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2009民生调查:中国教育在追问中“破冰”前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23日   来源:新华社

好上学?上学好?上好学?
——中国教育在追问中“破冰”前行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吴晶 吴晶晶 赵超)

    新华社编者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重大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更是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并将“保民生”列为全年工作重点之一。2009年即将过去,中央一系列保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得怎样?普通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和收入等问题解决得如何?基层群众还有哪些期盼?新华社记者组成6个小分队,分别围绕以上6大民生问题,深入农村、学校、社区、厂矿,进行密集调研,从今天起连续6天推出“2009中国民生调查”系列报道,每天围绕一个主题,播发一组文字、图片稿件,从不同侧面反映民生现状和公众心声。

    2009年,一直备受关注而且饱受争议的中国教育在百姓的追问中“破冰”前行。

    从钱学森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思考,到11位教授联名致信教育部部长,再到社会各界对教育规划纲要的热烈讨论,中国教育在聆听理性和智慧的声音,瞄准改革“深水区”,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破冰”前行。

    好上学:新任教育部部长列出义务教育均衡“时间表”

    家住成都市青羊区的小学生小磊周末要上各种补习班。在他眼中,上学成了“一件糟糕的事”。而对于她母亲邹女士而言,补课是为了让孩子挤进好学校。但其中的负担和艰辛,一言难尽。

    上学的烦恼并不是邹女士一家的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学难、上学贵”成为中国千万个家庭的共同抱怨。近年来,由于择校而导致的乱收费、有偿家教、奥数补习、钢琴考级等现象已成为民众强烈要求破除的教育痼疾。

    “当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是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一语道出了教育改革面临的难题,显示着党和政府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

    2009年,直面百姓的追问,教育改革不断释放着“不破不立”的积极信号:

    ——继长春、重庆、徐州等地“喊停”奥数培训后,成都又出台5条封杀奥数的“禁令”,包括不再举办奥数学科培训和竞赛、禁止将奥数成绩和“小升初”挂钩等;

    ——11月,备受争议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获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在职教师不得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被正式写入条例;

    ——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不少内地城市从明年开始将取消普通高中借读费、根治“择校热”……

    2009年10月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虽然依旧是阻力重重,但改革的“路线图”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日渐明晰:在四川成都,以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大工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正在形成;在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正在拓宽;在安徽铜陵,“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正在实现……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弱校、推动学区化建设、建立教师流动机制等手段,政府“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承诺正在变为现实,“好上学”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上学好:面向人人的素质教育体系轮廓初显

    记者日前在山东章丘四中采访时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因为哪一门主科成绩不好而感到焦虑。在实施新课改后的高中课程里,他们可以选择“创新课程”、社团活动等,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旦表现突出,还可以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今后高考录取的参考内容。

    章丘四中的新课程改革只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2009年,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告了它的历史性突破。这项改革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全线铺开,在高中阶段推广至全国25个省(区、市),接近尾声。

    在全国各地,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特征的课堂模式正在建立;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热情的多元化教育理念逐步推广;人手一册的“成长记录”使人才评价的焦点从仅仅关注分数转向全面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只有每个孩子都感到上学好,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适合每个人的教育。”

    但是,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学校的校长偷偷使用“两套教材”:一套应付检查、一套为了考试;一些高中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教师水平等问题,选修课程形同虚设……不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就难以解决素质教育的困局。

    2009年,作为高考最核心、最敏感的改革内容,评价制度迎来历史性突破:全国11个省份开始课改后的“新”高考,引入“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对12名考分上线而综合素质评价低又不服从志愿调剂的考生实行退档处理。高考第一次摒弃了“唯分数论”的选拔原则。

    虽然除山东以外的其他10个省份依然没有实现高考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硬挂钩”,虽然北京大学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否实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初衷仍有待观察,但是高考改革正逐步告别“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并在向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靠拢。

    上好学:中国教育从新的起点“再出发”

    今年1月7日,中国政府网上登出的一条消息宣告着一项重大改革的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也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强调这是本届政府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这是政府对民众呼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回应。

    短短一个多月内,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高中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长期以来热议不断的话题一一被纳入纲要的研究范畴,列入政府的工作议程。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时一语道破初衷——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各地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不断出台:上海市教委通过政府买单、委托民办教育机构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广西柳州市投入3000多万元,为近10万名贫困学生送去“免费午餐”;江苏省从2010年起,为所有残疾学生提供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以创新的思路,满足民众最迫切的需求。

