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青岛港60年发展记:挺起共和国"长子"的"脊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青岛9月22日电(记者林红梅、樊曦)当全球港口业因经济危机陷入困境时,青岛港却逆势上扬5%;当大批职工遭遇下岗时,青岛港却“决不让一名职工下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青岛港把“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确定为港口发展的三大使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用辉煌的业绩,挺起了国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脊梁,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把工人变成最宝贵的资源

    青岛港曾经的屈辱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的典型代表。1898年,德国以3艘军舰压境,强行租借青岛99年。此后,青岛港又惨遭日本、美国的蹂躏。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年里,青岛港没有一台机械设备,货物装卸全靠码头工人肩扛。歌谣“脚踏七寸桥板,抬着煤炭去登天。一步走不牢,尸首都不见”,是码头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1949年6月21日,饱受蹂躏的青岛港回到人民手中,掀起了改天换地的热潮。1954年,青岛港从东欧引进了电瓶车,成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机械队。1960年,青岛港自力更生建设起第一个机械化的煤炭装卸坑道。到1978年时,港口吞吐量发展到2000多万吨,成为北方的一个支线港口。

    1988年,青岛港入不敷出,日子紧巴巴的。当时,国企改革推行的是“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方式。青岛港港务局局长常德传却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做出承诺:决不让一名工人下岗!

    港务局实施干部管理竞争机制,干部开始能上能下;对装卸一线职工实行计件工资,不干活的人成为富余职工,在港务局内部进行待业培训。

    为了让职工有岗位,青岛港把黄岛二期油码头改造成了全国最大的进口油码头;青岛港和中远集团签订协议,中远把青岛港作为我国内地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口,青岛港由此进入集装箱枢纽港的位置。油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双翼齐飞,1996年,青岛港实现利税1.68亿元,甩掉了发不出工资的日子。

    为了让工人跟上港口的发展步伐,青岛港组织全体职工开展学习活动,工人们年年参加技术等级考试,考得好的升一级,涨工资;考得不好的,降级降工资。以往没有文化的工人们,学会了操作现代化设备,学会了运用计算机。

    十多年来,青岛港先后转岗分流职工上万人次,不仅兑现了“不让一名职工下岗”的承诺,而且先后为职工增资30次。

    青岛港的工人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成为港口最为宝贵的资源。往日的“粗人”创造了青岛港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形成了以当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为代表的一大批“金牌工人”。

    据世界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2007年的统计,青岛港两个集装箱泊位的效率等于日本神户港的三个泊位,等于其他国家港口的四个、五个泊位。

    卧薪尝胆 逆境发展

    “十五”期间,青岛港遭受了严峻的考验,码头能力严重不足,又没建新码头。2005年春节快到时,常德传愁眉不展。青岛港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6亿吨,但港口的通过能力只有1.08亿吨,码头、机械、设施都处于高度超负荷状态。

    常德传决定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一场“1大于2”的活动在青岛港深入开展起来。码头24小时不间歇地运转着,设备没有丝毫喘息的余地。以“秒”为单位提高作业量,在青岛港各个工作岗位上全面展开。

    前港公司操作部的技术主管和卸船队的技术人员发现,卸船机用的62吨抓斗抓得少,容易坏,于是想办法进行了技术革新,之后新抓斗一次抓起的矿石量比改造前平均每斗多出2吨,一台机器一年可多接卸5艘20万吨级的大矿船。像这样的发明,在海港各公司还有许多。

    在自强不息中,青岛港打出了“变竞争为竞合”的战略。2006年与威海港合资成立了青威集装箱码头公司,两年箱量翻了一番多;2007年与日照港合资成立了日青集装箱码头公司,当年完成吞吐量4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3%;与中石化、日本三菱集团和瑞典ABB公司合资合作,分别经营油码头、建设散装水泥分拨基地、建立ABB低压产品青岛物流中心。

    2007年,青岛港用一个码头的能力,干出了2.65亿吨吞吐量和946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装卸量,相当于用仅占全国港口1.8%的码头,干出了全国6.9%的吞吐量。这一速度相当于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美国发达港口近200年的发展历程。

    危机中挺起“脊梁”

    2008年上半年,青岛港明显感到船少了,货少了。常德传连续收到了一线职工的几封信,职工们在信中说,最近活少了,收入降低了,迫切要求多干活。

    全球金融风暴来势凶猛,世界港航业受到重创。一些码头开始晒起了太阳,没有船没有货,一些钢厂停工封了炉子。

    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常德传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三个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增长指标不动摇、造福职工不动摇”。口号一出,全港上下群情振奋。

    常德传带领青岛港职工频出重拳,保增长、保岗位、保收入。

    青岛港集团主动与船东、货主联手共同应对危机。减免空箱堆存费,为船东、货主排忧解难;为各中小钢厂牵线搭桥,组装矿石进口;与兄弟港口优势互补、缔结联盟,联手发展。

    由于钢厂生产萎缩,青岛港的矿石堆积如山。青岛港拆除了临时食堂、办公楼等设施,扩大了25万平方米的矿石堆场,使得矿石船舶能够及时靠泊,避免了一条船多停一天就要付出20多万美元的费用。

    今年上半年,青岛港吞吐量逆势增长5%。国内外大公司对青岛港充满信心,把落脚点放在了青岛港。6月29日,青岛港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开业,“三国五方”共同投资14亿美元开发、建设和运营前湾四期3408米码头岸线10个大型集装箱泊位。

    数字里面蕴涵的变迁

    作为一家国企,青岛港对国家的贡献有多大?青岛港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

    港口吞吐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2万吨发展到去年的3亿多吨,从支线小港挺进世界大港第七位。现在的青岛港,一天的吞吐量超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年的吞吐量。

