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四川灾后重建农村永久性住房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04日   来源:人民日报

    沿着布满地震遗迹的崎岖山路,记者来到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灰瓦白墙沐浴着和煦阳光,红花绿草繁茂生长在房前屋后。此情此景,与一年前遍地废墟的惨状大相径庭。

    在村口一排干净整洁的农家小店铺前,失去右手的村民石光武指点着身后的新房子告诉记者,地震时他一家6口人与全村数百户乡亲一样,失去了家园,从去年7月开始,全村群众就在各方的支援下重建家园。如今,村里206户村民中已有190多户住进结实漂亮的永久性住房,村里的茶园、果园和养殖园也日渐红火。石光武自豪地说,他家在新房里开设的小商铺一年就可收入1万元。一旁的村支书罗义勇说,今年全村住上了新房子,人均收入也要增长500元,达到3200元。

    科学决策民生为先,让群众安心

    一年前,记者穿过坑坑洼洼的碎石路来到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时,几台庞大的挖掘机、推土机还在清理地震废墟,一年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一栋栋漂亮坚固的花园式楼房已经矗立在平坦的乡村道路旁。作为灾后全省第一批启动永久性住房建设的极重灾区,棋盘村300多户农民也成为全省第一批搬入新房的受灾群众。

    把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共识,更是灾区人民的心愿。“5·12”特大地震,四川省的重灾区面积即达10万平方公里,需重建的永久性住房达126.3万户,需维修加固的农房221.3万户。灾难突降后,四川全省人民在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巨大支援下,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上千万受灾群众过渡住房安置问题。然而,要让失去家园的群众尽早搬入永久性住房、过上安居乐业的正常生活,这又是多么沉重而迫切的任务!

    去年5月30日,四川省召开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对灾后重建规划工作进行全面研究部署,明确提出在重建中坚持科学规划和选址、坚持社会公开公众参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确保农房抗震和施工质量等刚性要求,确立了“明确重建责任、明确重建时限、严格落实政策、统筹协调推进、破解资金难题、强化要素保障”等规则。

    截至去年12月31日,四川地震重灾区39个需要编制或修编规划的县、市、区规划已经全部完成,702个镇乡规划已编制完成90%,2197个村庄规划已编制完成93%,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茂县等多个重灾城镇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已经正式批复实施。

    为及时向灾后农民重建房屋提供技术保障,确保房屋质量安全,四川省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重建,鼓励有资格的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以个人名义参与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工作。德阳市组织技术专家到全市各区县巡回办培训班,免费培训农房建管人员和农村建筑工匠达3000多人。成都、绵阳、雅安、广元、乐山、眉山等市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逐步建立起农村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据统计,仅全省建设部门就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服务达70多万户,培训农村建筑工匠近5万人。

    在各方面努力下,截至4月中旬,全省灾区永久性农房重建已开工123万多户,占重建任务量的97.5%,已竣工的达到95万多户,占重建的75.6%,220多万套需维修加固的农房已全部完成。在4月初召开的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农村住房重建今年9月底要基本完成,年底要全部完成,要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注重特色改善面貌,让群众舒心

    在距离老北川县城不远的一处山谷坝子中,一大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羌族建筑掩映在夕阳余晖中,这里就是在地震中曾成为废墟的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如今,这里山川依旧、溪水长流,美丽整洁的羌式吊脚楼前,“羌”字彩旗迎风招展。

    猫儿石村村支书张安清告诉记者,吉娜羌寨在重建前,规划部门反复论证征求意见,设计图纸全村人都仔细看过,各级政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按照老百姓的要求,连同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新农村建设措施,一起写入新村规划,整个羌寨设计就是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此外,为增加羌寨的历史感,连村里的照明、污水处理、便捷通道、绿化美化、挡墙河堤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划。到去年底,69幢新居完成建设,村民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家。村民们说,住在这样的新房里,感觉就像回到了老房子,亲切、踏实、舒心!

