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河南夏粮连续丰收:科学发展催生大旱之后丰收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科学发展催生大旱之后丰收年
--写在河南省夏粮连续第六年丰收之际

    新华社郑州6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于振海、程红根、秦亚洲)“中国粮仓”河南省的夏收顺利结束,今年小麦总产再次突破600亿斤已成定局,这是河南连续第六年夏粮丰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局面,也是我国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

    面对去冬今春50年旷世未见的干旱,河南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在广袤的中原大地,用科学发展的画笔,挥洒苦干实干的汗水,描绘出令人喜出望外的大旱之年大丰收的精彩画卷。

    挥舞科学发展的旗帜 打响共和国粮仓保卫战

    在春节喜庆浸润的时刻,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张虎桥村71岁的农民霍家才,望着枯黄连绵的麦田,随手拔出一绺麦苗,干枯的根须用打火机一点就着。“自打记事到现在,没有见过这么旱的天。”霍老头摇头哀叹。

    小麦生长的关键时节,河南连续107天无有效降雨。气象资料显示:这是一场中原大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严重旱灾。全省小麦受旱面积最高时近5500万亩,山区、丘陵地带高峰时有45万人、9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在蔓延,中国粮仓面临断粮危险。今年是河南省被国家确定为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后的第一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小麦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夺取夏粮丰收成为“中国粮仓”今年粮食生产的关键。

    党中央关注着夏粮安全。面对罕见旱灾,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刻,总理亲赴中原大地指挥抗旱。旱情就是命令。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5次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举全省之力,用全部智慧,汇聚一切力量,用10天时间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普浇一遍。

    一场保卫共和国粮仓的战役打响了!

    抗旱救灾成了检验河南省各级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作风的“考场”。从省委书记、省长到村组干部,躬身田间地头、河边渠畔,与麦农同甘共苦,抗旱保苗。河南省军区动员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紧急行动起来,担当抗旱浇麦的主力军。全省各级组织、纪检监察部门把党员领导干部在抗旱浇麦中的表现,作为考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省里成立了以120名厅局副职为组长的抗旱指导小组,奔赴100个夏粮重点生产县,帮助基层解决抗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确保把旱情的影响减到最小。河南省气象部门殚精竭虑,根据历史资料人工降雨,黄河水利委员会创造条件引黄入灌。有条件的地方打井架泵,没有条件的地方车拉人担,争取多浇一亩麦,多保一棵苗。

    “春节期间,整个办事处的人都在包组包户忙抗旱,有的大年初一都在地里忙浇麦。”商丘市平安办事处主任张留雁说。

    积极筹措资金,坚持科学抗旱。在抗旱春管中,河南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超过28亿元,在4月底之前,建成了一批投资小、工期短、见效快的应急灌溉工程。与此同时,省里统一组织了13794名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行政村,面对面指导农民科学浇水。

    在这场与天灾的较量中,河南各部门相互支持、全力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中石油河南分公司要求所属的所有加油站点,必须按照优惠价格保证抗旱柴油供应。中石油河南分公司总经理陈长青说:“我们把全省划分为135个片区,共组织了500多个抗旱用油服务队,利用小型配送车辆、机动三轮车、便民油桶,将柴油送到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科技送到农民家

    农业科技卓有成效的转化和应用,使科学种田、科技增粮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农民心里。农民由过去的“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转变为今天的“增产不增产,全靠技术员”。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实践第一、运用第一、服务“三农”第一的原则,把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兴粮,为中国粮仓的连续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包屯镇,群众都知道赵普生,但不一定知道葛伟。”河南省农业大县扶沟县包屯镇镇长葛伟说,“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普生,测土施肥,防虫防病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百姓看见他都喜欢的不得了。”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实施主要粮食作物技术与应用研究、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繁育、测土配方施肥和气象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项目。

    为了改变部分科技人员重研究轻推广的倾向,河南省农科院响亮提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送到农民家”。这种研究、推广并重的做法,使该院一大批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很快得到推广应用。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通过近10年的科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的区域布局已经完成。今年,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5506万亩,超过小麦种植总面积的70%。

    连续六年获得“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代表河南省农业生产最高水平的河南滑县,预计今年夏粮总产约17.88亿斤,比2008年增加约1.96亿斤。

    滑县农业局局长王典让说:“滑县在大旱之年能够再夺夏粮丰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科学种田、科技增产始终引领农业生产。”

    6月上旬,经过专家现场实打验收,设立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的万亩核心试验区,小麦平均亩产1381.2公斤,创造了我国万亩小麦产量的最高纪录。

    从1984年以来,河南省夏粮总产先后突破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和600亿斤大关。夏粮每次千亿斤跨越的背后,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目前,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5%以上。

    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说:“未来10年,平均每年使全国小麦亩产提高1个百分点,我们有信心!”

    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 粮农生产积极性百分之百高涨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农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中国粮食生产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河南省时刻铭记中央的重托,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一分钱不能少、一天不能耽搁、一户不能漏掉”的要求,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行量化、细化、实化,建立工作责任制,保证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户。

    焦作市财政局局长申相臣说:“我们为每一个农民办理了‘一折通’,将中央对农民的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和综合补贴,直接打到农民自己的存折上,不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避免了资金的跑冒滴漏。”

    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省,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以“农”为天,“农”字大写,竭其所能哺辅“三农”。2005年,河南提前一年在全国率先全部免征农业税;2006年,河南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300亿元以上,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25%。2007年,全省财政对农民补贴持续增加,达到45.91亿元。

    今年种了11亩小麦的河南省滑县城关镇孔东庄村农民王保军说:“我的感触太深了,以前种粮要交农业税,现在不仅不交税,国家反而补钱。以前种粮不挣钱,现在种粮有利可图。”王保军自己算了一笔账,今年平均每亩小麦纯收入870.12元。如果再加上秋粮,种田的收入就更高了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旱涝保收田不断增多。如今,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7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减少了田间体力劳动的辛苦,以轻松的身心享受丰收的快乐。

    目前,河南省夏收基本结束。河南省农业厅预计夏粮总产比去年612亿斤的历史峰值略有增长。

    河南历史上旱涝交错,百姓灾难深重。史料记载:1450年至1949年500年间,河南有391年发生旱灾。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灾,河南省300多万人死于饥饿。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夏粮共遭遇4次特大冬春干旱:

    1986年春季受旱3300万亩,粮食减产90亿斤;

    1988年春季受旱4600万亩,粮食减产84亿斤;

    1999年春季受旱3700万亩,粮食减产76亿斤;

    2009年冬春连旱5500万亩,粮食再获丰收。

    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河南省干部群众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用汗水和执着换回了中原大地粮丰仓实。在夏粮新谷加仓之际,全省亿万干部群众又投身到秋粮的生产之中。目前全省主要秋粮作物玉米苗全苗旺,长势喜人。

 
 
 相关链接
· 我国将用3个多月时间集中查处粮食价格违法行为
· 发展改革委、粮食局部署开展粮食收购价格重点检查
· 任正晓强调:对售粮农民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 新的《稻谷》《玉米》《大豆》粮食标准即将实施
· 粮食局通知做好油脂加工企业油菜籽收购统计工作
· 粮食局发布对小麦成本利润等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