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血脉相连一甲子——记香港与新中国共奋进的6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香港9月29日电(记者 吕诺 茆雷磊 王敬中)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60年却如此波澜壮阔。历史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只用这么短时间就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进步。

    这纵横起伏的一甲子,也谱就了香港与新中国风雨同行的伟大史诗。香港与内地互相扶持度过了共和国早年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参与内地改革开放助推了香港的经济腾飞,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在“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中与内地一起编织新的梦想……

    “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名言,正是香港与新中国60年风雨同路的最佳注脚。

    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香港,对于60年前新中国的缔造,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49年10月1日,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身处异国统治下的香港同胞也在维多利亚港口升起了五星红旗。在那个决定中国要往何处去的大时代,香港同胞与内地同胞风雨同舟,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1949年11月9日,当时全国仅有的两家民用航空公司——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12架客机,从香港秘密起飞,先后降落在北京和天津。

    “我那天带了一把手枪,当时就想,国民党特务如果不让我走,我就拼命。”作为“两航”起义中55名飞机驾驶员之一,林雨水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

    “两航”起义不但为新中国民航事业提供了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产生了“骨牌效应”,国民党政权在香港的27个机构随后纷纷效仿起义。其中,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运回内地的锑矿、锡矿、钨矿多达4000吨,价值约600万美元,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则把积累多年、高达4000多万港元的巨额资产交给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像“两航”起义这样发生在香港、至今仍令人为之动容的历史片段,还有许许多多。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领导下,香港成为华南革命活动的基地。中共与在港民主人士合办的达德学院共培养学生740多名,他们成为华南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则是革命舆论的重要阵地。内地民主党派在国民党独裁统治下也纷纷转移到港活动。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推翻蒋家王朝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香港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立即响应,于5月5日发表著名的“五五通电”,表示赞成中共中央提出的迅速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主张。

    自1948年8月到1949年3月,共有20多批、总人数超过1000名的旅港民主人士和各界精英由香港被护送到东北和华北解放区。他们中部分人成为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召开的重要基础和开国大典的重要人物,对于新中国的诞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新中国举步维艰的成立初年,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针,共和国披荆斩棘的伟大征程上,也烙着香港的光荣印记

    忘不了,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成立之初,仍义无反顾地给予香港无私援助和热心关怀;忘不了,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是爱国港人冲破禁运,把重要物资运到内地。

    为支持祖国抗美援朝,霍英东等香港爱国商人,冲破西方对新中国的禁运,冒着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巨大风险,向内地运送了大量铁皮、橡胶、轮胎、西药、棉花、纱布等重要和稀缺物资,为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患难之交”。

    “回首往事,我为自己当时能有勇气去从事这种生意,而这种生意又能帮助自己的祖国而感到荣幸和自豪。”已故的霍英东生前曾这样评价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内部是国民党政权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外部要面对帝国主义封锁和禁运,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外形势,但新生的共和国对于香港的重视和珍爱却始终如一。解放军勒马深圳河畔后,新中国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针,政治上稳定之、经济上支持之。二战后的亚洲、非洲、中南美,战争与动乱频仍,香港却靠“中国因素”保持了稳定,引致全球资金和大量新移民涌入,并以充裕资本和充足劳动力实现了工业化。

    新中国早年虽然面临着贫穷和落后的境况,但当香港同胞遭逢灾难时,来自内地的援助却总是主动而及时。1951年、1953年、1954年,香港先后发生3次较大规模的火灾和1次水灾,并不富裕的内地每次都倾力相助,11亿元旧币、41亿元人民币、70万斤大米……这些雪中送炭的捐助,折射出沉甸甸的同胞爱,深深温暖了港人的心。

    同时,内地一直及时稳定地向香港供应大量廉价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原料,为港人安居乐业提供了最基本条件。开行于1962年的“三趟快车”,有效确保了内地对香港地区鲜活冷冻商品的供应。为解决香港严重缺乏淡水问题,经与港英当局谈判后,内地东江水供港从1965年起正式实施,从此彻底解除了香港缺水之忧。