    如何在农房重建规划中既符合科学、安全、方便要求,又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和生活习惯,同时又利用重建机遇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建设规划部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记者在青川县了解到,当地在为5万多户农民规划重建永久性住房过程中,把重建作为一次改善农村面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大机遇,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把“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作为农房建设的基本要求。记者走进几个已经基本完成重建的村落,只见“灰瓦房、白粉墙、木兰花窗”式的农家小院里,重新栽植的花草已经绽放出鲜艳的枝叶和花瓣。

    地处青藏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这次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全州需要重建和维护的农房达到13万间。该州受灾最重的震中映秀镇在恢复重建中,规划部门以8度抗震标准设防,在房屋建筑上实行“双保险”,即“上部不减弱、底部要加强”。与此同时,规划部门还针对这里各民族融和聚居的特点,把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要素融入重建中,结合山水环境营造宜人的城镇居住、生活风貌,把民居分成三类进行建设,包括以川西风格和羌族风格为主的滨水居住片区、以川西风格为主的滨水商住片区和以羌、藏风格为主的山体居住片。目前,总投入约20亿元的映秀镇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截至4月24日,阿坝州农房重建累计开工达6万多户、累计竣工近4万户,分别占需重建总量的97%和63%,今年国庆前受灾农户即可全部搬进新居。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让群众放心

    据四川省国土管理部门统计,在“5·12”特大地震中,全省近16万农民失去宅基地,完全损毁的耕地总面积达5.6万多亩。让这些完全失去宅基地、丧失耕地或者失去生活来源的农民不仅要住上新房子,而且还能住得下去、生存下去,这是四川省农房重建中一个必须要跨过的门槛。

    为此,四川省有关部门和各个灾区一方面积极为失去宅基地和耕地的农民调剂生产生活用地,一方面千方百计为灾区群众的生计筹划长远。

    在都江堰市的蒲阳镇花溪村,村民骞锡萍一家有座三排平房和一座二层小楼围成的川西风格农家小院。骞锡萍告诉记者,在重建中她家获得了政府的1.6万元补助金,加上自己的一些积蓄,再向银行贷了3万元,总共花了6万多元就把小院子重新修好建好。虽说欠了债,但骞锡萍依然乐观。她指着对面一块占地近百亩正在建设的生态蔬菜大棚基地说,蔬菜基地占了她家的土地,要请他们一家当工人,一旦到蔬菜大棚基地上班,她家的收入就能翻倍,银行的贷款也容易还了。蒲阳镇党委书记杨德伟说,全镇灾后住房重建就要拉动近4亿元的内需,镇上的川苏产业园区内还有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建材、新材料等数十家企业,不少居民就在本地上班。全镇大量农民现在已经转变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目前镇上已有两个占地1000多亩的“折耳根”种植基地、3000多亩药材种植基地、7000亩笋用竹和2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这些农业产业项目已使得全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提高了大约1000元”。

    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告诉记者,都江堰按照“四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思路,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融入灾后重建,让灾区群众不仅能住上漂亮的新房子,更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广元市市委书记罗强告诉记者:“只有新房子,没有新产业,不是新农村。为此,广元市在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中,大力发展畜牧、林业、果蔬三大优势产业和猕猴桃、木耳、核桃、烟叶、茶叶、油橄榄等特色产品,并有序组织灾区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参与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程。虽遭了大灾,但去年全市创下了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保增收’的好成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7%,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也实现了‘开门红’。”

    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民增收能力,是四川省各地在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全省围绕灾区群众增收的农业生产项目投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扩大内需新增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亿元,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达610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50元左右,同比增长10%。(郑德刚)

 
 
 相关链接
· 四川地震灾区加紧永久性住房建设
· 四川青川县灾后首个城镇永久性住房建设项目启动
· 广元市受灾农户可贷3万至5万元建农村永久性住房
· 山东累计已拨付北川永久性住房建设资金5.6亿元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