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世博园科学规划建设揭秘:为城市未来而畅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记者吴宇、许晓青)在距离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开幕一周年之际,横跨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区,正从规模巨大的集中连片工地变身为最具未来憧憬的世界文明舞台。

    从空中鸟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轴等永久性建筑已结构封顶。它们或高或矮、或圆或方,犹如天外来客,勾勒着城市的未来。滔滔不息的黄浦江畔,依偎起大片绿地、广场和蜿蜒的道路。昔日重化工厂遗留的少许塔吊、船坞和钢梁厂房,反倒成了独特的点缀,城市生态空间更显自然与多元。

    虽然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让上海一些地方和不少市民承受着较之以往更严重的交通拥堵、空间挤压以及尘土、噪音等污染,但轮廓日益清晰的世博园区以及一天天改善的城市大环境,却让人们对明天充满憧憬。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表示,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成功地策划了世博会的主题。上海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是在为城市的未来奠基,更是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而畅想。

    “三环相扣”的长远决策

    吴志强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2004年成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在他看来,中国政府是将筹博、办博以及世博盛会之后的运作当作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科学决策和规划的。“这一点,知道的人并不多。”

    吴志强认为,三四年前,上海开展的“世博大搬迁”,并不是只为了建设一个会期半年的世博园区。此举不仅让世代居住在危棚简屋中1.8万多户居民的生活条件迈上了几个台阶,而且为280多家企事业单位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开辟了新空间,进而“拔掉”了城市中心区的几大污染源,让上海多了一个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的新城,可谓“一石数鸟”。而如果没有世博会,仅搬迁一两座工厂都是难以想像的。

    “这种后发效应可能要到世博会后才能显现。由此可以想见,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关注世博会,9年前正式提出申博,那是多么长远的眼光。”吴志强说。

    明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被铁栅栏围起来的世博园区,将举办“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盛会之后,围栏一拆,这里将自然融入上海大市政,扮演起上海商贸、展览、文化、会议中心区的角色。而大片临时场馆拆除后的二次开发,又可刺激新一轮经济发展。

    以场馆为例,世博会中国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题馆和世博中心建筑面积均为14万平方米,演艺中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而具有交通和景观功能的世博轴,建筑面积更是高达25万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现代化的公共建筑群,当成为上海新世纪腾飞的基石。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研究员认为,世博园区从规划、搬迁、建设、运营到二次开发,至少历时10年。由此投入的巨额资金以及带动的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勃兴,一定程度上可支撑起上海两个“五年规划”的经济基本面。

    “无论是世博搬迁,还是当前面临的出行困难和尘土噪音污染,都属于‘阵痛’。‘蜕变’之后,上海的发展环境和增长后劲更值得期待。”杨建文说。

    “节俭守旧”与“公共利益优先”

    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在无先例可循的全新的筹备过程中,“节俭守旧”与“公共利益优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大办博原则。

    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丁浩介绍,上海世博会既是世博会有史以来占地面积最大、参展规模最大的一届博览会,也是通过改造利用老城区办博的一次“特例”。在总建筑面积达220万平方米的世博园区中,老建筑保留、再利用的比例达到了近六分之一。而以往的世博会,基本上是在建筑和人烟较为稀少的城郊地区举办的,世博园区基本由临时性新建筑构成,会后即拆除。

    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坐落着几乎与世博会历史一样悠久的江南造船厂。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这里如今已经成为繁忙的世博工地,但是,其中“最老资格”的一部分近代工业建筑群已被永久保留下来了,正被改造成企业展馆、办公楼、指挥部和仓储物流基地,阶段性服务世博。上海重要的城市历史文脉被保留下来了,同时为城市发展增添了勤俭、实用、可持续的精神内涵。

    在浦东园区,原宝钢集团一座钢花飞溅的巨型车间,经过重新设计包装,被命名为“特钢大舞台”,成为世博园区重要的室内演艺活动场所。

    不仅是代表性工业建筑,世博园区周边一批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居民楼,也从最初的规划“红线”内被“抠”出来,大约1万户居民因此免于搬迁。吴志强称这是令自己“特别高兴”的一件事,因为筹办这届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拆除的基本上是“挤在工厂缝隙中、实在不适宜居住的危棚简屋”,世博建设尽可能减轻了老百姓为大型工程付出的代价。

    鉴于上海世博园区将成为一个云集有史以来最多参展方、最多参观者的高密度“地球村”,组织者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确定了多个领域的“公共利益优先”原则。以交通为例,以半年会期接待7000万人次参观者、平均每天接待40万人次计算,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如果放松对包括私家车在内的轿车管理,那么即使将三分之一的世博园区划为停车场,也无法满足需求。

    据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介绍,世博会期间,新建的越江隧道和轨道交通13号线,都将作为世博专用公交线,世博园区周边也将以公共交通为主。届时,上海将有11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运营总长将达420公里,运营车辆配置将达到400列、共计2500节。“因为世博会,上海轨道交通将历史性地实现网络化。”

    绿色簇拥科技“亮点”

