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打开发展的新空间——60年西部经济发展进阶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60年西部经济发展进阶记

    2008年7月12日,在新疆博乐境内的天山脚下,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建设工地上,吊管机在将直径1.2米的天然气管道缓缓沉入3米多深的管沟中。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刘志杰、赵连庆、江国成)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东部地区增长5.9%,中部地区增长6.8%,西部地区增长1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地区增长26.7%,中部地区增长38.1%,西部地区增长42.1%。

    全球金融危机洪峰过后,“西高东低”经济发展态势的形成引人注目。

    而从纵向比较,西部GDP增速差距在逐步缩小。1999年至2008年,中部地区GDP平均增长11.2%,西部地区增长11.4%,东北3省增长11.2%,东部地区增长12.3%。

    如同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角色一样,占国土面积71%的西部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止跌回稳的先锋模块。西部地区经济正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并为全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西部经济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西部地区发展。

    国家在“一五”“二五”以及“三线”建设时期,在西部地区布局和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世纪之交,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西部60年不断推进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战略构想,集聚成累积效应: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各省区市加总数)从16655亿元增加到58257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1.7%,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1.6万元,从相当于全国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的59.5%提高到6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35839亿元,占全国各地区加总的比重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1127亿元增加到5159亿元,占全国各地区加总的比重提高了约0.4个百分点。

    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007年10月6日,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一名护林员在苗圃育苗。经过多年的不断治理,内蒙古已经初步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新华社发

    近年来,国家陆续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防沙、治沙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治理工程,使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为稳固。

    这些工程效益从退耕还林工程得见一斑。1999-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4.03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37亿亩,封山育林0.27亿亩。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根据现有政策,中央共将投入4337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创举。

    退耕还林工程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工程造林占同期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52%,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

    退耕还林减少了水土流失。据四川省定位监测,10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3.2亿吨、涵养水源288亿吨,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量0.36亿吨、氮磷钾损失量0.21亿吨,境内长江一级支流的年输沙量大幅度下降,年均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34.5亿元。据长江水文局监测,年均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由2003年以前的1.67亿吨减少到现在的0.383亿吨,减少77%。

    减轻了风沙危害,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现沙化逆转。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

    工程造林增加了1.39亿亩林业用地面积,使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扩大了3.2%;增加了4.03亿亩有林地面积,使全国有林地面积增长15.4%。据测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将增加森林蓄积量约15亿立方米,使全国森林总蓄积量增长10%以上。

    搭建西部交通运输大动脉

    沙漠靠骆驼,草地靠牦牛,山道有马帮……解放前,西部大多数地区全靠畜力运输。

    新中国一成立,西部地区交通运输顿为改观,一条条横亘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运输大动脉顺次搭建。

    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1953年7月交付运营,成为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

    1954年12月25日,两条穿越“世界屋脊”、全长分别为2100公里、2255公里的青藏、康藏公路正式通车。

    1957年10月6日,世界上海拔最高、全长1179公里的公路——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青藏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铁路建设者和运营单位职工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建成了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实现了安全平稳运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3年来,共运送旅客899万人次,格尔木至拉萨段完成货物到发量697万吨,有力地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

    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00-2008年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宁夏沙坡头、内蒙古尼尔基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

    2000-2008年,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927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79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49.4%。

    基础设施建设使西部资源有力地支持了中东部地区发展。由北、中、南三大通道组成的西电东送工程分别从西南地区通向广东、从三峡通向华东和广东、从西北地区通向华北和山东,架起了东西共赢的电力桥梁。到2008年底,西电东送新增装机5710万千瓦,在建规模5280万千瓦。

    全长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于2004年底全部建成,实现全线商业供气,到2008年底,累计完成输气量454亿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一条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香港、东达上海,全长8728公里,覆盖沿线14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二线工程正在兴建。二线工程设计年输气30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可满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对清洁能源的需求。

    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不可替代

    2007年7月22日,在内蒙古蒙牛集团六期智能生产基地内,机器人正在搬运液态奶。新华社发

    经过60年的布局和发展,西部地区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西部的能源及化学工业和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建成了一批天然气、煤炭、钾盐、磷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陕北、蒙西、宁东、云贵等煤电基地发展较快;广西氧化铝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新疆罗布泊120万吨钾肥、青海柴达木100万吨钾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新疆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四川彭州1000万吨炼油、广西钦州1000万吨炼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两大优势产业集聚了神华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华能集团、兖矿集团等一大批重型企业。

    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一批生产及加工基地正在形成:四川、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9%和32.8%;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的90%;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云南、贵州烟叶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43%。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形成了红河、红塔、新希望、五粮液、茅台、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企业集团。

    装备制造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重大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甘肃核电装备生产基地,重庆、成都、西安、柳州汽车、新型摩托车生产基地。培育和壮大了西飞国际、东方电气、特变电工、柳工机械、广西玉柴等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西部地区依托军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形成了西安阎良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庆、昆明、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安顺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金昌、宝鸡新材料基地,西安、成都软件产业基地。

    西部旅游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地的旅游和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可以预见,有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有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广阔的西部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为国家经济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新闻背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开展对外合作,西部地区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正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各省区市加总数)从16655亿元增加到58257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1.7%,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与全国同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差距不断缩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1.6万元,从相当于全国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的59.5%提高到6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35839亿元,占全国各地区加总的比重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1127亿元增加到5159亿元,占全国各地区加总的比重提高了约0.4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局面不断改善: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00至2008年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1.6万公里全线贯通,西部开发8条省际干线公路1.8万公里将于2010年全面建成。铁路建设日新月异,累计新建铁路超过8000公里,截至2008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近3万公里。航空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79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49.4%。水利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宁夏沙坡头、内蒙古尼尔基等大型水利枢纽相继建成发挥效益。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10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大力增加和恢复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减轻,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截至2008年底,累计营造林4.03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占同期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2%,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安排草原围栏建设任务5.97亿亩,其中禁牧2.87亿亩、休牧2.97亿亩,配套安排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任务1.22亿亩。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持稳定,黄河中上游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滇池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重点污染源治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了一大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安排建设了农村中小水利设施、人畜饮水、通县油路、农网改造、沼气到户、生态移民等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贫困县出口路、通县油路、县际公路陆续建成通车。“送电到乡”工程基本解决了西部地区无电乡镇的通电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近800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广播电视到村”工程基本解决西部地区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

    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状况逐步改善: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两免一补”政策率先在西部地区推行,约5000万学生受益。双语教学在新疆、西藏全面展开,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西部地区重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地区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迅速发展,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建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乡镇卫生院16440个,村卫生室近18万个。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6%,电视覆盖率达到97%。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改革有序开展。

 
 
 相关链接
· 辉煌60年:西部经济增速攀升 民族地区团结稳定
· 西部经济“反梯度隆起” 率先于中东部反弹上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