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捡陨石 探冰芯——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亮点揭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捡陨石 探冰芯——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亮点揭秘

    新华社上海10月11日电(记者 崔静)10月11日,我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再次扬帆远航,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任务。与往年的南极考察相比,此次考察无论是在队员组成,还是在科研任务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亮点。

    格罗夫山“捡”陨石

    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南约500公里的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区,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是南极陨石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中国目前拥有的近1万块南极陨石都来自于这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将开展第5次格罗夫山考察,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捡”陨石。

    陨石,对于认识天体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地球成因有着重要价值。降落在南极大陆的陨石被冰雪所包裹并随着冰雪流动,当冰雪在前进中遇到高地阻挡便逆坡流动,冰雪逐渐融化,陨石便富集裸露于表面。所以,南极陨石数量大,类型多,储存年代久,弱氧化,少污染,显得更为宝贵。

    中国的南极陨石回收始于1998年。那一年,被誉为中国格罗夫山考察开创者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带领3名考察队员仅驾驶着一辆雪地车从中山站进入格罗夫山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期间第一次收集到4块陨石,填补了中国在这项研究领域的空白。经过四次格罗夫山内陆考察,截至目前,中国南极陨石拥有量已达9834块,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刘小汉预计,此次考察中对陨石的采集量,将成为中国超越美国、跻身世界排名第二陨石大国的绝好机会,同时,充沛的陨石资源也将为中国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基础。

    除此之外,此次格罗夫山考察队还将攀登南极最高峰梅森峰,运用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组合及宇宙核素等手段,研究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以来冰盖进退的演变过程,认识南极冰盖的进退历史。

    南极最高点探取深冰芯

    南极冰芯直接记录着远古时代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找到年代久远的冰芯,对于重建地球的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意义重大。

    2009年初,中国建成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消息振奋人心,昆仑站所处的冰穹A地区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区域,被人们称为“冰盖之巅”,也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由20人组成的昆仑站内陆考察队就将继续实施《中国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建设项目》中的深冰芯场地建设内容并在冰穹A开展深冰芯钻探的前期工作。

    据此次昆仑站内陆考察队队长李院生介绍,在气候恶劣的南极冰盖之巅钻探深冰芯是一项艰苦的科学工程,今年的工作主要包括平整作业场地、建立深钻车间、预埋钻探机器等。

    中国在冰穹A钻取了深冰芯以后,将开展100万年时间尺度内的全球变化研究,针对古气候研究前沿课题,如中新世的气候转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气候突变等进行攻关研究。

    在南极寻找年代久远的深冰芯是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迄今为止,已有俄罗斯、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在南极冰盖上钻出了180多个不同深度的孔,取得了一系列冰芯样品。目前钻探最深的孔已达到了3642米,提取年代最久远的深冰芯已接近100万年。

    此外,考察队还将为我国将来建立南极天文台,继续开展前期科学考察和测试工作。

    “80后”异军突起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共计250余名队员,是除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外,考察人数最多的一次。仔细翻看考察队的花名册不难发现,“80后”已经异军突起,成为考察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1987、1988……细数考察队员的出生年龄,不禁令人感叹这支考察队的年轻化。中山站建设是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使命之一,作为中山站能力建设项目的主要施工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此次派出40余人的“建设大军”,“80后”占了近一半,其中最小的只有22岁。

    科考人员中,“80后”也随处可见,他们大多为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生,研究方向涉及海洋、地质、海冰等众多领域,在南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导师设计的方向和计划,采集样品、数据,带回国内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南极考察队伍的年轻化在令人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考察成果的担忧,但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看来,这批“娃娃军”绝不可小觑。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经步入正轨,科学考察的目标逐渐明确而清晰,年轻的科考队员会按照导师要求的方向进行数据收集,取回好的样品,因此在科学上一定可以做出最好的成绩。”魏文良对此信心满怀。

我国在"南极特别保护区"履行环境管理和保护义务

    新华社上海10月11日电(记者张建松)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荒野价值的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哈丁山,是我国独立提出并获得批准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在11日启程的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我国科考队员将在格罗夫山地区开展一系列科学考察,同时进行环境管理和保护,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特别保护区”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

    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最质朴的一个荒野大陆,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个主权归属未定的大陆,设立“特别保护区”是各国管理南极事务、切实保护南极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截至目前,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已批准设立了70多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和7个特别管理区,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表示,南极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南极科学的研究水准,同时也提升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据介绍,在2008年召开的第3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我国提出的格罗夫山哈丁山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获得会议批准,成为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格罗夫山中部的哈丁山一带,长约12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不规则四边形,岛链状分布的冰原岛峰构成的山脊纵谷地貌,保留着冰盖表面升降遗迹,分布着自然界罕见的、极易被破坏的典型冰蚀地貌与风蚀地貌,这些冰川地质现象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又有罕见的荒野价值和美学价值。

