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海龙号”3500米水下机器人成功用于深海科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10日   来源:科技日报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前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简称ROV)“海龙号”,在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朱继懋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努力下,已经成功应用于“大洋一号”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热液科考任务,标志着我国ROV技术从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国际同类型,总体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研团队首次实现了使用ROV在东太平洋海隆区域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成功进行了取样。这一发现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

    “海龙号”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是我国目前下潜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强的水下机器人。此机器人在空气中重量为3.45吨(包括有效荷载),主体尺寸为3.17米长、1.81米宽、2.24米高,由水下机器人本体、中继器、脐带缆、脐带绞车、A字架、止荡器、操纵控制台以及动力站等多个子系统组成。

    除了在潜水深度上的优势之外,该机器人的灵活性也是国内其他潜水器难以企及的。它的7个推进器被设置为矢量分布,其中4个水平推进器用于加大前后和侧向推力,3个垂向推进器则用于少量调节ROV的纵横倾。这样该机器人就可以自如地前进后退、上下运动和侧移。同时,研究人员还首次尝试安装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定位系统(DP),成功地解决了对大地的定位精度技术难题。

    该机器人配备了5台多功能摄像机和1台静物照相机,并装有6个泛光照明灯和2个高亮度HID灯,画质更加清晰,可为海洋科考提供丰富而详实的第一手录像资料。

    该机器人将主要应用于3500米深度以内的大洋海底调查活动,包括海底热液矿物取样、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类起源的秘密等。现在,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更深一步的4500米,并希望在2012年实现对该深度的深海试验,向着最终的目标——11000米的海洋极限深度进一步迈进。(记者 王春)

我国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发现海底巨大"黑烟囱"

    27日从远在东太平洋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传来消息:我国科考队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在东太平洋海隆“鸟巢”黑烟囱区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千克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是我国大洋调查最高精尖技术装备的首次现场成功使用,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极少数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的国家之一。详细>>>

“雪鹰”号专用直升机亮相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

    这是“雪鹰”号直升机准备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后甲板着陆(12月7日摄)。12月7日上午,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直升机“雪鹰”号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的首次物资吊运任务,这标志着“雪鹰”号正式亮相中国南极考察“大舞台”。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伴随着隆隆的发动机轰鸣声,红白相间的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直升机“雪鹰”号从“雪龙”船后甲板上腾空而起,开始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的首次物资吊运任务。这标志着“雪鹰”号正式亮相中国南极考察“大舞台”。

    当地时间7日9时许(北京时间7日13时),“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仍在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约9海里的陆缘冰地带努力破冰。“雪龙”船气象中心收集到的天气情况显示,此时风力为3至4级,能见度为15公里,适宜飞行。详细>>>

 
 
 相关链接
· 我国形成"一船四站"科考格局 成为极地科考大国
· 我国16名科考队员将对湄公河流域进行20天的考察
· 我国将新建一极地科考破冰船计划2013年投入使用
· 48位科学家开始秋季近海海域共享开放航次科考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