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利用优势和有利条件应对仍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冯 琦编制(新华社发)

    编者的话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各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理论界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积极寻找克服经济困难的思路和对策。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这组文章,反映了理论界的部分研究成果。

    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 刘应杰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仍然具备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我们就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困难方面,我们具备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二是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6%以上的增长速度,可谓“一枝独秀”。三是我国金融形势稳定,资金充足,流动性良好,银行贷款大幅增加。四是我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五是我们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迅速出台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抓住了时机,赢得了时间。六是我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又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扩大内需的空间很大。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外需急剧收缩的情况下,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一方面,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扩大投资,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城乡面貌有一个新的更大改变,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工程建设,使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消除人民群众投资和消费的后顾之忧,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特别是通过制定实施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局面,使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依靠消费拉动的基础上。这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会迫使行业、产业以及企业进行优化重组。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加大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生产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知名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创造更多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众多创新能力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另一方面,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际金融危机在造成我国出口大幅下降的同时,也带来了“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机遇。我们应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一方面,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建立国家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发展境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充分发挥大国优势

    湖南商学院教授 欧阳峣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我国凭借着大国优势,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已经抑制住经济下滑的势头,经济开始出现好转迹象。

    这里所说的“大国优势”,主要是指大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和市场巨大的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发展优势。大国的经济规模很大,更容易培植支柱产业,形成专业分工优势,其一般产业的规模往往就超过了小国重点产业的规模。这是经济增长的“大国优势”。大国的国内市场很大,能够建立完整的经济内部循环系统和外部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国际市场发生动荡的时候,可以通过扩大国内需求,发挥国内市场的缓冲作用。这是市场稳定的“大国优势”。大国的储蓄总量很大,更容易积累巨额的资金,因而有着比较强大的资金调节能力,可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是金融稳定的“大国优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大国经济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正因为如此,美国高盛公司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称为“金砖四国”,意即最有发展前途的世界新兴市场国家。

    我国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利用大国优势,避免经济的大幅度震荡。温家宝总理在伦敦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谈到,他对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主要来源于中国有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有稳健的金融市场体系、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回旋余地等。所有这些,都与我国的大国特征和大国优势有着内在联系。我国市场潜力大,物质财富总量大,经济运行稳定性较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制定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财政在保障民生方面的投入,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推进技术改造,保持金融稳健等。凭借大国的资金优势,实行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凭借大国的市场优势,在世界经济增速趋缓、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将重点转向开发国内市场,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我国之所以能够较好地利用大国优势,还得益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能够更好地利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调节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可以自发地调节社会经济,提高生产和经济运行效率。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足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因而需要国家的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在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国家应设法刺激和扩大总需求,比如通过刺激和扩大投资需求,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从而增加消费需求;或者通过提高居民收入、保障民生等措施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遏制经济下滑的实践,初步显示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协调配合的巨大威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大国优势相结合的巨大优越性。

    目前,凭借着大国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已经初步遏制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09年亚洲发展展望》认为,中国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并有刺激经济的必要手段,因而在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实施到位之后,中国经济将在2010年提速。我们依靠大国优势保持经济稳定,更要依靠大国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正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预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在不久的将来将以更加稳健、更富活力、更具潜力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启示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朱炳元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安全问题的思考。只有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及产生机制,才能有效避免经济发展中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实现金融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虚拟资本这一概念,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指出,虚拟资本的主要特点是虚拟性、投机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运行的周期性。虚拟资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的内在矛盾,但又在新的条件下和新的基础上加深了这一矛盾。一方面,虚拟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收益可以吸收大量社会资本,提高现实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现实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发展和无序发展会引发金融危机;虚拟资本的过分扩张会占有现实经济的资金,影响现实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在促使人们进行投机和冒险时,会导致社会寄生阶层的形成。马克思进而指出,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金融衍生品的恶性泛滥,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机制。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是由虚拟资本自身的特殊运动产生的,但同经济危机一样,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产品相对过剩,反映的是现实资本的内在矛盾,“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可见,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以及建立在资本理论基础上的虚拟资本理论,对于我们深入剖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并制定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相比,当代虚拟资本的内涵更加广泛,已大大超出国债和股票这两种传统虚拟资本形式,衍生出了期权、期货合约以及指数期权、指数期货合约等新的金融产品。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虚拟性扩大,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之比已经不是一倍、两倍而是几十倍、上百倍;虚拟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不可替代,但蕴藏的风险也急剧放大;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距离更远,如指数期权、指数期货等衍生性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联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票据的交易行为。可以说,发达国家虚拟资本的膨胀已达到泛滥程度,因而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有可能被破坏作用所取代,并最终引爆席卷全球的金融灾难。所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有内在必然性的。

    通过对虚拟资本和金融危机的分析,可以得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些启示。

    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从根本上消除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因素,但仍要防范因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匹配而产生的金融风险,并注意抵御发生于其他国家并传导到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无论是防范国内金融风险还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都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存在过度的问题,主要矛盾还是虚拟经济发展整体上与实体经济不相适应。但这并不是说虚拟经济可以无序和盲目地发展。为防范金融风险,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应规范虚拟经济主体行为,加强立法和监管,防止虚拟经济的盲目性和泡沫化;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密切注意虚拟资本发展动向,严格防止金融衍生品的恶性膨胀和泛滥,把握好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力度。

    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总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这些限制,但是它用来克服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这些限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在它面前”;“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既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受到限制、有效需求不足,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资本的逻辑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处理好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此外,还应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这些方面实际上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我们就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危机之路。 

 
 
 相关链接
· 北京工会“大学校”助职工素质升级应对金融危机
· 图表:金融危机下全国对口援藏工作力度不减
· 商务部:中国对非洲各援助不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
· 最高法解读做好行政审判--禁止借口金融危机侵权
· 湖南长沙推出扩大开放合作新举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 引进来走出去谋双赢--聚焦金融危机下的跨国并购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