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报告:重建中崛起 希望中奋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投入使用,一个个企业机器飞转……

    新年之初,新华社记者重访汶川地震灾区,观察、交谈、倾听——

    虽然距离地震发生不到两年时间,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

    重建中崛起,希望中奋进——不到两年的灾后重建之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国家能力

    “跟去年相比,这口气算是缓过来了。房子建好了,马上还有一笔1万元捐款发,我打算用这笔钱来添置生活用品。家里喂了两头猪,打算杀一头过年。”临近新春,地震灾区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东河村村民何清芝已经为过年着手做准备。

    就在一年多前,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瞬间将这里变成了人间炼狱。四川汶川,北纬31度、东经103度,转瞬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山河破碎,家园不再。危难时刻,党中央发出了紧急号令!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第一时刻的生命大救援之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成为一项更为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运筹帷幄下,在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帮助下,从汶川到青川,从陇南到甘南,一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会战在灾区打响……

    恢复重建,生生不息。

    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不到两年时间,旧貌换新颜,恢复重建的奇迹,在巴山蜀水间、陕甘大地上一次次书写。

    ——奇迹的诞生,离不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始终心系地震灾区——

    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赴浙江湖州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并到河北廊坊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从2008年6月到当年12月,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到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前往灾区考察,指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从作出系列紧急部署,到制定并实施重建规划,从中共中央到地方党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有序推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灾后一年多时间,党的强有力领导成为灾后重建的根本政治保障。

    “一声号令,全国总动员。”北京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指挥刘永富认为,灾后重建一年多的时间,灾区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拥有强有力的党组织。

    ——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

    张发林是四川省平武县响岩镇青山村一名普通党员。修建通村公路时,他起早贪黑,跑前跑后,天天到施工现场值守协调,甚至还卖掉了自己的面包车,垫付了8万多元的资金缺口,保证了5公里通村公路的及时贯通。

    向我看齐,向党员看齐——走进灾区,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

    “突出救急救民,落实政策救灾,坚持项目救灾、产业救灾、人才救灾、科学救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驻灾区的第一刻起,黑龙江援建指挥部临时党总支就组织200多名党员骨干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深入剑阁县57个乡镇、237个村社、98所学校、17家医院等进行实地调研,迅速提出了援建思路。

    在震后的废墟上,一个个支部、一个个党员,犹如群众的主心骨,带领大家迎难而上。

    ——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重建任务,艰巨繁重。

    “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2008年6月5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举全国之力”——党中央、国务院在震后恢复重建时刻发出的号召,虽然只有短短5个字,却高度概括了党和政府恢复重建的决心与信心。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2008年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当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2009年,尽管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但预算安排的中央地震灾后重建基金高达1300亿元。

    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努力压缩本地行政开支,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

    好事要办好,大事更要办实——

    2010年春节来临之际,中办、国办联合督查组分赴灾区各地,深入乡村学校,看望慰问群众,就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工作进行督查。

    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督查落实,灾后重建展现出特有的“中国力量”。

    “一个地方有困难,集中全国力量帮助,重建就容易多了。这种体制机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做到。”辽宁驻四川安县对口支援指挥部总指挥张征说。

    美国红十字会驻中国地区代表雷伊斯感叹:“你们确实有一个能帮助人民的强大中央政府。我认为这十分重要。”

    ——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支撑。

    震后仅仅一个月——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

    从广东到山东,从湖南到上海,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一齐向灾区汇聚。

    四川崇州市重阳镇任里社区——半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一片新修的楼院已经封顶,由重庆援建的崇州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在这里拔地而起。

    这只是重庆众多对口援建工程中的一个——将“交钥匙”援建项目和“交支票”援助项目相结合,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完成援建项目63个,完成投资近8亿元,崇州1万多户农村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永久性安置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些没有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区、市),也主动和四川受灾县结对帮扶。内蒙古支援大邑县,海南省支援宝兴县,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也积极支持灾区民生工程的恢复重建,并确定援建项目191个,总投资近80亿元。

    太阳照常升起,阳光依然灿烂。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爱,汇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温暖着地震后的日子,温暖着无数灾区群众的心。

    党中央、国务院的强有力部署,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点燃了人们的梦想,使灾区看到了希望。

    数字是枯燥的,却最有说服力:

    ——在四川,全省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中,九成三已开工,近七成已竣工,99.8%的需重建农房已落成。春节前后,除受余震等特殊因素影响的重建户外,全省灾区农村群众有望全部住进新房。

    “在灾后恢复重建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力支撑下,全省39个重灾和极重灾县市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四川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在甘肃陇南,到去年底,需要重建住房的22.8万户农民已经全部开工,其中99.21%竣工。

    ——在陕西汉中,天津市支援略阳、宁强两县共295个项目,已完成援建任务95%的工程量。

    ……

    “重建进度完全超乎我的意料。”作为建筑专家,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说,在日本这样的地震多发国家,如此大规模的重建至少需7至10年,但我们不到两年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没有全社会的无缝协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地重建工作和经济复苏的速度令我惊叹不已。”2010年1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的记者文章发出如此感叹。

