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发展改革委主任:八大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5日   来源:新华社

    张平:我国将采取八大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雷敏、陈菲)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25日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一旦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因此下半年要采取八大措施巩固这种回升势头。

    受国务院委托,张平2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这八大措施包括:

    一是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继续实施好促进汽车、家电等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快城乡流通网络建设;继续发挥好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

    二是努力稳定对外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落实已确定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加快调整出口结构和开拓新兴市场。

    三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抓好秋季作物田间管理,加强防汛抗旱、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力争全年粮油生产再获好收成。落实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

    四是下更大力气推进结构调整。抓紧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

    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及早谋划和培育节能环保、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奖惩措施。加强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建设。坚决防止经济形势好转后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七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紧研究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政策措施。积极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妥推进水价、成品油价格和电力价格改革。

    八是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尽快出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继续探索建立适度普惠型老年福利制度。

    张平: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六大困难和挑战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陈菲、雷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说,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经济运行面临六大困难和挑战。

    张平指出,首先外需严重萎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总体来看,世界经济仍处在衰退之中,实现复苏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全年的外贸形势将十分严峻。

    二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在当前生产能力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外需难有明显恢复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跌,许多企业订单不足,销售收入下降。

    三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实现全年粮食丰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还要经受洪涝、干旱、早霜、病虫害等的考验。尽管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好于预期,但就业人数增速和工资水平增幅均有明显下降,加上主要农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影响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上半年,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平衡,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企业兼并重组进展较慢。

    五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尚未实现就业,同时仍有一批往届毕业生还没就业;尽管返城农民工绝大多数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稳定的情况较为普遍。

    六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在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消费环境亟待改善,以及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增强国内需求自主增长的动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关注计划报告: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日趋明显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雷敏、吴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25日说,今年以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

    受国务院委托,张平2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张平说,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

    他指出,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在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我国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各方面信心,遏制住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势头,成绩来之不易。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针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完全正确和及时有效的。

    张平:我国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何雨欣、李菲)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目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

    “在全球产业链上,我国制造业总体仍处于中低档环节,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使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张平说,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水泥产能18.7亿吨,国内需求只有14亿吨至15亿吨;电解铝、煤化工、平板玻璃、烧碱等产能也严重过剩。

    “我国能源消耗偏高、污染物排放较多。”张平同时介绍,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原油加工、钢铁、乙烯等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都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我国火力发电标准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7%左右,酸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

    张平指出,将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继续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把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节能减排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法贯彻实施存在三方面问题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隋笑飞、李菲)畜牧法贯彻实施总体情况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畜牧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这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云龙2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畜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所表示的。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畜牧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发展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良繁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草原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投入,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制约畜牧业发展的贷款难、用地难、粪污处理难等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有效办法。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从监管对象和防控环境看,畜牧生产分散,饲养环境差异较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质量安全管理环节多,国内外动物疫情复杂,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重大隐患依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和药品研发推广水平与防疫需要不相适应。

    ——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以及组织化程度较低,畜禽良种化水平不高,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关注转变发展方式:我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王飞、李菲)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有力作用下,我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这突出表现在:

    ——大批落后产能退出市场。2006至2008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关闭小煤矿超过1万处,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淘汰小火电5407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能耗水平进一步下降。2006至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08%,今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下降3.35%。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2006至2008年,全国新增燃煤脱硫机组3.2亿千瓦,脱硫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8%提高到2008年的60%。“三河三湖”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

    ——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2006至2008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从六个方面进一步贯彻实施好畜牧法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隋笑飞、李菲)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云龙2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畜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表示,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抓好畜牧法贯彻实施工作,以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检查组建议从六个方面进一步抓好畜牧法贯彻实施工作,以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支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畜牧法规定的扶持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解决规模化养殖企业的资金需求。

    ——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疫病防控能力建设。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及时处置”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和畜产品质量认证推广,强化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加强畜禽屠宰加工和流通环节监管,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市、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动物疫病检测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引导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尽快出台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步形成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利益联接机制,保护养殖者的经济利益。

