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林毅夫:中美两国经济复苏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孙晓胜、李江涛、李志晖)正在北京参加“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表示,在应对这次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中美两国经济复苏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

    林毅夫表示,对全球经济来说,中国和美国都十分重要。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发展中国家。

    “在应对这次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中美两国经济复苏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复苏,就没有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经济早日复苏,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林毅夫说。

    针对中美两国近期频繁出现的贸易摩擦,林毅夫认为,“首先,这些贸易摩擦牵扯的数量非常少;其次,这些措施都是在WTO允许的框架之内。”

    林毅夫: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走低碳发展道路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孙晓胜、李江涛、李志晖)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走低碳发展道路。

    林毅夫表示,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各国都已经形成了共识。第一个共识是,二氧化碳排放积累到大气当中会提高气温。目前来讲,我们能达到的最好的目标,是到2050年时,气温仅比工业化以前提高2摄氏度。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现在开始采取行动。第二个共识是,大气中所积累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工业化以后的排放。第三个共识是,气候变暖后,异常天气的频率会提高,而应对能力最低、准备最不足的、所受伤害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

    林毅夫说:“在这些共识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都要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上要加大投入。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新的技术,提供资金。怎样来落实这些共识,是要在即将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要讨论的问题。”

    针对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征收“碳关税”的政策,林毅夫认为,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对能源的需求少,排放也比较少。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农业和制造业,经济当中出口的比重较大,所以推行“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相对不利。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仍有潜力实现两位数增长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李志晖、孙晓胜、李江涛)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在此间说,政府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帮助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若外部条件有利,中国经济未来仍有潜力保持两位数增长。

    林毅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政府财政状况较好,负债低,并且拥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时,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空间大,基础设施投资机会多,人才储备条件较好,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有潜力实现两位数增长”。

    来京参加“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林毅夫,高度评价中国政府采取的财政刺激政策,认为其“总体方向非常好”。他指出,4万亿人民币投资的8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又有一半投资涉及节能环保的项目。

    “这种投资短期内可启动需求,创造就业,长期看则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维持可持续增长,缩小地区差异。”林毅夫说。

    世界银行上周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经济季报》认为,中国正在稳步实现今年8%的经济增长目标,因此世行对2009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期从7.2%调高至8.4%。

    针对中国大规模刺激措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担心,林毅夫表示,如果投资项目质量高,能提高生产率,政府税收就会增加,可以支付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不见得会引发通胀。

    他举例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从1998年到2000年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后中国经济走向快速增长,2003年至2007年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通胀率却保持在温和水平。

    “中国现阶段仍然可以维持积极财政政策。”他说。

    在“保八”已无悬念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

    林毅夫强调,要实现“调结构”的目标,除产业结构调整之外,中国还应重视金融结构的调整,发展地区性的中小型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所在行业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行业,能让经济发展可持续,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他说。

    林毅夫说,如果金融结构能得到改善,就能调整企业结构,进而实现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林毅夫指出,世界经济总体还在复苏,但复苏基础仍然不稳,这就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相互协调,坚持贸易全球化,避免贸易保护主义。

    他认为,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主要挑战是产能过剩。一旦产能过剩,企业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下降,从而造成失业上升,对收入水平和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为此,他主张“超越凯恩斯主义”,鼓励各国进行跨边界合作和投资。

    “发达国家有钱,发展中国家有机会。”林毅夫说,发达国家可到基础设施不足、亟须外来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投资,这不仅将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能,也会为发达国家创造大规模市场,实现“双赢”。

    林毅夫: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专电(记者孙晓胜、李志晖、李江涛)正在北京参加“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表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林毅夫说:“我们希望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希望和现实是有一段距离。”

    他认为,首先,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国际贸易当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国际计量货币以美元为主,有它的先天的优越性。其次,各国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有它的道理,因为美国经济相对大,而且美国金融体系最开放、资金的流动也最自由。所以,这些条件造成美元长期以来被作为国际的储备货币和贸易的计量货币。

    “而中国人民币要取得同样的地位,条件上还有欠缺。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相对美国而言还是较小,中国的人民币还不是完全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当中。所以,没有这些条件,人民币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努力的目标。”林毅夫说。

    他认为,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不完全取决于中国的努力,还有一个人家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接受也有一个过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规模早在19世纪末就超过了英国,人均收入在一战后超过了英国,但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是在二战之后。

    林毅夫表示,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去追求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而是完善自身,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可持续性。完善金融体系,让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健康、更稳定、更有效率。“也许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相关链接
· 北京CBD东扩目标:打造全球首个“低碳商务区”
· 我国将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并选择试点重点推进
· 中国发出越来越强烈信号:向着低碳经济,前进!
· 广东制定试点方案推动低碳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成果发布 仇保兴任负责人
· 徐匡迪谈科学消费:让低碳经济走近百姓生活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