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0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
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9%,这一增速比第二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则加快2.8个百分点,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日益明显。
中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受到了正在广西南宁参加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看好中国经济的前景,肯定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期待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成为与会者普遍的共识。
信心:“今年中国能取得8%的增长”
缅甸商人黄正中是第二次代表缅甸的木材贸易商来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他希望通过这次博览会找到更多客户,将木材由经销变为直销到中国市场。
“相比上次,我感觉这届博览会商机更多,一些老客户开展第一天的上午就来我们展区订货。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缅甸和中国的贸易往来会更密切,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好。”黄正中信心满怀地对记者说。
与会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从参展商的积极性上就可见一斑:本届博览会上,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6个国家包用了独立展馆;不仅东盟国家踊跃参展,区域外的匈牙利、马达加斯加等国也首次参展。
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明显好于预期的走势。2008年10月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滑、企业困难、失业增加、财政减收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今年第一季度,经济仅同比增长6.1%,这一较低的速度为多年来所少见。
面对空前严峻的局面,中国政府果断出手,通过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从第二季度起,经济增速逐步加快,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变化直接体现在企业的感受之中。“今年春节过后,我们的营业额、产品订单都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目前,我们有10%的产品是出口转内销,明年我们的目标是把更多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广西南宁富宁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部长邓贵根说。
企业经营策略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显著增强。“中国虽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政府应对得当,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我相信今年中国能取得8%的增长。”新加坡制造商联合会副会长傅春安预测说。
力量:“中国在抵御危机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次博览会期间举办的“推进贸易便利化--中国-东盟海关与商界合作论坛”开幕式上,东盟秘书长素林回顾说,东盟清楚地记得,中国是怎样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帮助亚洲国家安全度过1997年那次危机。去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亚欧峰会上,所有的领导人都期待着亚洲尤其是中国帮助世界度过危机。现在仍然处在危机当中,全世界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中国还有东盟各国努力帮助稳定全世界的经济。
素林的一席话,赢得了现场与会者的三次掌声。掌声表明了与会者对中国等亚洲经济体的高度期待。事实表明,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尚未全面摆脱衰退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不仅回升向好,而且拉动着亚洲经济恢复增长。
印度尼西亚中华总商会总主席纪辉琦谈了他直观的感受:“印度尼西亚很需要中国,为什么?当金融风暴到来的时候,中国减少了印尼的铁矿、镍矿、锰矿进口,所有的矿石企业销路都出现了困难。而现在,一些矿石的价格已经开始涨起来了。”
中国经济的向好变化,让更多的外商看到了投资和贸易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国家看到了经济走向复苏的机遇。中国经济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这是与会者的一个共识。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抵御危机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前来参加博览会的马来西亚财政部副部长曹智雄认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基本见底,中国将引领亚洲走出危机,重现繁荣。
希望:“用合作促进经济的复苏”
“这次是我们公司第一次在大陆参展,选择中国—东盟博览会,是想借助这个平台,让我们的产品在进入大陆市场的同时,也能打入东南亚市场。”台湾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郭炯宏对自己的期待没有丝毫掩饰。
根据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建成。届时,中国和东盟国家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并将实质性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基本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很多企业的市场在东盟,对东盟商品也有很大需求。自贸区的启动和零关税的实施,将会降低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中国防城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波非常看好自贸区带给中国企业的机会。
