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国际儿童日:汶川地震"面孔女孩"高雅倩笑对新生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重庆11月8日电(记者王晓磊)汶川大地震中,重庆梁平县礼让镇中心小学学生高雅倩在医院治疗的照片由新华社播发后,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在昏暗的灯光下,她鼻子里插着氧气管,仰着沾满尘土的肿胀脸庞,眼神中写满惊恐无助,她也由此被称作“面孔女孩”。

    在国际儿童日前夕,记者来到礼让镇采访,看到了已经摆脱地震阴霾的高雅倩:伴着清晨的薄雾,她穿着红色运动衣、扎着马尾辫,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路上,清亮的水田映出她和伙伴们灿烂的笑容。

    在和记者聊天时,高雅倩并不避讳一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房子摇得很厉害,灰尘不停地往下掉,人也站不稳,我们都以为教室肯定要垮了。”当时,紧急撤离的孩子们堵塞了通道,在人流的推挤下,高雅倩一头栽倒在楼道里。“我的头发都被人踩掉了。要不是校长和老师们冲进来救人,我受伤肯定更重。”

    礼让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回忆说,高雅倩被救出来时,神志迷糊、全身瘫软,受伤的脸充血肿胀得厉害。“地震之后很久,她都不太说话,看见熟人也不叫了。我们都想,这么大的惊吓,一个8岁的娃娃怎么受得了!肯定是吓坏了。”

    灾难发生之后,梁平人从短暂的震惊、恐惧中振作起来,开始重建家园。受灾的学校迅速复课,能够抵抗7级地震的新教学楼也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迅速落成。校长方徐林说,高雅倩的伤势恢复得很快,性格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她以前学习成绩不好,现在进步很大,已经进入班级中游水平。和许多在地震中受到惊吓的同学一样,开怀大笑已经是他们常有的表情。

    高雅倩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从她1岁起,她的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姑奶奶一起生活。经历了一次地震,高雅倩懂事多了,做饭洗衣、打水扫地,家务活样样在行。姑奶奶一家是做当地特产豆筋的,课余时间,高雅倩还能给长辈打打下手。方校长还提到一个细节:高雅倩的父母曾经离异,但在地震发生后,两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已经复婚了。

    梁平县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癞子锣鼓的流传地,四年级学生高雅倩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了学校的锣鼓传承班。今年8月,这个快乐的“面孔女孩”在一次大型演出活动中还获得了“童声十佳奖”。

国际儿童日·关心震区儿童:千里之外的连线
——甘肃灾区和深圳小朋友的网络“面对面”

    新华社甘肃武都11月8日电(记者屠国玺、多蕾)3日晚上,广东省深圳市8岁的瞿丽莎和甘肃省陇南市7岁的姜家璇两个小朋友再次通过网络视频“见面”了。而这两个小朋友的结识,缘自去年那场大地震以后深圳市对口援建甘肃省陇南灾区。

    地震后,在深圳当老师的瞿丽莎父母先后来到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参与灾后重建。今年2月份,瞿丽莎和父母一起来到了灾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瞿丽莎认识了她在陇南市武都区实验小学的“同桌”姜家璇。

    “丽莎,你好不?你的门牙怎么还是这么大啊?”在视频镜头里,姜家璇调皮地跟瞿丽莎打招呼。在千里之外网络的另一端,瞿丽莎看到自己4个月没见的好朋友也是很兴奋,她说:“我也很想念灾区,想念灾区的小伙伴。”

    姜家璇仍然记得瞿丽莎刚来到教室里的样子,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老师安排她们坐同桌。瞿丽莎告诉她是从深圳来的,直到现在姜家璇也搞不清楚深圳究竟在哪儿,只是知道深圳离这里很远,因为瞿丽莎来这里的时候,坐了两天火车,还坐了好几个小时的大巴车。

    刚来的时候,瞿丽莎就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难题。同时,离开了平常熟悉的伙伴,她感到孤独。每天放学后,她都会一个人在爸妈的宿舍里同自己的木偶人自言自语半天。作为同桌的姜家璇便带着瞿丽莎在陇南城里一起逛街、一起玩。慢慢地,两个小孩成了最要好的伙伴。