    6年多筹博历程“磨砺”着世博园区。在无数人辛勤的汗水中,这里规划面积达106公顷的公园绿地已基本成型,迎着春风展露出生命的光彩。同样,一个个面向城市未来、人类未来的科技探索,也在世博园区孕育着。这种“奠基”,早已超越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范畴和意义。

    在中国馆、主题馆、南市电厂等场馆屋顶,太阳能设施即将大面积安装,总发电能力将达近5000千瓦,从而成为中国太阳能集中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区之一。由40家上海企业联合建设的“小东道主馆”,屋顶采用太阳能集热屏超低温发电新技术,超过200千瓦的输出功率可支持展馆日常用电需要。

    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世博园区已规划半导体照明集中使用方案,以此减少园区夜景灯光的能源消耗。这同样将是半导体照明首次在中国城市街区大规模集中使用。

    绿色生态建筑是最大的一个“竞技场”。利用自然风场和地下空间地道风、自然采光、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开发绿色建材、雨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几乎在所有的永久和临时建筑方案里都得到突出强调。其中,世博中心还未竣工,就已获得国家首批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其对空调冷凝水等“杂水”的利用,年平均可达12.3万立方米。对屋面雨水的收集处理年平均可达3000立方米。

    鲜为人知的是,整个世博园区早在规划之初就进行了风流模拟试验,以得到最佳的风向数据,进而指导整个园区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少用或不用空调。如此大规模的试验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在环保交通工具应用领域,世博园区拟使用无轨电车、超级电容车、超级电容与蓄电池混合动力车等三种清洁动力汽车,初步实现公共交通碳零排放。

    按照计划,世博园区内产生的全部垃圾都将进行分类处理;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新建永久性建筑,规划建设垃圾管道气力输送系统;世博园区使用的各种生活器具、用品,均采用可再生或可降解材料,减少环境污染。

    世博园区的科技“亮点”,除了东道主,另一大主体是200多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日本馆展示方案的核心信息是“联接起来,为了和美的未来”,强调人类面对共同面临的环境等诸多课题,不仅需要研发运用高新科技,还必须重视“心灵的联接”,即对地球和人类的关爱。

    日本馆展示总监若松浩文说,每一届世博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和支撑;同时,世博会也是新科技、新观念传播、推广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上海世博会正在扮演这个角色,并有望结出丰硕的成果。”

打造“和谐都市”,让生活更美好
——访上海世博会德国展馆负责人迪特马尔·施米茨

    新华社柏林4月29日电(记者吴黎明 郑启航)德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精心打造的展馆名叫“和谐都市”,该展馆占地6000平方米,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之一。对此创意,上海世博会德国展馆负责人迪特马尔·施米茨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颇为得意。他说:“这正好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契合。”

    在上海世博会一周年倒计时到来之际,施米茨日前在德国外交部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详细介绍了德国展馆的建设进展和德国方面的准备情况。

    德国方面把展馆中文名定为“和谐都市”,传达的信息令人回味。施米茨说:“首先,我认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非常好,特别适合上海这个城市。而我们要为这个和谐之城作出自己的诠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说,德国馆的构思就是建设一个未来之城,其特点就是在创新与维护传统、都市化与自然化、工作与休闲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状态。

    德国馆的设计与常见的建筑物不同,它好比一个观众可穿行其间并可供观赏的大型雕塑体。它没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定义,其馆前广场和外景区被巧妙地融入建筑本身。展馆由4大建筑主体组成,单个主体看起来不平稳,但能合四为一、相辅相成,整体上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施米茨说,这从建筑学角度体现了“和谐都市”的主题构思。

    他说,目前德国馆建设工程已经动工,今年秋季将完成基础和墙体建设,明年年初开始内部建设和装修,预计明年4月初完成所有装修工作。

    参展项目方面,施米茨说,德国16个联邦州现在都很积极,有关展览项目涉及经济、科技、文化、风光,都充满浓郁的德国特色。展馆里还将包括互动项目,鼓励参观者积极参与。他说,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一些工业巨头、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将把许多高精尖产品和科研成果带往上海世博会。

    施米茨预计,明年世博会开幕后,每天将约有4万到4.5万人参观德国馆。在持续半年的展览期间,德国馆将有可能接待大约900万到1000万观众,占预计总参观人数的十分之一。

    当记者问及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低迷是否会对德国参展造成影响时,施米茨说:“德国政府既然已决定要参展,我们就必定参展,而且要做好。德国方面的预算和参展理念不会发生改变。”

    德国汉诺威曾于200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施米茨在采访中也谈到了他的一点建议。他说,应更多地考虑世博会的观众构成,不要“太技术化、太小众化”。他说,来看世博会的都是一般民众,有学生,有老人,大多数时候是全家来看,所以展览内容不要太专业,但要有严肃的科技背景。展览要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施米茨笑着说:“这也正是德国馆的目标。”

    采访最后,施米茨表达了自己对世博会举行的期待。他一语双关地说,那时的上海将会很“热”。

 
 
 相关链接
· "一切始于世博会"—写在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
· 邮政局将发行《中国与世博会》特种邮票1套4枚
· 迎接上海世博会:世界需要合作 世博开启未来
· 世博观景点上海卢浦大桥拱顶观光平台即将正式运营
· 长三角地区旅游服务大联动 方便中外游客游世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