一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种合作互动日益紧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和企业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不断增加。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所抬头。在本次博览会上,呼吁合作的声音非常引人关注。很多中国企业希望开辟东盟市场,更多的东盟国家甚至区域外的政府、商界人士则期待着同中国的合作。
“生意上需要好的合作伙伴,但找一个合适的合作对象比赚钱要难。我这是第六次来南宁,希望我们可以在双赢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纪辉琦热切地表达了他的愿望。
“世界经济正在恢复,但是速度比较慢。在这样一个困难的时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合作得好,有助于经济的早日恢复。”新加坡海关署长方永健认为,中国和东盟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
花絮:参展商不同寻常的经营理念
新华社南宁10月22日电(记者 梁宇广)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大多数展位都在展示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然而有的展位却不卖产品,卖的是先进的经营理念。
花絮一:卖“生活”
马来西亚一家公司的展位里只有1张桌子和4把椅子,打出的推广口号却很诱人——“马来西亚的新生活”。 原来,他们推广的是马来西亚政府推出的一个计划——“马来西亚,我的第二家园”,目的是吸引外国人到马来西亚定居。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中国是这项计划的第二大目标国家,仅去年一年,他们就已帮助2000多名中国人成功定居马来西亚。
现在许多提供移民、定居等中介服务的机构,通常只负责把顾客办出国,其他的事就不管了。在马来西亚政府推出的这个计划里,小到为定居者物色交通工具,大到为定居者在当地投资提供参考意见,都属于该计划的服务范围。
花絮二:卖“概念”
广西一家本土企业带着“高校后勤产业链”的概念来到了本届博览会。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3亿人在吃食堂饭,但目前很多食堂饭菜的质量不太让人满意。他们推出的“概念食堂”已不是“承包食堂,雇几个厨师,为学生们提供一日三餐”的老模式,而是“从田地到餐桌”的全新产业链。
这家公司的“概念食堂”试图从田间地头开始,在专业的绿色养殖基地里生产符合生态标准的蔬菜、肉、蛋等,再建立专门的加工中心进行肉类屠宰、储藏,以及蔬菜采摘后的清洗、贮藏及流通保鲜,然后通过专属的物流基地把新鲜、安全的食材直供给连锁食堂。该公司负责人说:“这样可以使运营成本更低,食品更有安全保障。”
花絮三:卖“行为”
在先进技术展厅,有人喝“脏水”寻合作伙伴。邹振生是广西贵港市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这次带来了一套废水处理设备。据介绍,这套设备可将黑乎乎的、混着各种杂物的脏水,经过迅速分解、净化,处理为纯净水,可以直接饮用。
有参观者表示不相信,邹振生就一次次喝下刚刚经过净化处理的“脏水”。他说,这种经过设备净化的水质优于国家污水排放A级标准,可以直接饮用。“我不怕喝到肚子胀破,只希望有‘伯乐’出现,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他说。
巨型木薯成“明星” 中国高科技农产品吸引东盟国家采购商
新华社南宁10月22日电(记者 施雨岑、吴小康)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的展馆内,4个重达20多公斤、长约70厘米的巨型木薯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几乎每个经过这个展台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啧啧惊叹。
“自开展以来,每天找我谈合作的电话几乎要打爆。”这种名叫“新选048”新品种木薯的培育者--广西大学农学系主任罗兴录教授自豪地告诉记者:“除了国内厂商,一些东盟国家商家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欲望。”
“发芽快,长势旺,结薯多,不挑地……”面对东盟国家采购商的询问,罗兴录仔细分析新型木薯的优势。由于咨询的人太多,连他带来的两名助手也加入到接待阵营,新品种受欢迎程度出乎他的预料。
“对我来说,这次参展的目的已经达到。”罗兴录说,“东盟国家的采购商认识了新型木薯,会展结束后,就将进入签约阶段。通过与他们沟通,我也了解到东盟国家对木薯产品的特殊需要,这会促使我做好产品改良工作。”
受地理位置、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中国和东盟各国有着良好的农业合作基础。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像“新选048”这样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东盟国家商家的青睐,成为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备受关注的亮点之一。
老挝农林业部部长西达享•拉萨蓬在出席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时向记者表示,在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食品安全等方面,老挝愿加大与中国的合作力度。
而在安徽东方独秀绿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镔看来,中国的高科技农业产品受到东盟国家欢迎是必然的。2008年,他的公司在老挝建立了20公顷优质绿色超级稻繁育基地,为老挝第三大水稻产区--万象地区的稻农提供优质稻种。接受记者采访时,程镔正在农业展的展馆内反复比较采购哪一家的稻种回老挝推广。
“由于与中国西南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较为相似,中国培育的节水抗旱水稻品种非常适合在东盟国家推广。”程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