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农业大省吉林的历史变迁:从天下粮仓到全国肉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从“天下粮仓”到“全国肉库”
——农业大省吉林演绎“食品工厂”的历史变迁

    新华社长春9月19日电(记者王晓明)作为我国传统大粮仓,吉林省畜牧业发展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养殖技术、观念落后,畜牧业发展始终不成气候。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吉林省在坚持粮食生产不动摇的同时,做好粮食过腹转化大文章,畜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目前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天下粮仓变成了全国肉库。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大粮仓。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玉米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调出量都一直位于全国之首。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连续登上150亿公斤、200亿公斤、25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成为全国唯一的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2008年粮食产量达28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吉林省牧业管理局局长贾涛说,东部大森林、西部大草原、中部大粮仓,吉林省发展牧业经济有明显资源优势。“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当时养殖技术不到位,饲养周期长,养一茬生猪两三年才能出栏,畜牧业发展始终不成气候。”贾涛说,“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吉林省梨树县最先发明暖棚养猪新技术,随后各种养殖新技术层出不穷,到现在一茬生猪三四个月就可出栏,一年能养两茬半。”

    “60年风雨历程,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贾涛说,1989年首次实现猪肉自给,同时实现了由畜产品输入省份向输出省份的跨越;2000年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实现了由农村经济依附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进入新世纪以后,畜牧业发展的功能和领域不断拓宽,结构不断升级,现代化要素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畜禽品种由传统意义上的猪马牛羊,发展到包括鹿、蜂、狐、貉、貂等特种经济动物在内的几十个物种,牧业产业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快速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跨经济部门的产业系统,加快了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跨越。

    回顾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首先是实现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生猪、肉牛、奶牛、肉鸡等主要畜禽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区域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二是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吉林省畜产品难以自给,没有剩余畜禽原料可供加工,到2008年,全省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14个,畜禽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2亿头(只),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6个,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71个。

    近年来,吉林省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面推广了高产奶牛生产及扩繁技术、优质肉牛生产配套技术、肉羊舍饲育肥配套技术等10项实用技术。组织千名牧业科技人员,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全省1018名牧业科技人员累计入户指导1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1万多个饲养户开展健康养殖,全省牧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5%,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

    “2008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实现77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7%,产值超过种植业。”贾涛说,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48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1%,畜牧业已成为吉林省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大粮仓实现了向“肉库”的历史性跨越。 

 
 
 相关链接
· "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成就展"开幕
· 数据见证60年辉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5亿吨
· 辉煌60年:广西北部湾港从边陲小城到南方大港
· 辉煌60年:新疆从偏居西北内陆到向西开放前沿
· 经典中国·辉煌60年:新西藏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 经典中国·辉煌60年:青海高原少数民族生活巨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