    ——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监测机制,掌握畜禽遗传资源动态信息,并针对资源变化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扶持力度,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合理有序利用。

    ——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继续巩固退牧还草成果,推进石漠化草原治理、游牧民定居等草原保护工程。认真落实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及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构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对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的扶持。

    ——加快配套法则制定。尽快制定配套法规规章,进一步细化畜禽养殖行为规范、畜禽污染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政府对畜牧业投入等方面的规定,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增强可操作性。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畜牧法执法检查报告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隋笑飞、李菲)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25日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畜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畜牧法是2005年12月颁布、2006年7月开始实施的。制定畜牧法的目的是: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5月至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河北、河南、内蒙古、吉林、陕西、四川等六省(区)对畜牧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云龙向会议报告了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王云龙说,三年多来,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以畜牧法为法律保障,抓住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为:认真学习,广泛宣传,积极制定配套法规;积极落实畜牧业发展扶持措施;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畜禽遗传资源和种畜禽管理力度等。

    执法检查报告也指出,畜牧法贯彻实施总体情况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畜牧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畜牧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等。

    对此,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出了六条建议,分别为:建立支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疫病防控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配套法则制定等。

    关注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将从五方面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何雨欣、王飞)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他说,将从五方面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这五方面包括:

    ――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继续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

    ――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中心环节。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继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

    ――把缩小城乡、地区差距作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体现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坚决防止能耗高、污染重和低水平的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关注转变发展方式:今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4%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何雨欣、崔清新)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他指出,近几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去年达45.7%,今年上半年提高至53.4%。

    报告显示,新世纪以来,针对消费率下滑较快的情况,国家积极采取包括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推动扩大居民消费,这使得调整投资与消费结构得到加强。

    “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张平介绍,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新增中央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水电路气房、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建设,这为未来扩大消费创造条件。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张平指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我国出口急剧下滑的严峻形势,国家先后通过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或降低部分商品出口关税或特别出口关税等政策,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努力减缓进出口过度下滑的势头。

    关注转变发展方式: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稳步推进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李菲、崔清新)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稳步推进。

    张平介绍,我国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已逐步完善,相关的科技投入也较快增长。去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达4570亿元,是2005年的1.87倍。企业已成为投入和研发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张平说,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稳步推进,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加快实施。

    据介绍,近几年,我国高技术行业较快发展。2006年至2008年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同时,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成长壮大,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集团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5.3%。

    关注计划报告: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与往年基本持平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陈菲、雷敏)“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与往年基本持平,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外出就业已基本恢复。”

    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说,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应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张平指出,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方面,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国家制定实施了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以及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等还采取了专门的促进就业措施。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也坚持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据统计,前七个月,城镇新增就业6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别为315万人和9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和93%。

    在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张平透露,目前已有25个省份建立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春节前落实到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即将启动实施。

    张平表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完善,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救灾工作扎实有效,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中央投资375亿元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以及国有林区、煤矿和垦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今年将以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形式解决26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推进,原定的三年目标任务有望在两年内基本完成。

    关注立法: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拟就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决议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张景勇、张宗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25日开始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

    气候变化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汪光焘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决议草案作说明时说,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直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

    决议草案是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有关议案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研究论证,认真听取和吸收有关方面意见之后提出的。

    决议草案提出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决议草案还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统筹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相结合,协调推进各项建设;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强化节能、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节能减排,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始终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1992年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我国政府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政策措施和步骤,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了积极贡献。

    决议草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根据自身能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新的内外环境和条件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决议草案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强化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决议草案还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把相关立法作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立法工作议程。要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营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京举行
审议人民武装警察法草案、行政强制法草案、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
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等
吴邦国委员长主持会议

    8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主持会议。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继续审议人民武装警察法草案、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行政强制法草案,审议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等。

    吴邦国委员长主持会议。

    根据通过的议程,会议首先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锡荣作的关于人民武装警察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法律委员会认为,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法履行职责,制定人民武装警察法是必要的,草案基本可行,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详细>>>

 
 
 相关链接
·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24日在北京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