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高寒草原畜牧业的领头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9月12日电(记者 任晓刚)从迷人的青海湖北岸到雄奇的祁连山腹地,这片广阔的草原地带就是“西部歌王”王洛宾歌中所咏叹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这个州至今已实现了连续30年畜牧业丰收,成为青海高寒草原畜牧业的领头羊。

    海北州畜牧业的这一奇迹,可以从当地不断更新优化的牧业经营模式中找到答案。

    在青藏高原上,牧民们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这种传统的畜牧业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和季节的变迁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显得软弱无力。草原上,一场大雪灾使得牧民辛苦多年发展起来的畜群荡然无存的情况屡屡发生,即使是平常年景,畜群也总是无法挣脱“秋肥、冬疲、春死亡”的怪圈。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路径。

    “牛羊存银行”是海北牧民改革开放初期的创造,它是当地人对季节性畜牧业的一种形象化称呼。这种模式的主要做法是:在屠宰季节利用牛羊膘情好的特点,尽量多屠宰变现,将资金存入银行,这样既可以避免牛羊冬季死亡造成损失,也减轻了草场负担。季节性畜牧业效果十分明显,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多年间,海北州畜牧业出现了连续丰收。

    季节性畜牧业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但当草场的利用率达到极限时,必然会造成生产和收入的停滞。上世纪90年代,海北州农户借鉴农区大棚种植的经验,修建起保暖畜棚来发展畜牧业。他们在牧区繁育季节低价购回羔羊,用暖棚将羔羊集中到舍饲育肥后再出售赚取差价,效益可观。由此,古老而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游牧生产方式开始改变,舍饲、半舍饲和草地放牧相结合的反季节“羔羊经济”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育肥牛羊的反季节出售,彻底摆脱了自然季节的羁绊,人为地“制造和控制”牲畜出栏的最佳季节,也实现了市场优质鲜肉的平稳供应,保持了市场鲜肉价格的相对稳定,牧民也从中获得了最大利润。如果说“季节性畜牧业”是最大限度地适应了自然季节,反季节则是在与自然季节剥离后创造出了一个适应市场的常年生产期,从而摆脱了自然季节的羁绊,使牧民收益最大化。

    1987年,海北州祁连县峨堡镇白石崖村的达娃在自家草场的山坡上盖了几间土坯房。1999年,他又在山坡上盖了几间瓦房。2003年,达娃在公路边矗立起了5间带廊檐的大瓦房,门庭全部都用玻璃封闭,屋里还安装了土暖气。达娃说,他家住房的变化,正是他从事的畜牧业在各个阶段变化的写照。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被牧民称为“牧区种子工程”的牦牛提纯复壮、藏系羊串换改良等项目,在海北草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这是海北牧民在继“季节挖潜”、“草场挖潜”后进行的“良种挖潜”新探索。另外,以保护生态、保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畜牧业”也受到了牧民群众的认可。

    海北州农牧局局长保广祺介绍说,目前,海北地区的牲畜总量达到了327万余头只,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百亩草场产值增长6.3倍,牧民100%实现了定居。

    在青海高寒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海北畜牧业始终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当地以优质畜种为主的畜牧产业化格局即将形成,牧区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相关链接
· 贵州山区生态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 甘肃省建设牛羊产业大县 推动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 我国畜牧业经60年发展壮大由“副”变“主”
· 辉煌60年:我国畜牧业发展壮大由“副”变“主”
· 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继续发展 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足
·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组建议设畜牧业风险防范机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