    “中国共产党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委员会”“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人民政府”——1月31日,北川新县城所在地永昌镇,两块长长的牌子挂在了板房前。

    作为“5·12”特大地震后唯一整体异地搬迁的新县城驻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永昌镇已经初具雏形。

    这两块长长的木牌,是政权的象征,更是北川和灾区新生的象征……

    重建中崛起,希望中奋进——不到两年的灾后重建之路,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体现,昭示着中华民族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数万人遇难,数百万名伤病员需要救治,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受灾,数以百万计的民房受损,数以千万计的群众受到影响,经济损失高达上万亿元……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国际舆论曾经惊叹: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受灾面积,相当于西班牙的整个国土,受灾人口“比北欧五国人口总和还多”。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大复杂,在世界范围屈指可数。

    沧海横流显本色,困难之处出精神。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灾后重建一年多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废墟上延续,在重建中闪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之光在巴山蜀水间闪耀。

    “领到证了,我们全家都很高兴!”2008年12月22日,地震后仅半年,成都市首个联建灾后住房在都江堰大观镇茶坪村竣工,村民王正良和成都市民邓小林高兴地拿到了《集体土地使用证》。

    联建住房,使得农户住房得以重建,联建投资者得到实惠,地方旅游经济得到发展——灾后重建不到两年,灾区广大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双手和智慧重建美好家园。

    走进青川,地震废墟上,一座座农民新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栋栋城镇安居房拔地而起,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医院已经投入使用……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在青川枣树村,农户门檐上这两幅被誉为“灾区最感人的标语”虽然已经有些褪色,但仍给人向上的力量。

    “全村人共同努力,如今都已经搬进了新房,还有4户人家办起了‘农家乐’,过上了好日子。”村支书罗义碧说。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之光在地震灾区闪耀。

    “不会的事,学着去做;复杂的事,细心去做;集体的事,共同去做;群众的事,热心去做;困难的事,勇敢去做;今天的事,抓紧去做;明天的事,提前去做。”走进惠州援川工作组所在的农房,56字的“工作警语”十分醒目。

    不计回报,只争朝夕——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广东惠州援建的汶川县三江乡在2009年5月就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带头人——广东惠州援川工作组组长范中杰。

    他的故事在这个藏族乡流传——母亲患上糖尿病,儿子要参加中考……别妻离子的范中杰也患有严重的咽喉炎,硬是拖着带病的身体一直坚守在前线,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在汶川援建期间,因劳累已经有4次失声。

    受感召加入惠州援川工作组的志愿者单波向记者如数家珍地说起“老范”的故事:为了解决自来水厂的水源问题,“老范”带领工作组和乡里的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徒步10多次爬到5公里以外的山上现场办公。有一次下大雨,“老范”担心桥梁施工的安全,硬是顶着大雨在凌晨三点跑到工地……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范中杰只是灾区数以万计的援建者的一个缩影。

    从汶川到青川,从江油到北川,虽然仍是隆冬时节,灾区依然处处可见受灾群众和援建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携手并肩,在废墟上建起一个崭新的家园。

    “大爱无疆,感恩至远”,青川县佛山村村民樊秀琳在自己新家的外墙上写下几个字。一场大地震让好不容易建起的三层楼房瞬间化为乌有,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她家的新房在原地建了起来。“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对口支援的好政策,我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了新家。”她说,“有家真好!”

    在理县通化乡,在湖南省援建人员的支持下,一条3.5米宽的水泥大道逐渐代替了原来狭窄泥泞的泥土路,解决了这个乡三个村265户1100多名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让群众看到了致富增收的希望。

    “以前路不好,我们的蔬菜没办法运出去,放几天就烂了,看着真是心疼啊。现在路好了,这些担心没有了。感谢湖南人民的无私援助!”村民林树明内心满是感激。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精神之光在神州大地上闪耀。

    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四川省绵竹市委、市政府给7600万江苏人民发来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感谢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鼎力相助。

    “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灾后重建中,江苏援建工作者始终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并肩战斗,迄今已累计开工援建项目225个,竣工125个,赢得群众的好评。

    地震发生以来,从政府到民间非政府组织,从地方到部门,人们积极投身灾后重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新胜利。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在党委政府、受灾群众、援建者的共同努力下,灾区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地方的发展,一步跨越十年、二十年……

    规划总投资398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280亿元,6万余农户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全面完成;成灌铁路今年5月1日前开通——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江堰的城乡建设水平整体上跨越20年,多项经济指标都超过了震前最好水平。

    多难兴邦,实干兴邦。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又一次巨大灾难,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空前一致地团结,奏响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的凯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奇迹昭示:重生,在祖国怀抱中
· 遂宁积极安置受灾群众 专家称不是汶川地震余震
· 曙光照耀新家园--各地对口支援汶川灾区成效明显
· 审计署发布汶川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结果(第2号)
·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结果(第2号)
· 两部门明确汶川震区农村信用社企业所得税问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