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清明节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4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 张超文)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清明节,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在它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法定假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它厚重深远的文化内涵。

    首先,作为有4000多年历史的夏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岁时节令,清明节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农耕文明。按西汉《淮南子·天文训》的说法:“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万物复苏,大地回春,风和日丽,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黄河流域至今还流传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当世界许多地方还处在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历法和物候特征,发展了繁荣的农业,创造了璀璨的黄河文明。

    其二,作为传承了2500多年的民俗传统,清明节凝结了中华民族祭祖敬先的文化精华。据专家考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有固定节日祭奠祖先追思故人的民族。与清明相近的寒食节本是古代禁火忌日,也相传是古代“墓祭”的日子,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之推的祭日恰在寒食节,于是清明有了祭祖扫墓的内容。到唐玄宗正式诏令“寒食上墓”,清明节已成为全民族的法定祭祖节日。

    清明节的祭祖传统,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有人说,做一个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幸福的,可以不断受到后人的敬仰思念。唐代诗人韩愈“犹有国人怀旧德,一腔热血祭先人”的诗句,就是这一传统的真实写照。它使中华民族在面对现实时还要面对历史,每个造福民族的人都会在清明节让后世子孙怀念。它使中华文化更重亲情,敬老爱幼蔚然成风,因而中华民族体现出更强的凝聚力,历经数千年百折不挠生生不息。

    其三,清明节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旅游、休闲生活的文化平台。清明时节正是东风送暖万木争春的日子,人们在外出扫墓祭祖思亲的同时,也在郊游踏青娱乐健身,这也是中华文化千年不断的传统。南宋诗人吴惟信就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诗句,描绘了南宋时期杭州人清明节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人们的清明节旅游、休闲活动包括踏青、植树、荡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等多项内容。清明节也因此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四,中华文化中的诗词书画有相当多的内容都是以清明节为对象的,清明节文化作品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据统计,涉及清明节内容的唐诗有300多首,宋词500多首。从白居易、杜牧到李清照、陆游许多名家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即使在今天的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小朋友可以脱口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的唐诗名句。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清明时节城乡人民从扫墓、郊游到经商、娱乐多彩生活的繁荣景象,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悠久丰富的历史,凝结其中的文化精华,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 延安各界人士清明节前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活动
· 新华时评:为清明节的祭扫注入更有活力的元素
· 江西省政府要求各地清明节期间确保森林防火安全
· 太原市清明节期间增开四条公交专线方便祭扫
· 陕西省各地引导群众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祭祀
· 海南省民政部门建立清明节群众祭扫监测预警机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