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甘肃部分藏族僧俗群众畅谈甘南草原50年变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无论是寺院还是个人,都在跟国家一起发展变化”
——甘肃部分藏族僧俗群众谈甘南草原50年变迁

    新华社兰州3月3日电(记者谭飞、聂建江、王艳明)“无论是寺院还是个人,都跟国家一样,5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寺寺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加洋说。

    42岁的僧人加洋出家已有20多年。他所在的合作寺现在有156名僧人,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乡的4所寺院里,是规模最大的寺院。“寺院现在的规模,主要是最近二三十年来恢复建设起来的。”加洋说,“正如这座寺院一样,我的生活、我家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民主改革50年来,甘肃甘南草原的发展变化与西藏一样巨大。成立于1953年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目前68万人口中藏族占了51%。对这50多年来甘南草原上发生的变化,当地的僧俗群众感受最深。

    “旧社会,就算自己有土地、有牛羊,也很少。”合作市那吾乡以合尼村藏族老人道尔代说,“家庭条件好点的要给寺院供饭,条件差的也要交地租。”

    2007年,道尔代花了近8万元,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新房;一家五口,三个大人、两个孩子,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这就是现在生活的好处,人自由了,种地、做生意、打工、养牛羊,哪条路都能通往好生活!”道尔代说。

    道尔代的儿子插嘴说:“我们现在忙得很,就想着怎么过上更好的日子,那些闹事的人都是闲得没事干。”

    居家生活细节的变化最能让草原上的藏族群众有说不完的话。过去吃不上肉、蔬菜和水果,现在到处都可以买到;过去一个村里就二三辆破马车,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越来越多的人家有了自己的汽车;过去的生活随着牛羊到处跑,现在有了暖和、漂亮的定居房。

    卡毛草一边说一边伸出了大拇指和小拇指:“真是天壤之别,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45岁的卡毛草的家乡在甘南州夏河县王格尔塘达尔宗村。对于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她非常满意:两口子在县城里都有工作,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在卡毛草的眼里,现在的日子是天天在过年,不但自己的生活过得很舒心,两个弟弟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近几年他们都盖了新房,有土地,又有牛羊,半农半牧,一年比一年挣的钱多,比我们城里有工作的人日子过得还舒坦。”卡毛草说。

    卡毛草的父母过去没有机会上学,都不识字。但她和两个弟弟都上了学,高中毕业后,卡毛草18岁就参加了工作。

    “现在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政策这么好,谁都想好好过日子,期盼社会稳定,我的亲戚、周围的朋友,没有一个参加去年‘3·14’的破坏活动。那都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干的,我们谁都不希望那样的事再发生。”卡毛草说。

    在甘南草原50年变迁中,藏传佛教寺院本身的变化也是一个缩影。位于甘、川两省交界处的郎木寺,既是藏传佛教的一所著名寺院,也是一处旅游胜地,被誉为“东方小瑞士”。

    “你看看,现在街道到寺院的道路、桥都修好了,寺院的建设和发展,这些年来一年比一年好。”碌曲县郎木寺寺院管理委员会主任罗藏加措说。

    甘南藏族自治州目前有藏传佛教寺庙121座,正式登记的僧人约9350名。过去,僧人年轻时主要靠家里人供养,年老后就主要靠寺院来赡养。现在,寺院里年老的、家庭贫困的僧人正在逐步纳入政府的“低保”范围,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碌曲县西仓寺僧人加华加措说:“我们寺院过去想办个敬老院,但是力量不够,现在政府帮助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西仓寺现有322名僧人中,目前已有116人享受到了政府的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

    小时候曾经在寺院当过3年喇嘛的云丹龙珠现在已经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作为一名藏族干部,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

    “不仅甘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藏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扬。” 云丹龙珠说,拉卜楞寺、郎木寺、禅定寺等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如今已经蜚声海内外,格萨尔故事传说、民间歌舞、民间弹唱、唐卡绘画艺术和藏医药技术等优秀的藏民族文化中,已经有一大批列入国家和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藏文化不仅在开放中走向世界,也将在保护中留传给子子孙孙。

 
 
 相关链接
· 甘孜州藏族农牧民子女免费就读内地学校
· 春天的心愿--当雄震区藏族群众欢度藏历新年
· 援藏干部与藏族农民一起欢度藏历新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