    在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10名考察队员将深入格罗夫山地区,计划在哈丁山、威尔逊岭及蓝冰表面的冰碛带进行漂砾采样,以便将其研究结果与基岩的暴露年龄进行对比研究;还将进行新生代沉积岩及其孢粉、地质构造、现代冰雪界面环境化学及生态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计划在格罗夫山的阵风悬崖、哈丁山、查哈洛夫冰渍带等地搜寻陨石和宇宙尘,采集不同冰流区的蓝冰样品,测定其形成年龄;对格罗夫山冰下古沉积盆地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在我国前四次对格罗夫山进行测绘考察的基础上,本次考察计划利用GPS和全站仪交会定位的方法,测定格罗夫山地区的山峰高程,为遥感测绘图提供精确控制数据,并为其他学科的考察提供基础数据。在进行这些科学考察的同时,我国考察队员还将对格罗夫山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引人关注的是,我国今年的格罗夫山考察队里首次出现了女性身影。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女队员韦利杰和新华社女记者崔静将参加格罗夫山考察队,这是我国女性首次进入南极内陆。来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的黄费新担任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魏福海担任副队长。

    根据计划,格罗夫山考察队将于今年12月20日从中山站出发,第一宿营地在格罗夫山的梅森峰附近,第二宿营地在哈丁山东南侧,第三宿营地在威尔逊岭,第四宿营地在阵风悬崖旁的蓝冰表面冰碛带。考察队计划在明年2月27日返回中山站。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开展海上救生与消防演习

    新华社“雪龙”号10月11日电(记者崔静)嘟、嘟、嘟……伴随着一阵急促的报警信号,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纷纷穿上救生衣,按指定路线有序跑到甲板两侧的救生艇旁,列队站好。

    这是11日傍晚5时许发生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的一幕。当晚,“雪龙”号在长江口2号锚地停泊,并按照惯例在正式驶往南极前举行消防与救生演习。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由科考人员、能力建设施工人员、船员等总共251名队员组成,其中166名队员乘坐“雪龙”号从上海港出发。

    据“雪龙”号大副朱兵介绍,为了确保紧急情况下所有考察队员的安全,“雪龙”号准备了充足的救生与消防设备,并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

    在救生方面,“雪龙”号左右两舷各配有一艘救生艇,每艇可以乘坐66人。此外,船上还携带了17个容量不等的救生筏及吊阀设施,分别布放于左右两舷和后甲板飞行平台。除了给每位队员配备救生衣外,“雪龙”号上还备有救生圈、求生信号等各种救生设备。

    朱兵说,船舶航行期间,可能会遇到碰撞、搁浅、触礁等危险,但与这些危险相比,火灾导致的船舶全损率更高,可能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因此,“雪龙”号配备了充足的消防设施,包括水灭火、二氧化碳灭火、泡沫灭火等各种固定式灭火系统,以及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移动式灭火装置。

    “雪龙”号上还装有失火报警系统,每个房间里都装有感温探头,楼梯上装有感烟探头,这些探头一旦感应到船舱内的温度或烟雾浓度超标,都会在第一时间向驾驶台报警。

    按照计划,“雪龙”号将于12日清晨离开长江口锚地,经东海穿过琉球群岛进入北太平洋,再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南太平洋,尔后抵达首个补给港口——新西兰的克赖斯特彻奇港。

新闻背景: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

    新华社上海10月11日电(记者崔静、张建松)根据《南极条约》的界定,南极或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即南极洲和南大洋的总称,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极洋,包括南纬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洋。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平均海拔高度2350米,居世界各大陆平均海拔高度之首。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冰盖的平均厚度约为2160米,最大厚度达4776米。

    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有记载的最低气温为零下89.6摄氏度;年平均风速为17至18米/秒,最大风速达100米/秒;年平均降水量为30至50毫米,在南纬80度以内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几乎为零。因此,南极是世界上冰雪量最多、气候最寒冷、暴风雪最强烈、降雨量最稀少的地区,被誉为“地球的冰库”“暴风的故乡”“世界的寒极”和“白色的沙漠”。

 
 
 相关链接
· 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启程奔赴南极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1日上午乘“雪龙”号启程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0日正式公布组队情况
· 中国第二十六次南极考察队日前集结完毕整装待发
· 我南极科考准备工作就绪 "雪龙"号将于11日启航
· 我国科考队员将赴南极搜寻陨石和宇宙尘样品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