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辉煌60年:"扫盲"字眼的消失 一个落后时代的远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06日   来源:新华社

经典中国·辉煌60年
“扫盲”字眼的消失:一个落后时代的远去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吴晶)高家柳沟村只是山东省莒南县县城东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然而,50多年前,这里的300多户农民却个个是明星,他们的“识字经”更是全国争先效仿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6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相当于总人口的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为此,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1950年,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当年,高家柳沟村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合作社找到其中7人作记账员。可他们识字不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等很多都写不上来。他们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

    迫不得已,高家柳沟团支部创办了记工学习班,想尽办法组织社员学识字。社员们从学写身边人的名字开始,逐步学到土地、农活和各种农具的名字。初春了,他们边春耕边学习“春耕”这个词;推车送农家肥了,他们就学习“车襟”“推车”之类的词。

    为了防止“不用就忘”,学员们利用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开起了学习班。2个半月过去,参加学习的115名青年中有19个能当记账员,92人能记自己的工账。得知高家柳沟村的扫盲工作,毛泽东同志十分高兴。1955年12月,他对该村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作了亲笔批示。

    “很快,各地纷纷开始编写扫盲教材,举办形式各样的扫盲班,扫盲运动被推向高潮。”李吉元回忆说。

    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扫除文盲的决定》的发布将扫盲工作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

    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获得解放,点燃了人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学习的热情。在扫盲运动中,各地基层群众创造出很多很好的教学形式。例如,工矿企业采取“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辅导结合”等形式,农村采取了“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等形式,做到了“学习方法大家找,怎么方便怎么好。安排活茬挤时间,能学多少学多少”。

    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学习文化后,生活和生产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学员在扫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文化技术,成为新中国建设生产一线的骨干。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195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紧密部署下,一套基于我国国情的《汉语拼音方案》颁布,进入小学生课堂。由此,全国持续进行的扫盲运动又迎来了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热潮。

    “汉语拼音好处大,帮助我们学文化。我们大家欢迎它,治好了几十年睁眼瞎。”在当年被推崇为汉语拼音学习模范的山西省万荣县,很多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记着这首用汉语拼音读会的诗。

    在汉语拼音的助推下,截至1964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然而,文革造成了我国扫盲工作的停滞,使一部分好不容易“脱盲”的群众重新进入文盲行列。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文盲仍有2亿多。

    但是,党和政府对扫盲的重视从未停止,国人对识字的热情从未消退。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扫盲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此后,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扫盲工作终于在世纪之交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1年初,中国向世界宣告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9.08%,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以下。

    对于一个有着沉重人口压力的大国来说,甩掉“文盲大国”的帽子不仅意味着扫盲工作的成就,更预示着中国在新世纪的腾飞。

    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后,扫盲工作并未止步不前。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扫盲教育的政策法规。2004年,又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提出“到2007年,在中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为了有效堵住新文盲产生,中国同步实施扫盲教育与普及义务教育,积极组织15岁以下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到学校进行补偿教育。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绝大多数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学可上。

    到2007年底,“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我国全民教育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评价说:中国扫盲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2009年初,教育部“扫盲教育处”从建制上被取消了。“这证明以识字为目的的扫盲工作已接近尾声。”曾任扫盲处处长的王岱说。

    进入新世纪,文盲的定义发生了变化。2005年,联合国将新世纪文盲分为三类,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一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还有一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如今扫盲课堂上讲的,是“怎样使用电脑”“怎样使用洗衣机”等生活常识。

    王岱说,我国新阶段的“扫盲”工作将由12个部委分别承担,它们将针对失学儿童、出国劳务人群、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扫盲,帮助他们获得工作机会、改善生活状况。

    “不管扫盲的内容怎么变,祖国落后贫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李吉元说。 

 
 
 相关链接
· 辉煌6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 辉煌60年:"中国创造"日新月异 人才强国蓄势待发
· 文化部部长:我国文化建设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 经典中国·辉煌60年:勾画中国金融业的世界新方位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