年初至2008年10月,全自治区共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7万多户,完成总投资116.23亿元。到2009年,西藏将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时期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拉萨、阿里、林芝已于2008年底提前两年完成。

    在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同时,为跟进农村综合配套设施,自治区在农牧民安居工程项目区内实施了配套设施建设工程,计划从2007年起用3年时间投资108.97亿元完成。

    截至2008年底,西藏已完成1898个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77.76万农牧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新解决了56.2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105个乡的971个村实现了乡村道路通达,4570个村实现了电话“村村通”,531个中心乡镇实现通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特色产业扶持让农牧民富起来

    37岁的央金是西藏米林县扎绕乡多卡村村民,以往,央金一家主要从事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000元。2008年,政府帮助多卡村的36户村民建起温室大棚,并提供优良种子种植葡萄、苹果、桃子等水果,启动了优质水果产业带工程,农民只需要付出劳力就可获得收益。

    从2004年开始,西藏按照“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的思路,按照资金来源渠道不变、使用性质不变、管理主体不变的原则,集中各涉农部门资金、技术力量,着手实施了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到2007年底,西藏在72个县(市、区)安排实施了165个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0亿多元,探索出了符合西藏实际的国家补贴、群众投入、企业参与和农牧民为生产经营主体、受益主体、逐步成为投资主体的产业开发有效机制。

    西藏实施了特色种植、养殖、生物资源开发等8大类项目,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中北草地型绵羊、藏东南林区林果和林下资源基地等7个产业带,无公害蔬菜、优质青稞、藏猪、藏鸡等一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并正在形成规模,发挥效益。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趋于合理,特色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的标准化发展已具雏形。

    在山南地区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5年的发展已成为这个县最大的养殖基地。合作社的负责人益西卓嘎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带动全县500多农户加入,共养殖禽类30多万只,目前已出栏23万只,实现产值708万元,为农户增加纯收入188.8万元。

    这是西藏大力引导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实例。通过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西藏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西藏自治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规划的原则,进一步带动农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西藏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到200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9.83亿元,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达到2788元,比1978年增长了16倍。

    文化建设让农牧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珞巴族是分布在西藏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目前仅有2300多人。近日记者来到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时,发现这里已建成了现代化的民族新村,道路平坦,房屋整齐。一座民族风格的二层小楼里,建有村文化室,里面图书、杂志、电视、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南伊珞巴民族乡副乡长林勇说,过去珞巴族是生活在高山上的,扶贫搬迁到山下后,珞巴族群众的生活渐渐好起来,去年才召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5700多元。生活好了以后,他们开始追求文化生活的满足,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近几年,西藏不断加强农牧区的基层文化建设,以进一步加强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教育,巩固农牧区的思想文化阵地,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村书屋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据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介绍,2007年,西藏在11个县的20个行政村进行了农村书屋建设试点工作,向每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343种,期刊34种,音像制品8种。2008年,西藏又建成农家书屋660个。

    让人高兴的是,到2008年底,西藏已全面完成广播电视在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自然村的“村村通”也在快速推进。据西藏广播电视局所做的调查显示,农牧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有70%以上是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知道的。实践证明,“村村通”工程的完成有利于广大农牧民群众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农牧区中小学双语、多语教学,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城乡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下一步,西藏还将在未通电的地方利用太阳能建设直播卫星集体收看点,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

 
 
 相关链接
· "以史为镜知兴替"-西藏民主改革50年展览侧记
· 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大型展览吸引了众多中外观众
· 北京西藏中学藏族学子载歌载舞欢度藏历新年
· 西藏当雄地震灾区群众乐迎藏历新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