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各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事业获得大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随着各地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增大,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山东临沂、河北保定、安徽芜湖、湖北天门作为各省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山东临沂:三项重点突破实现文化体制改革

    近日,山东临沂市推出的内河深水大型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在临沂市万亩沂河水面上全新盛装登场,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作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6月15日在京首映后不久,在全国陆续上映。还有电视连续剧《沂蒙》、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等,这些都是临沂市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创作的文化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为山东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临沂从2006年开始启动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以综合执法为重点,改革宏观文化管理体制。临沂市首先推进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执法主体,实行统一执法。整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三家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实现了行政审批权与执法权的分离。其次整合管理职能,强化管理主体,将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的管理职能进行归并,新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其三,坚持政事分开,实行管办分离。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及传输中心等6个事业单位,组建了市广播电视台,成为独立法人实体。

    二是以文艺院团为重点,实行项目带动,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文艺院团方面,实行一团一策:对市柳琴剧团,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保留了事业性质;对市歌舞团,实行转企改制,在保留原来财政拨款不变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手段,筹措5300万元打造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

    三是以市县一体化为原则,坚持上下联动,集中突破县区改革。县区改革贯彻“市县区一致、全市一体化”的要求,对县区新组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双重管理;在县区成立了文广新局,将广播电视台从原来的管理机构分离出来,实现了局台分设;各县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在整合机构、转企改制,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之后,临沂市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目前,全市建成文化产业园区12个、文化产业基地11个,文化企业发展到7000多个,投资过千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51个,其中过亿元的20多个;文化产业连续四年以年均40%以上的增幅发展,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不足1%,提高到去年的3.9%,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河北保定:多措并举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试点任务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的河北省保定市,以文化大市和文化名城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市属媒体、文艺院团、影院等方面的改革,激发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保定市建立了组织体系,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体系,设立了文化大市暨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两项专项资金。为推进媒体改革,保定实施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保定日报社是我国办报最早的地级报社,改革中实行了“一社两制、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成立保定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在今年金融危机报业经济收入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报社经营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0.6%。保定电台、电视台也积极改革管理机制,大大提高了综合效益。

    据介绍,保定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主攻方向,将四家市属文艺院团撤销并进行重组。其中以保定老调剧团为主组建了保定艺术剧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调的传承和保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立演艺公司,组建了保定古城飞歌艺术团。新公司成立后,投资3000万元打造了大型实景剧目《印象·野三坡》,连续演出近百场,实现收入500多万元,拉动了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要求,保定完成了六家影剧院的企业登记和注册工作,组建成立保定市文化影视培训中心,建设关汉卿大剧院、保定历史名人苑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对影剧院所属原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妥善安置,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

    针对文化市场管理点多、面广、任务重的实际,保定调整了原有的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保定市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保定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按照“整合资源、统一管理、重在基层、规范执法”的要求,将全市所辖22个县(市)文化(含文物、新闻出版、版权)、广电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合并,全部组建、设置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各县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作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直属机构,对属地文化市场实行综合执法,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统一、高效、有序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

    安徽芜湖: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分类指导分类改革效果初显

    芜湖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管办分离、分类指导的思路非常明确,在全省率先出台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实行政企、政事、政资分开。

    2005年4月,芜湖在全省率先撤销市文化局、广电局,整合组建市文化委员会,加挂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牌子,统一行使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等行政管理与执法职能,将精力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系统管理为主转变到了以社会管理为主。并于2006年8月成立综合执法大队,作为市文化委员会直属机构,由其授权成为行政执法主体对全市文化、广电、新闻领域实施综合执法。

    同时,将全市宣传文化单位按性质和功能划分为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产业化类三种类型,明确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为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重点在于精简机构,提升效能;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市广电总台、市文化馆等公益类事业单位重点在于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市歌舞戏曲院团、印刷厂等产业化类文化单位重点是转换机制、面向市场。

    通过有计划的分类改革,芜湖大部分文化单位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职责。其中,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效果较为突出。

    据介绍,截至目前,芜湖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共有10家,参加身份置换的有412人。2008年,报业集团、广电总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了9450万元和9800万元,与改革前的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2%和81%。

    2006年6月,国有独资的“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在整合市歌舞团、黄梅戏剧团、越剧团、庐剧团、剧目创作研究室、演艺中心等文化演艺资源的基础上成立,当年就扭转了四团总计一年演出仅30场的“窘境”,完成演出105场,总收入79万元。此后两年演出场次和收入也连续“飙升”,到2008年完成演出186场,总收入231万元,名列全省89家专业文艺团体第4名,职工的个人平均收入也比改革前增加了2倍。

    此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通过公开招考与内部整合选拔相结合,吸收了8名队员,平均年龄31岁,学历与专业技能兼备,不仅精简了机构,还通过建立市、县(区)统一高效执法网络,解决了多头执法和责任不清的问题,提升了执法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

    湖北天门:文化体制改革惠及民生

    从2007年开始,作为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天门市通过推进乡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广播等事业单位的管办分离,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激活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主导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活跃有序、宽松和谐的文化事业“大家办”的局面。

    天门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和湖北省楚天数字电视公司天门分公司;建立了县乡两级的执法网络,健全了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并将全市27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转制为服务中心,建立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以钱养事”的新机制。

    天门市还深化文化、新闻单位内部改革,对天门剧院、人民剧院整体转企改制,改造升级。利用每年4000多万元的财政补贴,加大农村电影放映队的建设,现在30支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天门的近800个乡村,每年免费放映一万多场。

    据记者了解,天门市在农村、社区、企业建起了1000多个文化俱乐部,丰富群众生活;7200多场戏曲、2万多场电影、46万多册图书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天门市还建设多种农村文化俱乐部,让农民朋友拥有“文化乐园”。至2008年,全市建有农家书屋150家、农村文化中心户248户、村级文化活动室700个、农村休闲健身点98个,这些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去年天门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92亿元。(新华社记者苏万明、杨守勇、熊润频、廖君、关建武采写)

 
 
 相关链接
· 湖南省推出金融“十六条”措施助推文化产业提速
· 江苏:文化体制改革引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丰收
· 石家庄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文化产业奏响"步步高"
·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 西藏每年投入2500万元 以加快文化产业振兴步伐
· 文化部等主办澳门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