    集装箱吞吐量:从无到有,2008年超过1000万标准箱,位居世界大港第十位;

    外贸吞吐量:多年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其中,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全国每五吨进口原油和进口铁矿石中,就有一吨是从青岛港上岸的。

    港口总资产:1978年青岛港总资产为1.8亿元,到2008年底为217亿元,是1978年的120多倍。

    利润:1978年利润总额为3074万元,2008年达到27.5亿元,是1978年的92倍。

    上缴国家税费:1978年为150万元,2008年为20.3亿元,增长了1350多倍。在青岛市上交地税连续5年第一。

    工资:1988年全港职工年人均收入为2572元,2008年为7万多元,居青岛市第一。

    青岛港的“工人观”

    新华社青岛9月22日电(记者樊曦、林红梅)一座百年老港,一家老牌国企。历经岁月沧桑,却更加闪耀着昂扬向上的青春之光。

    这是为什么?每一个来到青岛港的人都在探寻着。“企业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工人阶级。”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说。

    是的,这里,工人最伟大!每一个青岛港工人的脸上,都写着自豪、自信与奋发,每一个人心中都怀着冲天的干劲。试问,有了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不能实现呢?

    “我们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

    在青岛港,这样的故事常常被工人谈起:

    青岛市奖给常德传一栋别墅,常德传把他让给了青岛港代管的老红军,自己住在普通的职工宿舍里。青岛港一线职工自发出资奖励常德传25万元,他分文不取。

    常德传不止一次这样表达自己对工人的感情:“青岛港是一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的老人,广大干部职工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在青岛港,不仅常德传,所有管理层都有一个心声:我们永远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

    在关于青岛港的调研报告中,国家发改委第二咨询组秘书长郭景辉这样描述青岛港的管理层:

    他们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定期开展主题思想教育,让职工群众上讲台,“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今年,青岛港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机遇,组织300多名老八路、老模范、老码头,深入到科队、班组讲历史、讲传统,为职工上生动的“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教育课。

    他们继承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荣传统,一年召开两次职代会,共商港口发展大计。20年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年夏天最热、冬天最冷的时候,集团领导带领两级机关干部到一线跟班劳动调研30多天,体察工人疾苦,改进各方面工作。

    他们继承了我们党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各级领导公开向职工承诺:“向我看齐!”不建办公大楼省下钱来建码头,不装修办公楼装修职工的候工楼,不买小车买职工班车。

    看看青岛港的变化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现在,青岛港吞吐量从只有2000万吨,到如今超过3亿吨;从资产不足5亿元,到现在的200多亿元,从国际上没有什么名气的港口成长为现在的世界第七大港。

    在青岛港,工人是真正的主人。这种主人的自豪感正是青岛港取得又好又快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育才成才的大熔炉

    在青岛港,一个信念深入人心——“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能成才”。

    青岛港大港公司党委书记张学继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全港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码头的装卸工。新中国成立前,他们这样的工人都被叫做“臭老搬”。

    “做工人也要讲技术,做工人也要多学习。”张学继说。他一干装卸工就干了20多年,干活的时间也是他琢磨学习的时间,怎么样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把货都卸下来,怎么样降低装卸损耗……

    如今,57岁的张学继不仅成了青岛港的中层干部,还拿到了高级经济师职称。与张学继一样,在青岛港,许多过去“扛大包”的装卸工,如今成长为“握鼠标的”专业技术人才。工人们笑言,这是“用鼠标革了铁锨的命”。

    激发工人的成长愿望、增强工人的成才信心,这正是青岛港一直践行的“成才观”。20多年来,青岛港坚持开展技术工人考工晋级、技术大比武和全员脱产培训,76%的技术工人都成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

    如今,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的“五学”行动,正在青岛港工人中大力开展。青岛港的工人说,我们要做知识型的新员工。

    在青岛港9000多名农民工中,有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37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250多人入了党,1629人入了团。去年,青岛港职工人均收入达到7万元,农民工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农民工徐万年,因为工作出色,被任命为西港公司副经理,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以发展论英雄,以干事创业论英雄。”常德传说。在青岛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干部可以在工人岗位,工人可以在管理岗位。

    争创咱自己的“工人品牌”

    在青岛港,让不少工人最自豪的是,这里的不少“绝活儿”,不少纪录都是用工人的名字命名的,是叫得响的“工人品牌”。

    许振超,青岛港集装箱桥吊队队长、全国劳模。2003年4月,他带领团队以6小时15分钟的高速度,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娅”轮全船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船效率339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被青岛港命名为“振超效率”而闻名全国。

    孙波,青岛港前港码头工人。2003年,他带领的卸船队以每小时5698吨的铁矿石卸船速度打破荷兰鹿特丹港保持的世界纪录,被青岛港命名为“孙波效率”。

    皮进军,青岛港大港公司装卸二队农民工副队长。2004年,时任班长的他发动全班农民工对散货装卸灌包的几大关键工序进行了改进,他的班几乎包揽了公司氧化铝、硫黄、大豆等散货灌包的最高效率。皮进军被青岛港授予“进军灌装”品牌……

    这样的“效率”和“纪录”在工人的努力下,一次又一次被刷新。据统计,青岛港职工共练出绝活儿1500多个,创出新纪录700多项次,并有68项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生产新纪录。在世界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对全球港口集装箱作业效率排行榜中,青岛港连续五年位居第一。

 
 
 相关链接
·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慰问青岛港交通公安英模及家属
· 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青岛港宣布多国海军活动开幕
· 青岛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26日实现首次靠船投产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