    时值寒冬,又一项温暖民生的国家教育政策正在稳步推进——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将逐步免除学费。这是继全国城乡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又一项覆盖广泛、受益面广的民生政策。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对“上好学”有了新的愿景:每一位公民都能迈进理想的学校,享受温暖的教育;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好上学?上好学?上学好?人民对教育的追问,永不会停止。

求学路上,给孩子一个公平的起点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赵超、马扬)

    河北省魏县。

    12月的一天下午,浓雾过后,刚刚露出点阳光,在魏县第四中学的教室里,16岁的李园园正在认真听着历史课。

    李园园个头高高的,给人的感觉是帅气。他一身运动打扮,看起来跟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不过,记者和李园园交谈之后才知道,他是一个孤儿,衣服和鞋都是姑姑给他买的。

    “我出生4个月后,爸爸就病逝了,后来妈妈也改嫁了,现在我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李园园说,爷爷、奶奶长期患病,生活仅仅靠种地的有限收入勉强维持。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贫困家庭。

    “以前上学,每学期要交100多元钱,爷爷不得已去山西的工地打工,为我挣学费。”说到爷爷和学费,李园园哭了。可以想象,他的求学之路交织着多少希望和困苦。

    这一状况的改变是从2004年开始的。从那一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在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李园园不用再交学杂费了,书本费、住宿费也都免除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作为人的一生中历时最长、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由此拥有了公平的起点。

    目前,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全部免除学杂费,获得免费教科书,有110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享受了一定的生活补助。

    李园园就这样从小学上到了如今的初三,虽然生活上依然拮据,但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学习却是异常快乐的。只是现在,他还不习惯对人微笑。

    吉林省长春市。

    同样是在12月的一个下午,大雪纷飞、气温骤降,位于这个城市北端的柳影路小学,学生们刚刚放学,陆续从温暖的教室里走出来。上六年级的徐家新扎着马尾辫,没戴帽子,身上的衣服也略显单薄。她的家离学校很远,要换乘两次车,花一个小时。

    徐家新来自单亲家庭,父亲早逝,她一直与妈妈相依为命。尽管冬天里天黑得很早,但徐家新也只能自己回家。因为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从三年级起,妈妈就再没接送过她了。

    冬天里,这座北方城市早上7点天才亮,晚上4点天就黑了,徐家新每天6点半从家里出发上学,晚上5点半放学到家。对这个小女孩来说,冬天的上学之路显得那么漫长。

    与上学路上的黑暗相比,城镇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却给千千万万城市贫困家庭带来了“光明”。如果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徐家新每学期至少要交300元各种费用,这对一个每月只靠610元低保维持生活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惠及2.59万所城市中小学的2821万学生。他们中,有一大批徐家新这样的低保家庭子女。

    “感谢国家、感谢学校,如何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家真不知道会成啥样。”徐家新的妈妈杨淑清说。

    教育不仅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困难家庭摆脱贫困的希望所在。然而,我国现阶段地区之间、家庭之间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还有一些高中、大学阶段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到国家助学贷款,从特殊困难补助到学费减免,还有部分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我们已经看到了教育公平从义务教育向更高层次教育的递进。

    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贫困家庭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期望不会落空。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这个冬天,求学路上的两个穷孩子在关爱和希望的交织中,感受着暖暖的情谊。

 

图表:我国将对涉农专业和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费中职教育 新华社发

2009年教育改革大事盘点:教育改革透露春的气息

    新华社济南12月13日电(记者张晓晶)2009年,在我国教育领域,虽然像奥数热、有偿家教、择校热等沉疴仍在,但也不乏新的改革探索。如北京大学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山东高分退档等——尽管有些做法还不完善,却发出了教育改革的新信号。 详细》》》

 袁贵仁:教育系统须全力以赴做好大学生就业安排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吴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日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教育系统必须认清形势,树立信心,全力以赴。

    在20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袁贵仁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明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  详细》》》

 
 
 相关链接
· 全国教育援藏两年投入2.75亿元 援建项目474个
· 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颁奖礼暨教育创新论坛举行
· 2009年教育医疗住房三大民生难题改革焦点和趋势
· 我驻加拿大大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谈规避留学风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