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奥运助推全民健身——写在首个"全民健身日"之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公兵、顾涓、吴俊宽)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其中对中国全民健身的助推作用更是巨大。把北京奥运会开幕日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凸显了中国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体育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标志着中国的全民健身更加受到重视。

    健身器材装备不断普及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决赛赛场上,你恐怕很难想到西班牙队会穿着中国李宁品牌的服装纵横驰骋!一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体操王子”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成为全民健身60年发展的缩影。

    将镜头拉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体育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经济基础薄弱,人们对健身的意识非常淡薄,对健身器材、装备的要求基本没有,参加的健身活动多为跑步、广播操等。即便是有器材要求的项目,器材也多是“手工”制作,比如把树枝架在树杈上做成单杠,用扁担挑起农产品举重,用锯将三合板锯成乒乓球拍等。

    据今年77岁的曾在北京农村体育工作办公室工作的董绍基介绍,那个时候的自己主要就是跑步锻炼身体,毕竟那时候场地资源、器材有限,因此跑步无疑成为当时许多人健身的选择。

    “文革”十年,令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遭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群众体育方针政策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体育设施荒废或被捣毁,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已消失,自发、自娱的群众活动被迫停止。体育器材、装备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倒退。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全民健身出现繁荣景象,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打陀螺、霹雳舞、健美操成为年轻人追求的时尚,中老年人则热衷于太极拳、气功等健身活动。而随着中国军团在世界大赛中成绩越来越好,中国体育产业也随之兴起,拥有一副自己的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甚至专门的运动服对很多人而言已不是新鲜事。也正是瞅准了这个时机,经历了洛杉矶奥运会辉煌和汉城(首尔)奥运会低谷的李宁于1990年创办公司,今天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本土公司中的强者,2008年营业额达到63.5亿元,仅较之其2004年上市年度的18亿多元就已经有了巨幅增长。加上以福建晋江为代表的体育产业圈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健身的巨大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的提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健身有了高品质的要求。一些很专业的球鞋、球衣以及专业器材(如户外登山装备)开始走入普通人家庭。在一些时尚论坛上,运动装备、球鞋收藏往往作为单独的板块,吸引大量体育爱好者的关注。人们对体育器材和装备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能用”,而且要求时尚、便捷。拿乒乓球拍为例,仅仅在北京体育馆西路这一条以销售体育器材为主的小路上,就可以买到下至儿童启蒙使用的几十元的初级球拍,上至专业爱好者使用的高档球拍。运动服方面,具有排汗功能的运动装已经不再是稀罕物,而加入时尚元素的运动装更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打开很多白领的汽车后备箱,里面都会有一套运动装、一双球鞋。运动产品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全民健身无论是方式、手段,还是器材、装备上都出现了时尚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健身市场日益丰富、多元化,健身器材和装备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使用功能愈发多样化。人们的健身从原来的盲目健身变成有目的的健身,从原来只注重身体素质到注重综合素质、社会文明,从原来的被动融入生活到主动享受生活。

    群众体育制度不断完善

    从1955年10月全国第一届工人运动会的召开,到1956年首次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职工体育、农村体育也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国民体质得到了很大改善。截至2009年,全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8.2%,而且有望在明年实现40%的目标。

    城市职工体育方面,2001年4月,全国开展“亿万职工健身活动”,为21世纪初叶的职工体育活动掀开了新的一页。2007、2008两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推出了近150项大型群体活动,为奥运会的举办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

    针对农村体育,1990年推出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收效明显。上世纪90年代,晨(晚)练活动逐步进入农村居民的生活。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设立了“农村体育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有效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求长远发展、为农民造福的长效机制。2005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发展思路和实施计划。2007年,《“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提出,5年内中央和地方投资30亿元,支持全国10万个行政村完成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全国1/6的行政村都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颁布实施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有计划、规模化、系列化地开展起来,全民健身工程包括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和为公共体育设施严重短缺地方建设的“雪炭工程”等。截至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建设雪炭工程318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57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1337条、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4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7113个等,共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26亿多元。

    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宣布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随后,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学校全面启动。

    此外,群众体育各种制度不断完善,包括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广播体操制度和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等,进一步助推了全民健身事业。

    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77岁高龄的董绍基称得上是新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活化石”。据老人介绍说,新中国刚成立时,“健身”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活状况不好,百姓的温饱都成问题,健身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由被动健身变为主动参与,这是国人全民健身理念改变的第一步。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介绍说:“自觉参与的意识明显提高是国人健身理念变化的一个明显特点。老百姓开始养成了自觉健身的习惯,体育健身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于健身锻炼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传统的“要我练”变成了“我要练”。原来以单位组织练习广播操、工间操和武术为主的健身方式开始向体育舞蹈、健美操、气功等方向发展。不但健身内容开始向锻炼、娱乐、休闲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向转变,健身模式也开始从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以及工作时间的缩短,居民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国人的健身锻炼也进入到一个由“简单参与”到“科学锻炼”的新阶段。

    位于北京朝阳区青年路附近的董炯羽毛球俱乐部是由羽毛球明星董炯创办的,俱乐部致力于羽毛球运动的推广以及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工作,白天对青少年会员进行培训,晚间则面向社会开放。据该俱乐部的负责人李岩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接受系统专业的羽毛球训练,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能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很多定期去健身房进行锻炼的都市白领选择聘请健身教练为自己量身订做健身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健身活动。此外,大多数的基层居民健身点都活跃着一批或专业、或业余的社会体育辅导员,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盛志国介绍说,如今的中国人开始更加注重健身的效益,从身体锻炼延伸到讲求身心俱健以及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的提升。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百姓健身锻炼的一个主要目的。这是国人健身意识变化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现在,“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共识。人们参加体育健身不仅是为了追求健康,同时也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实现自我完善。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健身更是成为一种张扬个性、挑战自我的途径。一些像攀岩、轮滑、小轮车等新型健身项目就颇受青年人的青睐。约上三五个志趣相投的好友,在健身的过程中增进交流、升华友谊,健身锻炼已经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交方式。

    现在去董炯羽毛球俱乐部打球的人群中,由单位组织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今天,是否组织员工进行体育锻炼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单位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最初的“单位组织”到后来的“自觉参与”,再回到现在的“单位组织”,这看似是一种循环或倒退,实际却反映了人们的健身理念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变化过程,也是六十年来国家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全民健身仍处在较低层次,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方面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全社会的体育场地偏少、锻炼习惯不够、健身指导缺乏等仍制约全民健身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中国体育界乃至中国社会今后需要破解的课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陕西迎接“全民健身日”万人健步行活动隆重举行
· 农业部做好“全民健身日”在农村的组织开展工作
· 浙江省日前召开会议部署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