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启程回国 计划4月10日抵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雪龙”号3月9日电(记者刘奕湛)“再见了中山站,再见了越冬的同志们,再见了美丽的南极动物!”9日下午15时30分(北京时间9日18时30分),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完成了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告别中国南极中山站启程返航。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的140多名队员踏上了回国之路,而28名越冬考察队员将留在中山站坚守一年。

    9日下午13时30分(北京时间16时30分),准备回国的考察队员乘直升机从“雪龙”号再次返回中山站,与留守中山站的越冬队员一一告别。此时的中山站已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恢复了宁静,一场大雪令中山站银装素裹。

    这次中山站越冬考察队是历次越冬考察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一次。除进行常规的数据观测外,越冬期间中铁建工集团的10名施工人员还将为新落成的综合楼进行内部装修。第2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杨惠根说,越冬期间,考察队将经历极夜寒冷和暴风雪等恶劣天气的考验,在相同设施条件下保障更多人员生活和更重的考察任务,将使今年的越冬考察更加艰苦。

    杨惠根要求越冬队员们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每次行动前全面分析和排查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做好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自我保护,确保考察人员、设施和物资的安全。

    短暂的告别仪式结束后,队员们合影留念并拥抱着互道珍重。直升机起飞后,在中山站的上空盘旋了3圈,越冬队员们一直挥舞着双手与返航回国队员告别。在未来8个月中,越冬队员们要经历50多天的极夜,零下40多摄氏度的低温,以及与日俱增的孤独感,但中山站网络的开通使用,让队员们与国内的联系更加方便,相信这个冬天“不会太冷”。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于2008年10月20日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8年至2009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在此后的4个多月里,科考队全体队员拼搏奋斗,圆满完成了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的建设以及埃默里冰架科考和大洋科考,这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中任务最繁重的一次。

    从南极回到祖国,“雪龙”号还有7000多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的航程,需要约30天时间,计划于4月10日抵达上海。  

    图为暴风雪袭击下的南极中山站(2月9日摄)。从2月5日开始,受极地气旋影响,南极中山站持续遭遇风雪天气,“雪龙”号二次卸货及各项野外科考工作再度停止。新华社记者 刘奕湛 摄

第25次南极科考:雪龙号离开中山站进行大洋考察

    新华社“雪龙”号2月12日电(记者刘奕湛)“雪龙”号科考船12日离开中山站前往南极普里兹湾测区进行科学考察,计划考察时间为15天。

    据介绍,普里兹湾测区包括普里兹湾经向断面和埃默里冰架前缘断面两部分。普里兹湾是南极深层水的重要形成地,埃默里冰架是南极的第三大冰架,研究它们对了解南极冰架、海洋、海冰、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

南极科考:中国开展冰穹A冰流监测将填补国际空白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3月4日电(记者 刘奕湛)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的张胜凯4日说,中国在冰穹A地区开展冰流监测工作对冰川动力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冰穹A地区是冰流的发源地,中国的研究将填补国际上南极冰川动力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冰流是从冰原深处向边缘移动的断裂冰体,它们会一直移动到延伸至海里的冰架上。冰流的下方存在流动的水,这些流水就好比冰流前进过程中的“润滑剂”。    >>>>详细

 
 
 相关链接
· 南极科考:中国开展冰穹A冰流监测将填补国际空白
· 第25次南极科考:雪龙号离开中山站进行大洋考察
· 恶劣天气连袭中山站 第25次南极科考队工作受阻
· 中国南极科考队测出南极达尔克冰川年运动速度
· 驻墨尔本总领事为我第25次南极科考队举行招待会
· 南极科考队员开展野外科学考察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