    跟随父母参与灾区援建,从父母忙碌的援建工作当中,瞿丽莎了解到了灾区重建的艰辛。但更多的是和姜家璇一样的小朋友带给她的快乐。今年暑假,瞿丽莎跟着妈妈返回了深圳,但两个小朋友仍然通过网络保持着联系。

    “我多么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天鹅,游到你那里和你一起去玩。”瞿丽莎对姜家璇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够到深圳来玩,两个小孩都商量好了,她们在今年寒假见面。

    结束视频聊天之后,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又开始去做自己的作业,就像几个月前她们做同桌时一样。她们仍然无法懂得,她们是因为去年的那场地震而联系起来的。

    不只是她们,去年大地震后,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者,其中不乏瞿丽莎一家人一样的举家援建者。

    甘肃省陇南市的统计显示,从地震后到现在,先后有深圳市92名支教老师来陇南支教,资助困难学生1200多名。47名医疗专家为1万多名中小学生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深圳市还发动10万少年儿童开展为陇南灾区儿童“捐一双鞋、写一封信”结对联谊活动。是大地震后那种无私援助的大爱把相距千里的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国际儿童日·关心震区儿童:
四川震区儿童在长春安心就读生活

    新华社长春11月8日电(记者张颖)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茂县的200多名羌族儿童被转移到吉林省长春市读书。一年多来,孩子们的思乡之愁已经逐渐被第二故乡的浓浓亲情所冲淡,在长春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着。

    在长春市解放大路中学的羌族艺术班,帅气、阳光、充满自信的余蔡军显得格外引人注意,旋转、劈腿、跳跃……谁也看不出来这个身高1.72米的男孩在去年刚到长春时因为想家而整天哭鼻子、抹眼泪,学校甚至为他预订了回乡的飞机票。

    据介绍,在决定返乡前的日子里,学校每天安排余蔡军与家人打电话交流,并针对他喜欢唱歌跳舞的爱好进行专业指导,充实而温暖的关怀使得余蔡军渐渐放弃了回家的念头。余蔡军说:“我给家里打电话,爸爸妈妈每次都劝我要留在长春读书,因为家里收入不好,不能同时供我和弟弟两个人读书,让我珍惜现在的机会。而学校给我安排的课程非常满,加上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就让我没有时间想家了,我自己也尽量不去想家,最后就选择留在长春安心学习。”

    像余蔡军一样,200多名羌族儿童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异乡求学,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原本都住在大山里,每天上学都需要走大段山路,所在的茂县没有宽阔马路、高楼大厦,甚至连出租车都很罕见。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长春的生活,长春市解放大路中学不仅专门为孩子们请来了川籍厨师料理他们的饮食,每天的午饭和晚饭都是6个菜的标准,还专门聘请了4位工作人员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学校定期为他们更换新衣,统一配备生活用品。此外,长春市各界爱心人士也不断向他们献出关怀:中秋节为他们送月饼、元旦安排他们滑雪、募集手机让他们和家乡通电话、定期组织他们观看文艺演出……

    羌族学生王昌琼说:“觉得这里特别好,穿的用的都很好,每天晚饭还有水果,学习的时间充裕,各方面条件都比家里强多了。”王昌琼告诉记者,来长春一年,她长高了10厘米、增重20斤。

    据解放大路中学政教主任赵玉琪介绍,目前这些来长春就读的震区孩子虽然还是想家,但不像刚来的时候那么严重了,并且没有人因为想家而影响学习。目前,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据了解,解放大路中学已经试探性地采取了一些解决措施:把其中成绩基础弱、有文艺天赋的50名学生编为艺术班,让他们学习声乐、舞蹈、武术等,帮他们向文艺领域发展。同时在教学上对基础弱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基础制定培养计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记者看到,与一年前的胆怯、瘦小相比,现在的羌族孩子们普遍长高了、长胖了、性格开朗了,每一个孩子的眼神中都透出自信。他们都表示在长春就读的初中3年,要努力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第二故乡。

    200多名羌族儿童在2008年秋季学期开学时从四川地震灾区来到长春市解放大路中学读书,他们将在该校免费完成初中学业,衣、食、住、学的所有费用均由校方承担。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校方去年与茂县签合同的时候,约定3年内不安排孩子们回家。

 
 
 相关链接
· 社评:国际儿童日公益活动 为了亿万张孩子的笑脸
· "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24小时环球直播启动
· 新华社将与国内外媒体联合开展"国际儿童日"报道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