    内地改革开放,得益于来自香港的资金、管理经验和国际化企业模式,香港也借改革东风实现了自身的经济起飞

    1980年4月21日,当时的国家外资委发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第一号批准证书。获颁证书的是内地与香港合资企业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港方投资人是伍沾德与女儿伍淑清。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伍沾德,每每回忆起这段传奇经历,自豪之情总是溢于言表。20多年来,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产量增加了100多倍。在为中国航空食品事业的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同时,伍家的食品业也越做越兴旺。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大批港商正是像伍氏父女一样北上内地,兴办“三来一补”与“三资企业”。香港制造业随着这股潮流而逐渐内迁,港商投资内地房地产、涉足内地基建、投资内地服务业……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掀开了新页。

    香港经济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于六七十年代,而真正腾飞则是在内地改革开放、全力发展经济的八十年代。内地廉价的土地、充裕的资源和劳动力、低廉的劳动成本,使香港的加工工业重获国际市场竞争力;内地发展带来庞大资金需求,推动香港金融业务稳定发展;内地对外贸易的扩大,迅速拓展香港的贸易和航运业发展空间;内地的开发建设,是港商不可多得的投资良机;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香港可谓“近水楼台”……积极参与内地改革开放,仿佛为香港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使香港跻身以创造经济奇迹而扬名世界的“亚洲四小龙”之列。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深度合作,将粤港合作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今天的香港之于中国,已经从最初内引外联的重要窗口,逐渐演化为融资、贸易的平台和“走向世界”的跳板。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借助香港走上国际化道路,香港也积极开拓内地市场,并随着祖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活动。

    正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计佑铭指出的:“‘香港因素’是国家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则是香港成就中至关重要的‘内地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变成现实,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保持繁荣稳定,与内地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9年9月28日,中央政府60亿元人民币国债开始在香港公开发行,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国债。

    香港舆论普遍认为,在迎接新中国60华诞之际,在香港回归祖国12载之时,中央政府决定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充分体现了内地与香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后盾。

    “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等一次次风雨,香港人现在很清楚地知道,无论何时,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在支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范徐丽泰说。

    回归以来,中央更加重视发挥香港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系列政策,为香港参与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特别是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后一系列补充协议的签署,帮助香港经济快速复苏并重回增长快车道。其中,仅开放内地部分省市居民赴港澳“个人游”一项,就为香港旅游业增加了二至三成相关职位,为香港零售、饮食、酒店等相关行业增加了2万个就业岗位,内地游客至今为香港累计创造超过580亿港元的消费额……

    回归祖国12年来,香港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继续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香港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回归后又有45个国家与中央政府签订了在港设领协议,持香港特区护照的居民目前可获139个国家或地区免签。去年8月,香港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更显示了香港随祖国强大而提升的国际地位。

    “香港有机会协办北京奥运马术比赛项目,体现了‘一国’的优势。”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奥运马术委员会主席唐英年说,“正因为回归祖国,香港才能与其他内地城市一起协办北京奥运会的部分赛事,最直接地感受和分享作为奥运城市的荣耀与激动。”

    香港也以始终如一的赤子情怀回报祖国母亲。在回归前的过渡阶段,在香港特区的筹建时期,香港同胞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建言献策,同心同德致力于将“一国两制”的构想变成现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率先垂范;回归后,香港同胞热心支持祖国各项事业发展,内地每遭灾害,香港同胞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充分体现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700万香港同胞同赴国难,慷慨捐助,参与救援……特区政府设立了约100亿港元的专项基金,民间团体也协助开展持久援助。目前,香港已承担了122个援建项目,受惠者近1500万人次。

    60年风起云涌,60年云蒸霞蔚,这就是香港与新中国血脉相连、共同奋进的60年。时代的列车轰鸣向前,前方的美景注定更为开阔壮丽,但对于已经逝去的、同属于香港和新中国的伟大一甲子,祖国不会忘记,香港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后世不会忘记。

 
 
 相关链接
·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新中国60年翻译事业综述
· 国家工商总局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红歌会
· “新中国民航成立60周年档案展”在北京举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